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省志
白馬非馬?蘋果蕉不是香蕉?綠通政策再起爭議。近日,一輛運輸蘋果蕉的貨車在云南昆明走綠色通道被拒,收費站工作人員堅稱車上的貨物是芭蕉不是香蕉,不能享受綠通政策。司機爭論不過,最終交了一千多元通行費后離去。此事發酵后,2021年7月10日,收費站工作人員登門向司機道歉并退回了通行費。
綠通政策,指對符合條件的運輸鮮活農產品的車輛免收道路通行費。綠通政策的目的是為了降低鮮活農產品運輸費用,但是關于綠通政策的爭議頻頻發生。此前就發生過“車厘子不是櫻桃”“鳳梨不是菠蘿”“去葉萵筍、去皮大蒜不享受綠通政策”等引發輿論關注的事件。
爭議的原因在于政策存在一定模糊性。交通運輸部和國家發改委制定了全國統一適用的《鮮活農產品品種目錄》,但是這個目錄仍然存在解釋的問題。第一,目錄第三列的欄目名是“常見品種示例”,但這是完全列表,還是只是部分示例呢? 比如,在新鮮水果-漿果類的類別之下,“常見品質示例”下列舉了“葡萄、提子、草莓、獼猴桃、石榴、桑葚”6種,那么是只有這6種水果才可以享受綠通政策,還是漿果類都可以?比如不在目錄中的藍莓能不能享受?
第二,目錄中的品種,指的是植物學上的分類還是商品分類?鳳梨與菠蘿、車厘子與櫻桃的爭議屬于此類。從植物學分類來說,菠蘿和鳳梨是同一種植物的不同名稱,中國植物志明確,鳳梨俗稱菠蘿,著名熱帶水果之一。而車厘子只是部分櫻桃品種的商品名,植物學上只有櫻桃,而沒有車厘子。但有些收費站以綠通目錄中沒有鳳梨、車厘子為由,對運輸鳳梨、車厘子的車輛不予免費,也引起爭議。如果說目錄指的是植物學分類,但是又將“提子”“葡萄”并列,而提子其實也是葡萄的一部分品種而已。
第三,綠通政策規定,鮮活農產品的“深加工”產品不享受綠通政策。但是,有些省份把大蒜去皮、萵筍去葉等定義為“深加工”,有些省份則規定去皮大蒜、去葉萵筍仍然可享受綠通優惠。這導致了運輸車在一些省份通行免費,而另一些省份要收費的情況,難免會引起糾紛,也有損綠通政策的統一性。
目前的綠通政策鮮活農產品目錄,仍然是2009年制定的。十多年后,這個目錄出現了很多新問題。有關部門應該根據現實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對目錄進行更新和完善,而不應任由收費單位和運輸單位自行解決糾紛。
綠通政策之所以在實踐中屢屢出現爭議,根本原因是利益協調機制沒有理順。免除鮮活農產品運輸的道路通行費,可以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有利于降低農產品價格,包括農民、消費者在內的農產品供應、流通鏈條都會受益。但對收費道路的經營者來說,則損失了通行費收入。收費道路運營者中,有不少是上市公司,也有一些是民營企業,通行費收入關系到投資者、股東的權益。綠通政策免除運輸車輛的通行費,卻沒有對道路運營者進行合理的補償,就會損害道路運營者及其投資者、股東的利益。正是因為收費關系到切身利益,所以收費站往往才會對綠通政策從嚴把握,盡量減少通行費損失。2009年,交通運輸部和發改委出臺的文件規定,要對綠通政策對經營性收費公路企業的影響進行研究,對于影響較大的經營性收費公路企業,視情給予補償。如果這一規定得以實施,收費企業能夠得到合理的補償,他們自然也就不必去難為司機,以盡量減少自己的損失了。
政府請客,企業埋單,這樣的情形很難長期持續。收費公路運營者因為綠通政策而損失的通行費收入,應該給予合理的補償。在通行費電子收費已經普及的情況下,統計每個企業因為綠通政策少收了多少通行費,技術上并不難。政府可以根據收費公路企業少收通行費的數額,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或其他費用減免。
綠通政策要順利運行,除了鮮活農產品目錄需要進一步完善細化,更重要的是理順利益機制,使收費公路運營企業得到合理的補償。只有這樣,他們才會自覺自愿執行綠通政策,讓這一便利農產品流通的機制真正惠及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