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榮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九峰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科 湖北 武漢 430075)
哮喘是兒科臨床最為常見的一種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以呼吸道過敏、咳嗽、鼻癢、呼吸困難為主要臨床特征,可因環境污染、變應源、劇烈運動、溫度驟變等因素誘發,長期反復發作可導致氣道及肺功能的不可逆性損傷,甚至誘發肋骨骨折、肺心病、肺氣腫、胸廓畸形等,嚴重影響患兒的健康成長及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藥物來控制病情,避免及減少哮喘發作,但實踐證實,哮喘具有病程長、易反復發作的特點,其防治多在院外進行,除了在院內實施對癥治療外,還需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來提高患兒的舒適度及離院后的自我護理能力以控制哮喘發作及病情進展。本研究選取2017年1月—2019 年7 月我院80 例慢性哮喘患兒為研究對象,探討舒適護理聯合居家自我護理對慢性小兒哮喘氣道功能及干預效果的影響,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
選 取2017 年1 月—2019 年7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慢性哮喘患兒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40 例和研究組40 例,其中對照組患兒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齡4 ~11 歲,平均年齡(7.23±1.45)歲;病程0.5 ~6 年,平均(3.42±1.01)年;嚴重程度:輕度19 例,中度13 例,重度8 例;研究組患兒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齡5 ~12 歲,平均年齡(7.13±1.64)歲;病程1 ~5 年,平均(3.53±1.11)年;嚴重程度:輕度18 例,中度12 例,重度10 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一般臨床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兒均符合《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中相關的診斷標準[2],年齡4 ~12 歲,處于哮喘穩定期,患兒家屬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伴有氣道異物、合并嚴重的器官功能障礙、先天性心臟病、哮喘急性發作、智力障礙或溝通障礙、治療依從性差、中途退出及失訪者。
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護理,包括院內監測患兒病情變化、檢查患兒氣道、維持病房環境衛生、保證空氣流通等,出院時向患兒家長進行健康宣教、指導患兒遵醫囑用藥、常規的家庭保暖等。研究組患兒接受舒適護理聯合居家自我護理,具體如下:(1)舒適護理:哮喘患兒年齡跨度較大,尤其是年齡較小的患兒,家長常因不了解病情而出現飲食不合理現象,影響臨床治療,故在護理中應為患兒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方案并進行舒適化喂食,保證患兒營養供給。另外,大多患兒面對檢查、用藥、打針等均伴有恐懼心理,因此在護理中應以溫柔的語言及肢體接觸主動與患兒溝通,取得患兒的理解及配合,穩定情緒,保證護理操作的順利進行。睡眠過程中加強巡視次數,協助患兒取側臥位或半臥位,避免因仰臥而誘發哮喘癥狀,為其提供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對于痰液較多且無法自行排出的患兒可利用超聲霧化濕化痰液,再進行吸痰,并通過佩戴面罩提高患兒舒適度。病房中配置玩具,對于愛哭鬧的患兒可通過做游戲、玩玩具等方式拉近與患兒之間的距離,提高其配合度。同時與患兒家長進行有效溝通,耐心的向其講解日常照顧患兒的相關注意事項等,預防及減少哮喘發作。(2)居家自我護理:由2 名兒科醫師與2 名護師成立居家自我護理小組,組內通過學習小兒哮喘相關知識結合臨床實踐經驗及患兒自身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干預計劃,內容包括哮喘的誘因、危險因素、避免哮喘發作的方法及相關注意事項等。對于年齡較大者可通過面對面交流、播放動畫片等形式指導患兒辨別哮喘發作的癥狀及自救措施等。指導患兒及家長吸入性糖皮質激素藥物的使用方法、藥物安全性等,接觸家長的思想顧慮,提高用藥依從性。詳細記錄哮喘發作當日的天氣、飲食情況、峰流速值及病情,指導患兒及家長學會自我病情監測。對于年齡較大者根據患兒自身生長發育情況及具體病情制定有氧運動方案,每周3 次以上,每次30 min 以上。對于伴有心理問題的患兒應根據其心理特點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每月電話隨訪2 次,登門拜訪1 次,連續干預3 個月。比較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干預前后各氣道功能指標變化與生活質量變化、干預后病情與自我護理能力以及護理滿意度。
評價標準:(1)療效評價標準[3]:臨床控制:患兒哮喘癥狀及相關體征完全消失且未再發作,各肺功能指標恢復正常;顯效:患兒哮喘癥狀發作次數顯著減少,各肺功能指標明顯改善;有效:患兒哮喘癥狀發作次數有所減少,各肺功能指標有所改善;無效:患兒哮喘癥狀發作次數及肺功能指標均無明顯改善。(2)對比兩組的病情及自我護理能力。
數據資料均采用SPSS 19.0 進行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應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更高,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干預后研究組患兒病情控制及自我護理能力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病情及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 s)

表2 兩組患兒病情及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 s)
組別 例數 病情每月發作次數 每月急診次數研究組 40 1.89±0.32 0.98±0.12對照組 40 4.18±0.49 2.57±0.28 t 24.748 33.011 P<0.001 <0.001組別 例數 自我護理能力/分控制行為 處理行為 日常行為 監測行為研究組 40 28.68±3.53 21.58±2.64 23.25±3.02 14.33±1.82對照組 40 22.24±2.62 17.89±2.16 19.23±2.05 10.24±1.68 t 9.265 6.842 6.966 10.444 P<0.001 <0.001 <0.001 <0.001
哮喘是由多種炎性細胞及細胞組共同參與所致使氣道發生炎性反應及高反應性的疾病,主要發病機制為Th1/Th2(輔助型T 細胞)比例失衡,Th2 細胞數量明顯增多,激活炎性通路,從而導致支氣管痙攣,引起氣道功能障礙。目前國內外大量研究證實,哮喘除了與病情、醫療條件相關外,還有臨床護理質量及患兒自我護理能力密切相關。目前我國哮喘患兒及家長多對哮喘的認知不足,難以準確辨別發作前兆,掌握發作時的處理措施,使得哮喘控制常不盡人意。
以往臨床常規護理往往停留在病情監測及用藥上,而常忽視患兒的身心舒適度及離院后患兒及家長的自我護理能力[4]。舒適護理是在現代護理模式中衍生而來的一種新興的護理模式,以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身心舒適度為目的,堅持“以人為本”,根據患者的病情特點及護理需求制定一系列科學性、規范性及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促進病情康復。在本研究中舒適護理通過舒適化飲食護理、舒適化環境護理、舒適化心理護理、舒適化排痰護理及舒適化睡眠護理等干預措施提高患兒身心舒適度及安全感,進而提高治療配合度,保證治療效果,促進病情康復。而學齡期兒童可塑性較強,對新事物接受及吸收能力也強,提高患兒自身或家長的自我護理能力對控制哮喘發作具有積極意義。居家自我護理通過整合專業的干預團隊成立居家自我護理小組,結合患兒及家長的接受能力、心理特點等建立有效的溝通橋梁,使其充分掌握發作先兆的癥狀及自救措施,并指導其正確使用激素吸入劑,以有效避免及減輕哮喘急性發作,進而有助于整體緩解哮喘病情。
本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更高,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還表明,干預后研究組患兒病情控制及自我護理能力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舒適護理聯合居家自我護理可有效幫助患兒及家長充分掌握發作先兆的癥狀及自救措施,提高自我護理能力,有效控制病情[5]。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聯合居家自我護理可有效控制病情,改善患兒氣道功能,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在慢性小兒哮喘護理中具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