覃 麗 歐 喚 鄭小寧
廣西桂林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廣西 林市 541001
膽石癥又稱膽結石,是膽囊系統和膽道系統出現結石疾病的統稱,患者常見癥狀有發熱、寒戰、持續性或間歇性膽絞痛以及黃疸等,反復發作輕則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重則出現壞疽、膽囊化膿甚至穿孔,還會影響肝功能[1]。急性膽石癥起病急,疼痛劇烈,極易使患者產生焦躁等負面情緒,進而加劇疼痛感,因此,需要對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以緩解疼痛。本研究即觀察分析急性膽石癥護理應用路徑對情緒及疼痛的影響,具體報道如下:
1.1對象 選擇2019.3-2020.3期間我院收治的急性膽石癥患者42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齡在25~43歲之間,平均年齡36.27±4.16歲)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齡在27~49歲之間,平均年齡37.37±5.11歲)實施舒適護理。排除患有嚴重心肺腎功能障礙以及嚴重精神障礙無法與之有效溝通和臨床資料缺失的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分析顯示,其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且同意,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具體為:為患者提供常規的健康知識宣教,指導其用藥和飲食的原則。
觀察組患者實施舒適護理。(1)急性膽石癥起病急,以右上腹疼痛為主,同時伴有后背和肩部疼痛,患者缺乏對疾病的足夠認知,加之由于劇烈疼痛導致的意識不清,患者極易因此產生焦慮、抑郁、恐慌等負面情緒。因此,護理人員應該與患者進行耐心的溝通和交流,充分了解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對其講解急性膽石癥的具體癥狀,疼痛發作的程度,以及治療的具體措施,使患者能夠盡可能全面地了解自身疾病,減少由于認知缺乏而產生的的恐慌心理。對于耐受性差因疼痛產生明顯抵觸治療等不良行為的患者,采用轉移注意力等方法,盡量幫助其保持平和的心態,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2)緩解患者的疼痛感是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的關鍵。對輕度疼痛患者,指導其進行自我調節,或者進行按摩以緩解疼痛;對中重度疼痛患者予以鎮痛藥物止痛治療,同時進行自我疼痛調節例如深呼吸等方式來緩解疼痛。(3)急性結石癥患者在疾病發作期間需保持絕對的臥床修養,因此護理人員需要保持病房的安靜,交談時盡量輕聲細語。同時,舒適敞亮的環境對于改善患者情緒的作用顯著,因此需要保持病房的干凈、整潔和適宜的溫度和適度,常通風以保證空氣的流通。術后恢復期在飲食上需尤為注意,以高蛋白、維生素含量豐富的食物為主,確保營養的攝入量,禁食辛辣、冰涼、油膩等食物。(4)護理人員應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護理技能,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給予患者足夠的安全感以獲得患者的信賴,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如靜脈注射等基本操作,應該做到熟練且盡可能一次性完成,減少患者意外疼痛發生的可能。
1.3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均進行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的評價,觀察并記錄各項目評分,評分越高,表示對于急性膽石癥患者而言該種護理方式的效果越差。
1.4統計學分析 將數據納入SPSS22.0軟件中分析,率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并以率(%)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SAS、SDS、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1。

表1 兩組患者SAS、SDS、VAS評分對比
膽石癥是消化內科的常見病,包括膽囊結石與膽管結石,此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如不吃早餐、運動量少、體質肥胖、合并有肝硬化及遺傳因素等,目前臨床主要采取的治療方法是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2]。急性膽石癥發作后患者最直觀的感受即劇烈疼痛,極易因此產生焦躁、抑郁等負面情緒,降低治療效果,并且不利于預后恢復。因此需要對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以改善患者心理狀態。
常規的護理方法缺乏對患者的人性化關懷,流程過于死板僵硬,極易導致患者產生抵觸情緒,進而影響治療效果。
而舒適護理則有效避免了上述問題,舒適護理主要根據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在患者疾病治療期間提供安全可靠的護理措施,彌補傳統護理方法的不足,以保障患者住院期間的身心舒適,從而提升整體的護理效果[3]。本研究中,實施舒適護理的觀察組急性膽石癥患者的SAS、SDS評分均低于實施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VAS評分也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心理狀態得到有效改善,疼痛感也得到有效緩解,提高治療效果的同時還提升了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急性膽石癥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降低疼痛感,建議臨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