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莎,喬振虎,張嫻慧,寧 捷
(1 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醫院麻醉科 廣西 南寧 53001)
(2 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醫院神經內科三區 廣西 南寧 53001)
(3 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醫院消化內科 廣西 南寧 53001)
腔隙性腦梗死(lacunar infarction, LI)是大腦半球或腦干深部的小動脈管腔堵塞,引起的小范圍腦組織缺血性壞死的一種疾病,壞死病灶的直徑一般為0.2 ~15 mm。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1]。腔隙性腦梗死的患者通常合并有高血壓及動脈粥樣硬化,這部分患者往往因為合并基礎疾病,在麻醉實施過程中容易發生血流動力學的急劇變化,因此麻醉應用于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的安全性顯得尤為重要。部分腔隙性腦梗死的患者同時合并消化道疾病,這部分患者有行無痛胃鏡檢查的需求,本研究旨在探討無痛胃鏡檢查應用于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的安全性。
選取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醫院2020 年7 月—12 月收治并行無痛胃鏡檢查的腔隙性腦梗死住院患者42 例,術前經頭顱CTA 檢查,將CTA 檢查診斷存在腦血管狹窄的患者分為A 組,無腦血管狹窄的患者分為B 組,每組21 例。納入標準:(1)年齡50 ~70歲,且血壓控制在正常范圍者。(2)頭顱CTA 及顱腦MRI 均確診腔隙性腦梗死。排除標準:(1)合并有上呼吸道感染者;(2)ASA ≥Ⅳ級;(3)術前存在認知功能障礙;(4)MRI 診斷為陳舊性腔隙性腦梗死的患者;(5)合并嚴重的重要器官功能不全;(6)存在藥物濫用史。藥物:丙泊酚乳狀注射液(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10368,規格:0.1 g/10 mL);依托咪酯乳狀注射液(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20511,規格:20 mg/10 mL)。術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患者術前使用一次性靜脈留置針(國械注準20173150907,規格:24 G×19 mm/Z-G)建立靜脈通道,靜脈滴注0.9%氯化鈉注射液,使用心電監護儀監護患者心率,左上臂無創血壓,SpO2及BIS,鼻導管吸氧流量:5 L/min。兩組患者均在術前推注丙泊酚與依托咪酯混合液(混合液為依托咪酯20 mg 與丙泊酚0.1 g 混合成0.5%丙泊酚注射液共20 mL)[2],以丙泊酚0.5 mg/kg 計算的劑量勻速推注,推注時間1 min。術中控制BIS 數值40 ~60。結合BIS 數值及術中患者體動情況,可再次追加丙泊酚依托咪酯混合液,每次追加0.25 mg/kg 計量的丙泊酚。術中若心率<50 次/分,給予阿托品0.3 mg靜脈注射,若收縮壓低于基礎值的20%,給予麻黃堿1 mg/次靜脈注射,SpO2≤95%時,托患者下頜暢通呼吸道,SpO2≤90%時放置鼻咽通氣管或囑內鏡醫師退內鏡,給予麻醉面罩輔助或控制呼吸[3]。術后第3 d 再次予患者行顱腦MRI 檢查,與術前MRI 做對比,記錄腔隙性腦梗死病灶的部位有無增加、病灶大小有無變化。
記錄兩組患者術中丙泊酚、依托咪酯的最終使用劑量。記錄胃鏡檢查時間(胃鏡進入及離開口腔時間)、復蘇時間(胃鏡離開口腔至患者自主睜眼時間)和離室時間(患者自主睜眼至滿足麻醉后離院評分標準≥9 分的時間,麻醉后離院評分標準采用PADSS 評分)。記錄所有患者術中、術后低血壓(收縮壓降低超過基礎血壓的20%)、心動過緩(心率<50 次/min)、低氧血癥(SpO2≤90%)、頭暈、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同一位放射科高年資副主任醫師對所有患者進行術前、術后頭顱MRI 平掃的片子進行比對,統計患者的腔隙性腦梗死病灶范圍有無增加,病灶的數量有無變化。
采用SPSS 25.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應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檢查時間、蘇醒時間、離院時間、丙泊酚,依托咪酯的用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檢查時間、蘇醒時間、離院時間、丙泊酚用量、依托咪酯用量比較( ± s)

表2 兩組檢查時間、蘇醒時間、離院時間、丙泊酚用量、依托咪酯用量比較( ± s)
組別 例數 檢查時間/min 蘇醒時間/min 離院時間/min A 組 21 5.81±1.54 7.62±1.32 9.29±3.72 B 組 21 6.00±1.30 7.05±1.31 10.00±4.06 t 0.433 1.407 0.595 P>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丙泊酚/mg 依托咪酯/mg A 組 21 31.89±8.85 6.38±1.77 B 組 21 34.65±6.28 6.93±1.26 t 1.166 1.166 P>0.05 >0.05
2.2 兩組患者的術中、術后不良反應(低血氧、低血壓、心動過緩、頭暈、惡心嘔吐),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的顱腦MRI 平掃對比,未見新增病灶,原病灶范圍未見增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不良反應比較(例)
腔隙性腦梗死的患者病情的變化往往與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壓、糖尿病,以及患者的收縮壓水平呈正相關[4],老年的腔隙性腦梗死的患者,他們血壓的調節能力相對較差,機體的代償能力下降,在麻醉藥物的作用下,容易出現血壓波動過大,低血壓,低血氧等麻醉的不良反應[5-6]。甚至有一部分的腔隙性腦梗死的患者臨床癥狀為頭暈、惡心嘔吐[7]。為了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在麻醉過程中,不僅要維持患者的血壓穩定,避免低血氧,同時還要控制頭暈、惡心嘔吐的發生率。
丙泊酚依托咪酯混合液在無痛胃鏡診療是比較成熟的無痛胃鏡的用藥方法之一。依托咪酯20 mg 與1%丙泊酚100 mg,按照容量比1 ∶1 混合,能降低麻醉后惡心嘔吐的發生率。使用丙泊酚依托咪酯的混合溶液,在維持平穩的血流動力學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8]。本研究在同樣的麻醉深度下,兩組患者的檢查時間、蘇醒時間、離院時間,丙泊酚、依托咪酯的用量,以及術中、術后不良反應(低血氧、低血壓、心動過緩、頭暈、惡心嘔吐)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的頭部MRI 平掃對比,均未見增加新病灶,原病灶大小并無變化。
綜上所述,在血壓控制平穩的腔隙性腦梗死患者中,在麻醉過程中維持收縮壓上下波動幅度不超過20%的情況下,行無痛胃鏡檢查是安全的[9-10],但仍需要大樣本的研究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