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和
(東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神經內科 廣東 東莞 523800)
血管性認知障礙主要指由于多種因素引起的輕度認知損害癥狀,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腦梗死、腦出血等顯性腦血管病以及慢性腦缺血、白質疏松等非顯性腦血管病[1]。目前臨床針對該疾病也以藥物治療為主,丁苯酞能夠有效改善缺血性腦損傷患者的腦微循環,緩解腦神經損傷。尼莫地平具有擴張血管、促進腦血流的效果。本文將對2018 年6 月—2020 年6 月我院醫治的177 例輕中度血管性認知障礙患者進行研究,探討分析尼莫地平聯合丁苯酞的治療效果,為該疾病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8 年6 月—2020 年6 月醫治的177 例輕中度血管性認知障礙患者。通過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其中對照組88 例(采取丁苯酞治療),男性 和 女 性 分 別 為50 例、38 例;年 齡56 ~72 歲,平均年齡(63.47±2.85)歲;患病時長1 ~5 年,平 均 患 病 時 長(3.24±0.42) 年; 平 均 體 重 指 數(23.69±0.84)kg/m2。觀察組89 例(采取尼莫地平聯合丁苯酞治療),男性和女性分別為50 例、39 例;年齡54 ~74 歲,平均年齡(63.38±2.79)歲;患病時長2 ~4 年,平均患病時長(3.12±0.29)年;平均體重指數(23.58±0.69)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開展比對。納入標準:(1)全部患者經臨床檢查及影像學檢查證實為輕中度血管性認知障礙;(2)病史資料齊全;(3)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系統疾病所引起的癡呆;(2)全身性疾病所引起的癡呆;(3)重度失語和意識障礙者;(4)存在嚴重肝腎器官功能障礙;(5)重度精神障礙、抑郁癥者;(6)研究藥物過敏者;(7)合并惡性腫瘤者;(8)不配合治療中途退出者。
給予對照組丁苯酞軟膠囊(國藥準字:H20100041)治療,每次口服0.2 g,每天服用3 次,連續治療24 周。
觀察組在上述治療措施的基礎上聯合尼莫地平治療(國藥準字:H14022821),每次口服40 mg,每天服用3 次,連續治療24 周。
(1)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認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認知能力評價標準參考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分值越高表明認知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評價標準參考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分值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好。(2)評價治療效果,經治療后疾病癥狀無好轉甚至惡化,MoCA 評分上升幅度低于10%,判定為無效;經治療后疾病癥狀有所改善,MoCA 評分上升幅度10%~30%,判定為有效;經治療后疾病癥狀基本消失,MoCA評分上升幅度30%以上,判定為顯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患者總數×100%。(3)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主要包括惡心、嘔吐、低血壓[2]。
采用SPSS 22.0分統計軟件析,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 s)表示,應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對照組和觀察組的MoCA 評分、ADL 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和觀察組的MoCA 評分、ADL 評分相較治療前皆出現上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上升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認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對比( ± 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認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對比( ± s,分)
注:組內與治療前對比,aP <0.05。
組別 例數MoCA 評分ADL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89 18.39±2.18 25.41±3.52a 45.84±5.24 64.78±6.96a對照組 88 18.47±2.12 22.36±3.74a 45.63±5.35 54.28±6.47a t 0.247 5.588 0.264 10.392 P 0.805 0.000 0.792 0.000
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75.00%、88.76%,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例)
對照組和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分別為5.68%、7.87%,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例)
血管性認知障礙的發生和腦組織供血異常引起的腦功能減退存在密切聯系,現階段臨床普遍認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是造成腦組織血液供應異常的主要因素[3]。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口老年化加劇,近年來我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數量不斷上漲,相關數據顯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中大約60%存在認知功能障礙[4]。若不及時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會逐漸形成血管性癡呆,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加重家庭和社會的負擔[5]。藥物是目前治療血管性認知障礙的主要手段,包括腦血循環、腦代謝改善劑、膽堿酯酶抑制劑以及麥角堿類藥物等[6]。
從本次研究結果看出,觀察組治療后MoCA 評分、ADL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在輕中度血管性認知障礙患者中予以尼莫地平聯合丁苯酞治療效果明顯,有利于促進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丁苯酞是臨床常用于腦卒中的治療藥物,能夠提高機體神經營養因子和生長因子水平,減少神經元凋亡[7]。同時可在缺血低灌注區腦細胞內的線粒體發揮作用,提升內皮細胞前列環素和一氧化氮水平,有效增加腦部血流量,并且刺激缺血半暗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水平的上升,加快毛細血管形成,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8]。尼莫地平屬于常用的一種鈣離子拮抗劑,能夠對鈣通道進行抑制,減少鈣離子的內流,松弛血管平滑肌,保護神經元,加快腦組織恢復[9]。同時減少神經元凋亡,穩定神經細胞,增強患者記憶能力和注意力,從而緩解認知障礙癥狀[10]。丁苯酞不存在血管活性作用,而尼莫地平具備較強的擴張血管作用,兩藥聯用充分發揮協同作用,進一步提升療效。從本次研究結果看出,在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上,對照組和觀察組差異較小,可見在輕中度血管性認知障礙患者中予以尼莫地平聯合丁苯酞治療不會明顯增加不良反應,具有良好的安全保障。
綜上所述,尼莫地平聯合丁苯酞應用于輕中度血管性認知障礙患者中效果明顯,能夠改善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性較高,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