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丹,王 云,余 楊
(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院(光明)急診科 廣東 深圳 518106)
慢性阻塞性肺?。–OPD)為一種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在臨床上多發見于老年人群[1]。該疾病可依據病程區分為慢性穩定期及急性加重期。通常情況下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氣道受阻現象特別明顯,導致患者的心功能及肺通氣功能受到嚴重影響,除常規治療外需要進行機械通氣治療[2-3]。臨床實踐表明,機械通氣可通過對呼吸力學指標的恰當控制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系統,相反不恰當的呼吸力學指標控制容易造成肺損傷,引起臨床并發癥的發生[4]。近年來,隨著臨床護理水平的提高及患者對早期康復理念意識的加強,機械通氣期間早期康復護理逐漸廣泛應用。本研究將對我院診治的68 例機械通氣期間AECOPD 患者行早期康復護理,進一步探究該護理方法的臨床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將2020 年3 月—2021 年1 月診治的機械通氣期間AECOPD 患者68 例作為研究對象?;颊甙措S機均分組分為觀察及對照兩組,每組各34 例。觀察組,男20 例,女14 例;年齡56 ~76 歲,平均年齡(62.53±4.51)歲。對照組,男21 例,女15 例;年齡56 ~75 歲,平均年齡(62.64±4.7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符合AECOPD 分期診斷標準的患者;(2)精神狀態較好,主觀意識清楚,依從性好的患者;(3)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患有其他呼吸力學對本研究有影響疾病的患者;(2)具精神疾病、意識模糊、交流困難或依從性差的患者。
對照組常規護理:以常規護理方式給予患者鎮靜治療,按照患者實際氣血指標選擇適宜的呼吸機參數,在壓力支持通氣+同步間歇指令通氣模式下,依照通氣過程中患者的血氧分壓及二氧化碳分壓升降情況對呼吸機參數進行合理調整,最終調至基礎水平。觀察組在機械通氣的同時實施早期康復護理,除常規護理外,給予患者:(1)肢體的按摩、移行等被動或主動關節活動,每日進行3 ~5 次,10 min/次;(2)2 ~3 次縮唇呼吸練習,3 ~5 min/次;(3)進行坐起訓練,將患者的床頭逐漸抬高,協助患者進行獨立坐起練習,使患者每日保持1 ~2 次,10 min/次的床邊雙下肢下垂床邊坐起;(4)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借助助行器或在醫護人員的協助下對患者進行每天1 ~2 次的離床踏步及站立訓練;(5)康復活動期間護理人員要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率、呼吸等生命體征狀況,避免活動量過大。
(1)對比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呼吸力學壓力情況;(2)對比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呼吸力學阻力情況;(3)對比護理后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
數據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應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內源性呼氣末正壓、平均氣道壓、平臺壓及氣道峰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各壓力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呼吸力學壓力情況對比( ± s)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呼吸力學壓力情況對比( ± s)
內源性呼氣末正壓/cmH2O組別 例數 平均氣道壓/RAW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4 9.11±0.67 6.51±0.73 42.15±3.73 32.64±3.71對照組 34 9.06±0.52 7.65±0.81 42.33±3.62 35.19±4.05 t 0.344 6.096 0.202 2.707 P 0.732 0.000 0.841 0.009平臺壓/RAW組別 例數 氣道峰壓/cmH2O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4 38.86±2.81 29.45±3.17 46.65±3.92 31.79±4.06對照組 34 39.14±2.96 32.87±3.65 46.19±3.78 36.57±4.11 t 0.400 4.125 0.493 4.824 P 0.690 0.000 0.624 0.000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呼氣阻力、吸氣阻力、動態順應性及靜態順應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呼氣阻力、吸氣阻力低于對照組,動態順應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呼吸力學阻力情況對比( ± s)

表2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呼吸力學阻力情況對比( ± s)
吸氣阻力/mmH2O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4 3.30±0.68 1.53±0.39 3.71±0.77 1.59±0.57對照組 34 3.34±0.69 2.25±0.58 3.62±0.74 2.51±0.69 t 0.241 6.007 0.491 5.994 P 0.811 0.000 0.625 0.000組別 例數呼氣阻力/mmH2O靜態順應性/(mL·cmH2O-1)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4 19.85±5.17 25.61±5.08 56.42±10.85 56.07±10.29對照組 34 19.71±5.02 22.84±5.11 56.13±10.52 57.06±9.82 t 0.113 2.242 0.112 0.406 P 0.910 0.028 0.911 0.686組別 例數動態順應性/(mL·cmH2O-1)
護理后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護理后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對比[n(%)]
COPD 的發生主要與空氣污染、呼吸道感染、遺傳因素等有關,在臨床上主要是呼吸功能障礙癥狀[5]。該疾病使患者的氣道阻力增大、呼吸道分泌物排除困難,尤其在急性加重期,可加大患者的呼吸肌負荷,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及缺氧癥狀,導致呼吸困難,并提高感染性肺炎發生的可能,嚴重威脅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存質量。
目前,臨床上AECOPD 致死率較高,常規的糖皮質激素或抗生素治療,雖對急性癥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但在改善患者的呼吸力學指標方面,效果不太理想。機械通氣治療能夠通過對患者呼吸力學指標的控制改善患者病情,降低并發癥及病死率的發生。除此之外,機械通氣期間給予AECOPD 患者早期康復護理,能夠更適當改善呼吸力學指標,機械性肺損傷、譫妄、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也較低。
本研究數據表明,經護理后,組內比對兩組患者的內源性呼氣末正壓、平均氣道壓、平臺壓及氣道峰壓各呼吸力學壓力指標顯著降低;組間比對觀察組各壓力低于對照組,表明早期康復護理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呼吸力學壓力。護理后,組內比對兩組患者的呼氣阻力、吸氣阻力明顯降低,動態順應性顯著升高;組間比對觀察組呼氣阻力、吸氣阻力低于對照組,動態順應性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表明早期康復護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力學阻力。護理后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23.53%)高于觀察組(5.88%),證實早期康復護理能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AECOPD 患者在機械通氣期間行早期康復護理,可有效促進呼吸力系統恢復,改善呼吸肌功能,減少各并發癥的發生,利于治療,臨床護理效果顯著,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