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寧
(廣東茂名幼兒師范專科學校,廣東 茂名 525200)
荔枝其形飽滿如心,其色鮮紅如丹,其肉豐厚如玉,其味香甜可口,其意祥瑞吉慶,有著大吉大利、一本萬利的美好寓意,植荔、啖荔、詠荔、畫荔的文人墨客趨之若鶩。從破南越移植荔枝樹建扶荔宮的漢武帝到“禁御新栽荔子丹”的宋徽宗再到分一顆荔枝也要記錄在案的乾隆皇帝,從“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楊貴妃到“日啖荔枝三百顆”的東坡先生,再到繪《荔枝圖》、作《荔枝圖序》寄朝中親友的白居易,無不傳遞著古代帝王后妃、文人士大夫對荔枝的熱愛,從古至今,從南到北,與荔枝相關的詩詞歌賦、歷史典故深入人心,形成了獨特的荔枝文化。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在“新農村建設”的大勢下,將荔枝文化與鄉村旅游融合所展現的經濟效益日趨凸顯,如何整合荔枝文化,拓展荔枝文化,創新荔枝文化,是荔枝經濟的需要,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之一。
廣東是荔枝主產地,種植面積最廣,其次福建,廣西,海南也有大量栽培,四川、云南、貴州次之。目前,對于荔枝文化的整合主要通過各荔枝產地舉辦“荔枝文化節”的方式進行,通過“荔枝文化節”這一平臺,舉辦農產品專場推介會、招商引資專場推介會等方式帶動旅游、餐飲等服務性行業的發展,結合休閑旅游專場推介會、民俗文化專場推介會,大力推行“農業+旅游”、鄉村+旅游”、“文化+旅游”的發展模式,有效拉動基礎設施建設、休閑農業、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及區域經濟合作的迅速發展。2020 年,國內絕大部分荔枝主產地都開展了“荔枝文化(旅游)節”的活動,統計如下:
由表1 可知,廣東省外有8 個荔枝主產地先后舉辦了“荔枝文化節”,四川合江荔枝節舉辦時間最早,從1992 年開始,連續舉辦29 屆,除了注重文化傳統的挖掘與展示,還有比較全面的文化藝術內涵拓展舉措,2020 年開展了“千年荔城·甜美合江”荔枝題材文藝作品征集活動,從詩歌、音樂、美術、攝影、書法、舞蹈、曲藝、戲劇、影視、民間文藝等多方面展開征集,拓展文化節的文化內涵;福建永春和廣西貴港、四川樂山主要是立足于傳統文化的挖掘與展示來提升文化節的文化含量。但福建泉州和海南陵水因為都是第一次舉辦荔枝節,故對荔枝文化的挖掘與整合是相對弱一些的。此外,福建莆田“三棵樹”荔枝文化節是公司內部為提升企業文化而舉辦的活動,不產生直接經濟效益;廣西玉林也有舉辦“狗肉荔枝節”,但不是單純的荔枝節,加上受不少人的抵制,由此拉動的旅游經濟效益不高,故不列入表中。

表1
由表2 可知,廣東省內開展荔枝文化節的地區有10 個,連續舉辦超過10 年的有5 個主產區,其中深圳南山從1999 年開始,連續舉辦了22 屆,通過吃、住、游、娛、購全方位提升經濟效益,不足之處是文化特色活動及文化提升、拓展力度不夠;廣州增城、惠州水口、汕頭潮南特別重視旅游經濟,圍繞荔枝產業帶開發了不少旅游線路,尤其增城的“荔枝文化節”開展的比較早,通過商務考察線路、美食游線路、運動旅游線路、自駕旅游線路、紅色傳承暨古驛道旅游線路、青少年研學旅行線路、中老年健康養生線路共7 條經典旅游線路大力推行“文化+旅游”發展模式,但文化特色活動也不算突出;惠州鎮隆、茂名高州的文化節比較注意文化內涵的提升拓展,而文化傳統挖掘與展示明顯不夠;增城與茂名高州還與其他地區展開合作,推出農產品展銷會。此外,“荔城”增城除了政府組織舉辦的文化節,還開創性地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增城實驗學校為平臺舉辦荔枝文化節,既打造學校辦學特色,豐富校園生活,落實精準活動育人目標,創建特色校園文化,使學生對荔枝文化有比較深刻的認知,共同參與到荔枝文化建設中去,“同時培養學生愛校愛增城的美好情感,奠定堅實的家國情懷”。再有,深圳機場、惠州市惠東縣梁化鎮果農陳嘉聲自辦“荔枝文化節”也是一個亮點。

表2
綜合上述兩表可以看到,受疫情的影響,大部分產地除了保留現場采購或現場簽訂采購合同外,紛紛增加了電商或直播帶貨的銷售方式,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但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突出問題,大部分荔枝節主要是立足于對荔枝文化傳統的挖掘與整合,在“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框架下,經濟是主角,文化是配角,導致“荔枝文化節”相對忽視文化內涵的提升與拓展,荔枝文化創新深度及廣度未能盡如人意,難以產生比較有代表性的文藝作品,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不夠平衡,且一旦荔枝上市季節過去,荔枝經濟就會停滯,可持續發展的后勁不足。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凸顯了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 年建成文化強國,故文化創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政治是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搞活經濟能滿足當下的生活需要,作為短期目標,是必須的;而“文化是靈魂”,作為長期目標,也是必須的,經濟文化兩手抓,不應該顧此失彼。因而,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通過整合文旅資源,豐富“荔枝文化節”的內涵,提升“荔枝文化節”的品牌影響力,創新、拓展荔枝文化的深和廣度度,具有時代的價值和意義。
荔枝在廣東有超過2000 年的種植歷史,不管是“一灣清水綠,兩岸荔枝紅”的廣州荔灣,還是被稱為“蕉荔之圩”的高州荔枝圩,抑或是“掛綠荔枝”母樹所在地的增城荔城街,又或是散落茂名各個鄉野的荔枝園村、荔枝垌村、荔枝根村、荔枝塘村、荔枝山村、荔枝坡村等,都足以說明荔枝已不僅僅是人們的舌尖美味,早已成為了嶺南文化的標簽,乃至于成為家園的象征。深厚的荔枝文化底蘊,廣泛的群眾基礎,使得廣東在荔枝文化整合上有充足的底氣。策劃荔枝主題文藝作品展覽,打造具有嶺南地方文化特色的文藝精品工程,助力荔枝產業與文化旅游融合創新發展,是推動荔枝產業的有益探索和有力推手。
廣東省博物館分別于2017 年和2020 年舉辦了“不辭長作嶺南人——荔枝文化展”, 展覽從荔枝的起源與傳播、與荔枝相關的名人軼事與歷史典故、古今荔枝藝術精品三個方面共展出荔枝主題展品180 件/套,包括瓷器、玉雕、木雕、竹雕、陶俑、版畫、中國畫及肇慶端硯、廣州廣繡、佛山陶藝等凸顯嶺南特色的藝術精品,種類豐富,形式多樣,探究了荔枝在我國古代社會文化中的象征意義和社會文化內涵,引人關注。2018 年5 月納入廣東省流動博物館巡回展覽,先后在高州博物館、中山市博物館、東莞鴉片戰爭博物館、番禺博物館等地巡展,吸引約20.8萬人次參觀,2019 年完成省內巡展任務。此外,2020 年6 月,春睡畫院美術館舉辦“壟上行—嶺南紅荔”嶺南名家荔枝專題作品展,展覽現場即興揮毫;2020 年6 月,東莞大嶺山圖書館舉辦“紅土荔香書嶺南——東莞大嶺山荔香文化展”,含括荔枝主題書法展、攝影展等;茂名在2020 年10 月舉辦了“大唐荔鄉”全國繪畫作品展,展覽期間觀眾參與揮毫互動,營造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從以上原創性的“不辭長作嶺南人——荔枝文化展”巡回展及其他幾個荔枝主題展覽來看,作為重要的荔枝產地,廣東對荔枝文化的整合、拓展是比較重視的,在同一年里,多地舉行了荔枝文化展,通過主題展覽與現場互動,在整合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播,令荔枝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俗話說:一果上市,百果讓路。每年4 至7 月,荔枝成熟上市,果農馬不停蹄,經濟火熱。一旦荔枝季過去了,與之相關的商業運作基本停滯。故為避免荔枝季經濟,通過有效的文化創新舉措,利用文創衍生產品,依然可以帶動經濟,同時為產品注入更高的文化含量,讓荔枝產業插上文化與旅游的翅膀,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顯得非常重要。有關荔枝的文創還比較薄弱,濟南市博物館在展出文徵明《荔枝圖》時,受到各個年齡段游客的駐足觀賞,博物館文創團隊感知栩栩如生的《荔枝圖》及荔枝美好寓意對人們的吸引力,遂提取《荔枝圖》中的荔枝元素,在盡量保持文物原色調的基礎上,打散重構,設計開發了荔枝抱枕、“荔枝絲綢方巾”、“荔枝桌旗”、“荔枝充電寶”、“荔枝優盤”等多種特色產品,借助荔枝圖所繪荔枝形象開發的文創衍生產品,令人耳目一新,一推出社會就得到大家的認可,這是荔枝文創的一個成功例子,很好的為我們提供了荔枝文化創新與拓展的一個方向。如圖1 所示。
花之于牡丹,故地洛陽蜚聲海內,果之于丹荔,荔鄉不知是何處。最好的荔枝詩、最好的荔枝畫、最好的荔枝文創,似乎都與荔枝故地無關,這是值得荔鄉人深思的。荔鄉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整合荔枝文化,提升文化的創新意識,創作新時代的荔枝題材文藝作品,形成新時代的荔枝文化,并加強文創意識,引導新時代的審美觀,讓“荔枝文化節”成為實至名歸的文化品牌,當游客們在享受水果大餐的同時,又能享受豐盛的文化大餐,那是兩全其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