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軍偉 孫偉釗 岳珂珂
1.漯河市第二人民醫院小兒康復科,河南 漯河 462000;2.漯河市第二人民醫院中醫針灸理療科,河南 漯河 462000
痙攣型腦癱患兒臨床治療難度較大,治療效果緩慢,患兒必須在長時間接受治療期間輔以針對性的管控措施,為此,本研究為探討在痙攣型腦癱患兒當中實施運動療法聯合綜合訓練發揮的臨床診療效果,對我院100例痙攣型腦癱患兒進行對比分析,具體流程如下。
1.1一般資料 研究時間段:2018年12月至2020年2月,以痙攣型腦癱患兒100為例,分為實驗組(n=50)和常規組(n=50)。常規組當中,男女比例為34:16,年齡上限5,年齡下限2,平均年齡為(3.23±0.53)歲。實驗組當中,男女比例為30:20,年齡上限6,年齡下限2,平均年齡為(3.62±0.46)歲。對比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組間并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常規組實行常規療法,實驗組則在此標準上應用運動療法聯合綜合訓練,具體內容如下:①運動療法:在實施期間,從GMFM評判標準的角度出發,綜合患兒病情發展情況,建立個體化康復檔案,結合患兒具體情況明確相關指標,有計劃的開展運動康復計劃。在訓練期間,借助音樂、故事以及視頻的方式來引導患兒參與其中,以神經易化技術和關節松動術來展開相應的訓練,進而在循序漸進的訓練當中,改善患兒平衡能力以及核心穩定力,進而誘導軀干進行分結運動,改善患兒上半身與下半身的活動性。促進立體平衡,及時整改存在的異常姿勢[1]。②綜合訓練: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結合患兒具體情況,借助運動誘發對運動的控制,注重其關節鍛煉,以此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在醫護人員的協助下,制定針對性的干預計劃,提升其肌肉力量,借助物理牽引,借助專業的牽引工具來對其患肢進行適度的牽拉。在Bobath的應用下,糾正患兒錯誤的姿勢,進而在循序漸進的訓練當中使其神經功能更好的發育,促進其日常生活能力能夠得到更好的改善[2]。
1.3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患兒痙攣情況、平衡功能評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痙攣情況:以綜合痙攣量表(compop-site spassticity scale)為標準,對其痙攣情況進行分析分值區間在0-16分,分數越高表明患兒痙攣情況越嚴重。
平衡功能評分:以Berg平衡量表為標準,在具體評估期間,主要包含14個評分項目,分值在0-56分,分數越高表明患兒平衡功能越好。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PEDI評分量表為標準,分數越高表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強。

兩組患兒在干預前,痙攣情況、平衡功能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相比較并無顯著差異,實驗組干預后的痙攣情況、平衡功能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相對于常規組得到了更好的改善,差異明顯,效果更佳,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痙攣情況、平衡功能評


組別例數痙攣情況平衡功能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常規組5012.14±0.2315.12±3.1817.43±1.5433.36±2.2347.65±4.7668.57±5.57實驗組5012.13±0.128.23±3.1417.21±1.4142.49±2.8147.58±4.4380.59±5.45T--0.272510.90160.745017.99630.076110.9067P--0.78580.00000.45800.00000.93950.0000
對于痙攣型腦癱患兒而言,在其病情發展期間,常規的治療方式并不能取得更好的預后效果,為此,就需結合患兒病情發展情況來予以其相應的康復干預計劃,協助臨床治療使其病情得以更好的恢復[3]。
研究結果表明,在運動療法聯合綜合訓練的運用下,實驗組痙攣型腦癱患兒的病情得到了顯著的改善,與常規組相比較,患兒的痙攣情況、平衡功能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均得到了顯著的改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 在此次實驗當中,基于運動療法聯合綜合訓練在小兒患兒當中的應用,結合小兒患兒具體運動情況,有計劃的為患兒制定相應的干預診療措施。從日常生活角度出發,對患兒正確的進行規范,從睡覺姿勢、行走姿勢以及吃飯姿勢等角度進行規律,進而有意識的對患兒進行管理,確保實施的干預措施能夠協助臨床治療使患兒病情得以更好的改善,提升其康復效果,使其能夠更好的參與到日常生活當中[4]。
綜上所述,對痙攣型腦癱患兒采用運動療法聯合綜合訓練,可進一步改善患兒出現的臨床癥狀,控制病情的發展,進而協助相應的治療干預促使其病情得以更好的恢復,應用價值顯著,可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