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宇 王麗燕
山東省榮成市尋山街道衛生院,山東 榮成 264316
流行性感冒又被稱為流感,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呼吸道傳染疾病,由流感病毒引發,春季、冬季多發,具有潛伏期短、起病急驟等特點,兒童、老年及慢性疾病患者人群發病率較高。據有關研究[1],每年由于流感而死亡的人數甚至高達25萬,為了有效預防流感疾病,同時降低其病死率,有必要對易感人群進行疫苗接種。為加深對接種小兒流感疫苗后效果的了解,本研究從我院接受小兒流感疫苗接種的兒童中抽取部分病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與未接種小兒流感疫苗的兒童形成對照,旨在觀察疫苗接種對預防小兒流感的效果。
1.1基礎資料 從本地區選取200例接受調查的適齡兒童,時間為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之間,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兩組,每組均納入研究對象100例。納入標準:①在12個月內均未接種其他流感疫苗;②年齡均在5個月到6歲之間;③監護人均了解研究內容,并簽署有關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過敏體質者;②存在先天性疾病者;③正在感冒或處于急性病發作期者。對照組中男童52例,女童48例,年齡在6個月到6歲之間,平均年齡(2.54±0.56)歲;觀察組中男童50例,女童50例,年齡在6個月到5歲之間,平均年齡(2.48±0.63)歲。兩組研究對象基礎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兒童均未接種小兒流感疫苗,觀察組兒童均接種小兒流感疫苗,2~3歲兒童進行2次接種,第1次接種30后再進行第2次接種;4歲及以上兒童給予1次接種。3歲兒童在再次接種時,需根據其實際情況推測出接種的具體時間。接種方法:取手臂三角肌位置進行0.5ml流感疫苗肌內注射,所有兒童在流感疫苗接種之前需確定無發熱、流感等情況發生。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兒童進行1年隨訪,統計1、3、6及12個月流感總計率。流感發病標準為有咳嗽、咽痛、乏力、嘔吐、頭痛等癥狀出現,體溫明顯升高等。比較兩組兒童接種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2.1對比兩組流感總計率 兩組兒童隨訪1個月均無流感出現,隨訪3、6、12個月時觀察組兒童流感總計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如表1)。

表1 兩組兒童流感總計率比較[n(%)]
2.2觀察組兒童流感疫苗接種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觀察組兒童接種小兒流感疫苗后,有1例出現皮疹,占1.00%,1例接種位置出現紅腫,占1.00%,1例發熱,占1.00%,1例頭暈,占1.00%。以上不良反應均較為輕微,其癥狀均未經處理自行消失。
流感是一種臨床常見呼吸道疾病,與普通感冒相比,流感持續時間更長,且更易引發肺炎、心肌炎等并發癥。兒童免疫功能還未發育完善,屬于流感易感人群。據有關研究[2],進行流感疫苗接種可顯著降低其發病率,在流感流行高峰之前的1~2個月,為流感疫苗接種的最佳時機。目前通過小兒流感疫苗接種對小兒流感進行預防的方式已在我國通過,亞單位疫苗、裂解疫苗以及犬病毒滅活疫苗等為目前比較常見的小兒流感疫苗,實踐證明以上流感疫苗均可在小兒流感預防上起到顯著效果[3-6]。
本研究在本地區范圍內兒童之中選取200例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其中100例對照組兒童均未接受小兒流感疫苗接種,而觀察組100例兒童則全部接種小兒流感疫苗,對兩組研究對象進行為期1年時間的隨訪,結果顯示觀察組兒童流感總計率(在接種疫苗3、6及12個月時)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由該結果顯示出,組間數據指標存在統計學差異;觀察組兒童接種小兒流感疫苗之后出現接種位置紅腫、頭暈、發熱及皮疹等不良反應各1例,由于癥狀輕微,未經過任何處理即自行消失。提示小兒流感疫苗接種在小兒流感預防中具有一定效果。
由研究結果可知,進行小兒流感疫苗接種可達到預防小兒流感發生的目的,接種疫苗后僅有少數兒童會出現輕微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通過接種小兒流感疫苗,不僅可對個體兒童起到保護性作用,同時還可推進保護工作的持續發展,建議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