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燕
作業是教學的基本環節,有助于知識的鞏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但據筆者了解,在實施素質教育,大力提倡“減負”的今天,小學生作業量過多、過濫,作業內容單調重復的現象仍較嚴重。作業不但沒有發揮其在教學中應有的作用,反而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打消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素質教育的要求大相徑庭。新形勢下的小語教學,如何賦予“作業”與新的內涵,既充分發揮作業對課堂的消化,鞏固和延伸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又能使學生自主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呢?筆者認為,語文教師要大膽創新,精心考慮,在作業設計中把握重點、突出趣味、體現層次、鼓勵創新。
一、把握重點
每篇課文、每節課的教學,都有其特定的學習目標(包括語言文學訓練目標、技能訓練目標等),也有其特定的學習重點(教材本身的重點,技能訓練的重點)。學生作業既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延伸,又是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檢測。那么,作業的設計就應圍繞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進行。只有這樣,作業訓練才具有針對性,才能更好地為語文課堂教學服務。
“理解重點詞句”是小學語文第六冊第二組語文的訓練重點。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把握這一訓練重點,如,根據訓練重點中“理解重點詞語,有的可以借助字詞典了解詞義,有的可以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的提議,設計本組課文《春蠶》的一次作業:
1.查字典,寫出下列帶點字的意思:
春天一到,桑樹剛發出新芽,母親就照例拿出幾張蠶種來。
例——
2.聯系上下文,說說帶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解放前,我們家里很貧窮,母親就靠養蠶換點兒錢,給我們姐弟倆交學費。
就靠——
二、突出趣味
學生怕做作業,拖欠作業大都是因為不喜歡千篇一律的作業形式。作為教學對象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接受教育影響并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主動的。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突出趣味性,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做作業的興趣,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根據不同年級、不同教材內容的特點,可在作業設計時滲透數學、音樂、美術、等學科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做一做
動手制作和做小實驗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技能,而且還有利于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學習一些科學性較強的課文時,可以布置小制作和小實驗的作業。如,《皮球浮上來了》這一課教學結束后,教師可布置學生動手做實驗的作業“你能不能用同樣的方法把皮球撈出撈上來?回家后試試。想一想,你還有沒有其它方法?當檢查作業時,學生紛紛講述自己做實驗的過程。有的還想出了其它方法,如,動手做實驗。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而且還鍛煉了學生的創造思維。
2.想一想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對“關于作文”的教學建議中提出,“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遵循這一理念,根據教材的特點,布置相應的想象寫話作業,以擴展學生想象的空間,增強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如,教學《會搖尾巴的狼》,在理解課文內容之后,教師可布置學生展開想象“老山羊走后,狼會怎樣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想象的翅膀被張開,思維活躍,想象的內容十分豐富:有的想到老山羊走后,狼被獵人打死了;有的想到老山羊走后,一頭大象經過,從遠處的小河中用鼻子吸水灌入坑中,把狼淹死了……這樣的想象作業,學生有常做常新之感,如此,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很高。
3.算一算
例如,學習《手術臺就是陣地》一文,抓住文中這樣一句話“齊會戰斗進行了三天三夜,勝利結束了。白求恩大夫在手術旁,連續工作了69個小時。”讓學生算算白求恩大夫在三天三夜里休息了多長時間?學生很快算出:24×6-69=3。通過計算,學生更加深切地體會到白求恩大夫對工作的極端負責,對同志熱忱的高尚品質和把中國人們解放事業當作自己事業的國際主義精神。
三、體現層次
傳統的作業,教師往往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統一內容,希望達成統一目標,而忽視學生的個性特點。其實,學生是有差異的。發展教學理論認為,差異也是種資源。因此,作業設計應體現層次性,實施分層作業。那么,在布置作業時,應對作業量、作業難度作適當調整,力爭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1.作業量分層要求
由于智力、學習基礎等原因,學生在學習能力方面形成了差異。為了讓有余力的學生獲得自由發展的時間,一般學生能得到充分練習的時間,可對學習態度認真、知識掌握較快的學生減少作業量,對作業不夠認真或知識掌握不夠牢固的學生適當增加作業量。例如,“抄寫生字詞”的作業,筆者的做法是:在學完生字詞后,對生字詞進行聽寫,聽寫全對的學生可免做“抄寫詞語”的作業,聽寫有錯的學生則錯哪幾個詞就抄寫哪幾個詞。這樣既使每個學生學習能力得以適當的發展,又對他們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起一定的促進作用。
2.作業難度分層設計
針對學生語文能力有差異的客觀實際,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還應重視找準每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他們確定相應的目標,設計難易有別的作業。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筆者把作業分為ABC三個等級,A級為基礎題,供學習基礎不是很好的學生選做;B級為發展題,供學習成績中等的學生選做;C級為發散題,供學習較好的學生選做。
四、鼓勵創新
語文教學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語文作業設計也應注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為學生創造能力的提高提供足夠的空間。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有一道課后作業:“默讀課文,說說課文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布置作業時,筆者改變了形式,要求學生對照課文插圖,以解說員的身份,對自己印象深刻的景物進行解說。作業形式的創新,給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學生興趣很高,在解說時,融入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看法,創造力得到充分的發揮。
總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是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常論常新的話題。教師設計作業時,應精心考慮,大膽創新,既顧及作業的一般作用和功能,更要“以生為本”,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
責任編輯? 吳華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