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麗君,崔 琳
(孝感市婦幼保健院口腔科 湖北 孝感 432000)
牙齦瘤的發生主要與局部刺激因素(外傷性損傷、食物嵌頓、不良修復體、菌斑、牙石)、內分泌變化等因素相關,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唇部、頰側牙齦乳頭部的球形或橢圓形腫塊,長度大約幾毫米至幾厘米,腫物有蒂或無蒂,具有較慢的生長速度[1-2]。牙齦瘤的出現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身體健康,因此,有效的治療方案顯得尤為重要。其中為了分析手術治療效果的有效性,我院針對收治的牙齦瘤患者71 例展開了觀察及對比分析,詳細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6 年8 月—2019 年1 月收院治療的牙齦瘤患者71 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成兩組,參照組35 例牙齦瘤患者中男性16 例,女性19 例,年齡21 ~49 歲,平均年齡(32.52±3.69)歲,腫瘤大小3 ~22 mm,平均為(9.63±5.46)mm;治療組36例牙齦瘤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21例,年齡20~50歲,平均年齡(32.50±3.75)歲,腫瘤大小2 ~24 mm,平均為(9.60±5.55)m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次觀察開展的目的、形式、內容和結果等展開了詳細的了解并且均已簽署知情同意協議。納入標準[3]:所有患者經臨床診斷及各項檢查后均符合臨床中對于“牙齦瘤”的診斷標準;患者均符合手術治療及牙周治療的指征。排除標準:合并較為嚴重的先天性疾病、心肺腎功能不全、麻醉禁忌證、免疫功能障礙、精神障礙、妊娠及不同意參與本次觀察的患者。
參照組牙齦瘤患者實施手術療法治療:協助患者采用仰臥位,對其實施常規的消毒鋪巾等處理后,給予患者局部麻醉的處理,在患者牙齦瘤2 mm 的位置上切除腫瘤,全部拔除受波及的患牙,利用刮匙徹底刮除病變組織,利用咬骨鉗刮除病變周圍牙槽骨,給予明膠海綿填塞牙槽窩,縫合處理后給予紗布卷咬合處理,最后進行壓迫止血的操作即可。
治療組牙齦瘤患者實施牙周治療聯合手術療法治療:術前準備在手術區實施牙齦上潔治、牙齦下刮治、咬合調整、平整跟面調整及不良修復體的去除等干預。常規給予相應的消毒鋪巾處理后協助患者采用仰臥位,在牙齦瘤周圍實施麻醉處理,在麻醉起效后消毒,將腫塊周圍0.15 ~0.3 cm 正常組織作為手術切口,切開直至牙槽骨骨面,將其中發生異變的組織切除后將患牙保留,并對牙骨質、牙周圍纖維等進行刮除,將患處周圍病變的膜骨膜、骨組織等用刮匙刮除,去除干凈瓣膜內的病變組織后將牙周膜骨膜完全翻瓣,一并刮除病變及波及到的組織后將瓣膜內的炎性肉芽組織去除并給予NS 水洗干預,復位壓迫止血后將傷口縫合,手術后要多次囑咐患者一定要注意維持口腔中的干凈衛生,保持口腔中的潔凈,術后2 周實施含漱劑漱口的操作及術后抗生素抗感染的治療干預。
參照組牙齦瘤患者與治療組牙齦瘤患者治療后對比參照組及治療組之間的治療優良率、治療滿意度評分、癥狀改善時間、復發率等指標的差異。(1)治療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00%;其中優:手術治療后患者癥狀完全消失,患者恢復正常生活,2 年內未出現復發;良:手術干預后患者癥狀顯著改善,患者生活受到輕微影響,1 年內未出現復發;無效:手術治療后患者出現復發[4]。(2)滿意度評分:采用我科室自制的對治療方案、治療結果的滿意度評分量表,總分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對治療的滿意程度越高。
采用SPSS 26.0 軟件展開分析與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應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牙齦瘤患者治療后治療滿意度評分、癥狀改善時間顯著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滿意度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 s)

表1 兩組滿意度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 s)
組別 例數 滿意度評分/分 癥狀改善時間/d治療組 36 86.33±5.26 4.39±1.62參照組 35 73.62±5.47 7.10±1.56 t 9.98 7.18 P 0.00 0.00
治療組牙齦瘤患者治療后的治療優良率顯著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牙齦瘤患者干預后的復發率相對于參照組明顯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的治療優良率、復發率對比(例)
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變化及口腔衛生習慣的改變,現階段臨床中牙齦瘤的發生率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且發生年齡越來越趨于年輕化。牙齦瘤的出現不僅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及生活質量,還會導致患者的身體健康受到較為嚴重的威脅,不利于患者預后[5]。因此,對于牙齦瘤患者來說,有效的治療方案顯得尤為重要,旨在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臨床認為,治好次病狀的關鍵之處在于將口腔中牙齦內的感染和局部刺激的病變組織完全切除,但以往的臨床治療過程中一般針對患者實施手術切除的治療干預。傳統手術治療主要全部清除患者的牙齦瘤及其周圍病變波及到的患牙,雖然能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癥狀,促進患者預后,但手術療法的治療對患者會產生較大的創傷,還會導致患者的咀嚼能力受到嚴重的影響,甚至引發義齒修復、面部形態變化等不利影響,導致術后復發及患者生活質量受到影響的現象出現[6]。隨著口腔科治療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現階段臨床中一般針對牙齦瘤患者實施牙周治療聯合手術療法的干預,其主要是在充分的術前準備后徹底的清除牙齦瘤的來源,最大程度上減少復發現象的出現,在切除瘤體之后采用牙周膜翻瓣術能在完全直視的狀態下徹底根除牙石,減少代謝產物及毒素的刺激,縮短創口的恢復時間,減少復發現象的出現,利于患者康復和預后[7]。且牙周治療聯合手術療法治療牙齦瘤的安全性較高,能一定程度上保障患者面部外觀的美觀程度,保證牙齒的咀嚼功能,促進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水平的提高[8]。本觀察結果有顯示,開展牙周治療聯合手術療法治療的治療組牙齦瘤患者干預后的治療滿意度評分、治療優良率明顯高于實施單純手術療法治療的參照組牙齦瘤患者,治療組牙齦瘤患者治療后的癥狀改善時間短于參照組牙齦瘤患者,且治療組干預后的復發率相對于參照組明顯更低,說明針對牙齦瘤患者開展牙周治療聯合手術療法治療的有效性較為顯著,安全性較高,促進患者預后及康復,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針對牙齦瘤患者開展牙周治療聯合手術療法治療的治療療效較為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患者預后,減少復發現象的出現,值得在口腔科臨床治療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