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家,李佩儀
(1 番禺區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 廣東 廣州 511400)
(2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營養科 廣東 廣州 510515)
缺血性心肌病指的是長時間心肌缺血而引起心肌收縮、心肌功能損傷等后天性心臟病,常見于老年人群,發病機制復雜,如不良生活習慣、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心臟病、肥胖等多種因素[1-2]。老年患者常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血栓、難以呼吸、肝臟腫大等表現,有研究資料提示,心力衰竭的主要誘因即心肌缺血[3-4]。以往治療缺血性心肌病常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進行治療,代表性藥物為馬來酸依那普利,但其療效欠佳,沙庫巴曲纈沙坦是一種新型的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可明顯減少心力衰竭的發生率[5-6]。本文就我院1 年半以來收治的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分組采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治療方案,對比分析其應用效果,現作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9 年2 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104 例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根據不同的治療方案進行分組,每組52 例,參照組患者給予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治療方案,研討組患者運用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治療方案。納入標準:與缺血性心肌病的相關診斷標準相符,經冠狀動脈造影、CT 檢測結果顯示多支狹窄。患者年齡均已超過60 歲,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由于其他原因而引起心力衰竭、心臟擴大的患者,合并嚴重心源性休克表現的患者,具有嚴重貧血癥狀或低血壓表現的患者,具有過敏體質的患者。本研究已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20180109)。
參照組:年齡62~86歲,平均年齡(73.31±10.43)歲,男34例、女18例。病程2~21個月,平均(12.27±4.61)月,平均空腹血糖水平(5.46±0.82)mmol/L。研討組:年齡61 ~87 歲,平均年齡(72.84±10.26)歲,男33 例、女19 例。病程3 ~20 個月,平均(12.59±4.72)月。平均空腹血糖水平(5.28±0.94)mmol/L。從年齡、性別、病程、血糖指標等兩組患者的基礎性臨床資料來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在入院均接受常規飲食指導,保持靜臥休息,同時給予他汀、阿司匹林、曲美他嗪類藥物治療。參照組52 例患者給予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馬來酸依那普利治療,初始用藥,每日5 mg 馬來酸依那普利(由揚子江藥業集團江蘇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國藥準字H32031672),之后逐步增加至每日20 mg 并維持,連續治療3 個月。研討組52 例患者采用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沙庫巴曲纈沙坦治療,初始用藥,每日100 mg 沙庫巴曲纈沙坦(由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 出品,國藥準字H20180412),之后逐步增加至每日200 mg 并維持,連續治療3 個月。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肱動脈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運用西門子超聲診斷儀(型號:Acuson X600)于早晨空腹時(至少在血管活性藥物停用超過24 h)進行測定,肱動脈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指標=反應性充血后肱動脈內徑與基礎肱動脈內徑的差額與基礎肱動脈內徑之比值。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運用西門子超聲診斷儀(同上)進行測定,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指標=頸動脈壁內膜厚度與頸動脈壁中膜厚度之和。檢測時選取患者左右2 側頸動脈近、中、遠3 處長約1 cm 的動脈管腔。
記錄兩組患者常見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頭暈、低血壓及咳嗽等。
數據經SPSS 18.0 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討組患者的治療后的肱動脈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指標高于參照組,而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肱動脈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指標及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指標對比( ± s)

表1 兩組肱動脈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指標及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指標對比( ± s)
組別 病例數 肱動脈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指標/%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mm參照組 52 8.91±1.82 1.87±0.33研討組 52 15.73±2.68 1.03±0.24 t 15.1810 14.8448 P 0.0000 0.0000
研討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25.00%低于參照組的53.8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缺血性心肌病的發生發展與患者心肌細胞肥大、彌漫性纖維瘢痕組織形成、局灶性壞死等多種因素有關[7-8]。心肌持續缺血還可降低腎臟的血流量灌注,從而加重機體氧化的應激反應,極易導致腎素-血管緊張互-醛固酮系統長時間慢性激活而形成惡性循環,使得動脈粥樣硬化進一步參與到疾病的發展中,因此治療的關鍵在于阻斷神經內分泌系統的過度激活與心肌重構[9-10]。肱動脈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是對內皮功能、心血管風險所公認的敏感性指標,它可表達冠狀動脈內皮細胞的功能水平,其無創、可重復、準確性高等優勢明顯。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指標則可反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也是心腦血管及死亡事件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在篩選高危人群時發揮重要作用。作為新型的一種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沙庫巴曲纈沙坦可同時抑制血管緊張素受體與腦啡肽酶,并可對心力衰竭表現有效改善,大大降低遠期死亡風險[11]。沙庫巴曲纈沙坦藥物的主要組成部分為沙庫巴曲、纈沙坦,二者形成鈉鹽復合物,共同降低腦啡肽酶降解血管活性肽水平,同時可上調血漿內皮素與活性NO 的表達,還可促進血管緊張素Ⅱ水平增加,增強對心血管的保護作用。
研究結果所示,研討組患者的治療后的肱動脈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指標高于參照組,而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則低于參照組,且研討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25.00%低于參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53.8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應用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相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的效果更為良好,且安全性更高,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