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瑾,李 靜,高建蕾,宋丹丹,申 娜,孫 冉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胰外科 江蘇 徐州 221000)
手術是臨床應用率較高的治療方案,雖具有創傷性,可快速抑制疾病惡化,改善患者機體不適,確保預后。但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手術切口大、患者存在糖尿病等疾病,導致切口出現延遲愈合情況[1]。切口愈合過程較為復雜,受到創傷、疾病等因素,可導致機體微量元素、氨基酸以及維生素缺失,進而影響對細胞的代謝能力,對于切口延期愈合情況可實施營養干預,進而維持創傷修復期機體營養平衡,進一步促進機體早日康復,提高自我日常生活質量[2]。因此,本文選取60 例切口延期愈合患者開展不同護理干預,觀察臨床營養干預的應用價值,為護理實施提供一些支持,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外科2018 年6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切口延期愈合患者60 例。根據護理方案不同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30 例,男性患者16 例,女性患者14 例;年齡27 ~76 歲,平均年齡(54.54±1.43)歲;手術切口部位:腹部11 例、胸部5 例、四肢7 例、其他7 例。試驗組30 例,男性患者15 例,女性患者15 例;年齡26 ~78 歲,平均年齡(54.60±1.50)歲;手術切口部位:腹部12 例、胸部6 例、四肢7 例、其他5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切口表層處于灰褐色、黃色腐肉狀態,存在壞死組織;(2)患者本人或家屬對本次調研知情同意;(3)符合清創指征;(4)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對本次調研治療所用藥物過敏者;(2)中途更換護理方案者或退出者;(3)存在精神方面疾病;(4)聾啞者;(5)存在并發其他惡性腫瘤;(6)存在糖尿病、類分濕性疾病者;(7)長期應用激素藥物[3]。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干預,內容包括:予以患者疾病宣教,告知其切口延期愈合原因、相關干預措施以及自身所需注意事宜等內容,針對存在負性情緒的患者實施心理疏導,講解相關治療成功的案例,有任何不懂之處也詢問醫護人員。同時,做好病房環境管理,定期通風、消毒,及時清理垃圾,避免交叉感染。
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營養護理干預,內容包括:(1)宣教。護理人員細化講解營養干預重要性與目的,并對患者術后切口延期愈合原因進行分析,對患者的體質、身高、飲食需求等方面進行了解,并對患者機體狀況進行評估,從而制定營養干預計劃,合理補充微量元素、氨基酸以及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并指導患者合理應用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質等食物,確保機體在創傷恢復期時對營養位置的需求,督促患者與家屬根據營養干預計劃表攝入食物,這對保證營養均衡,糾正自身錯誤的飲食習慣等方面有著積極影響。(2)營養干預。遵醫囑給予患者口服營養補充(ONS),比如乳清蛋白粉,講解ONS 應用方法與所需注意事項,根據病情若有需要還可開展腸外營養支持,合理補充白蛋白、微量元素等,指導患者進食優質蛋白食物。定期對患者機體營養狀況進行評估,從而調整營養干預計劃表,確保應用干預合理性與有效性。
(1)記錄切口愈合時間、患者在院時間以及醫療費用。
(2)對護理后患者的營養指標進行檢測與記錄,包括血清總蛋白、血紅蛋白與白蛋白[4]。
(3)應用本院自制的“患者滿意度評分表”實施問卷調查,共10 個部分,總分100 分。如果得分80 ~100 分,代表非常滿意;得分60 ~79 分,代表滿意;得分低于60 分,代表不滿意。
數據用SPSS 25.0 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切口愈合時間與在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試驗組醫療費用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切口愈合、在院時間及醫療費用比較( ± s)

表1 兩組切口愈合、在院時間及醫療費用比較( ± s)
小組 例數 切口愈合時間/d 在院時間/d 醫療費用/元試驗組 30 30.25±2.42 33.64±2.45 1 115.54±35.98對照組 30 37.55±3.25 40.54±4.59 1 275.54±50.21 t 6.521 5.222 5.651 P<0.05 <0.05 <0.05
從統計數據來看,干預后試驗組患者的血清總蛋白、血紅蛋白與白蛋白指標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后營養指標比較( ± s,g/L)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后營養指標比較( ± s,g/L)
小組 例數 總蛋白 血紅蛋白 白蛋白試驗組 30 69.25±4.55 123.54±11.68 42.51±2.09對照組 30 65.80±3.50 111.48±10.67 35.54±1.50 t 4.021 4.265 4.521 P<0.05 <0.05 <0.05
對照組:非常滿意7 例,滿意13 例,不滿意10 例,總滿意率為66.67%;試驗組:非常滿意14 例,滿意15 例,不滿意1 例,總滿意率為96.67%;試驗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手術治療雖對疾病有一定治療效果,但其處于侵入性操作,而且切口面積過大等,可導致切口出現延期愈合情況,比如乳腺癌疾病實施根治術發生切口延期愈合機率較高,這不僅影響患者的機體不適,還影響病情好轉,更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此外,患者機體受到創傷或手術操作刺激,極易出現應激反應,術后營養補充不及時,也易增加切口延期愈合情況[5]。所以,予以患者臨床營養干預非常重要。
許紅秋[6]的研究稱:腹部外科手術患者,切口受到感染、脂肪液化、切口裂開、腹內壓增高等因素的影響,會造成延期愈合,采用針對性的護理和預防措施,能及時控制切口感染,促進患者身體早日康復。切口愈合時期,機體對微量元素、維生素以及氨基酸的需求量焦當,從而保證正常細胞的代謝與再生,一旦相關營養元素處于缺失狀態,即可影響切口延期愈合情況,增加感染等情況出現。因此,應確保能量、熱量以及蛋白質等物質及時補充。為患者制定合理性、科學性的臨床營養干預方案,需考慮患者機體狀況與個體特點,從而達到人性化營養干預目的。突出不同患者在營養物質需求方面的差異性,通過這些差異性,可確保術后營養供應狀況,這對切口愈合、增強患者機體免疫能力、減少相關并發癥等方面有著積極影響,還可進一步提高預后效果[7]。
本次研究選取60 例患者,對比了常規護理和營養護理干預的效果,從統計數據來看:(1)開展臨床營養護理干預,患者切口愈合時間、在院時間短于常規護理干預,而且醫療費用少于常規護理干預;(2)開展臨床營養護理干預,患者血清總蛋白、血紅蛋白與白蛋白指標高于開展常規護理干預;(3)開展臨床營養護理干預,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常規護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相比于常規護理,進行營養護理干預具有更高的價值。針對手術患者進行營養護理干預,是一種新型護理理念,能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實現護理質量的不斷提升[8]。
綜上所述,針對切口延期愈合患者實施臨床營養干預可促進切口愈合、縮短在院時間,改善患者機體營養狀況,進而獲得患者高度認可與滿意,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