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興凱,張方暖,于六桂
(廣州市越秀區登峰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針灸康復科 廣東 廣州 510095)
腦中風又稱作為“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患者腦部血管堵塞或破裂對腦神經造成損傷,腦中風后以突然昏倒、口角?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不省人事為主要表現癥狀,同時,還具有明顯的“四高一多”等表現。目前,中風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隨著飲食結構、生活節奏的改變,我國中風患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中風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同時也是死亡和致殘的主要因素[1]。患者中風后可能出現語言、肢體、心理障礙等嚴重后裔,給患者生命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臨床上使用西醫西藥治療中風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癥狀,但存在諸多不良反應,效果不甚理想。中醫認為中風后遺癥致病機制為氣虛血瘀、陰陽失衡導致肢體麻木,針灸是以中醫基礎理論指導,結合生物理論,通過針刺達到控制全身經脈氣血、治療全身的目的。從臨床效果上來看,這是一個療效確切的非藥物方法,在臨床應用方面,能夠體現出易操作、不良反應少、安全性強等相關優勢。本文將針對醒腦開竅針法配合薄氏腹針治療中風后遺癥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發現這兩者聯合的臨床效果確切,對腦中風患者的身體康復具有積極作用。現報道如下。
擇取本院腦科住院部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接收的70 例中風后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性48 例,女性22 例,年齡36 ~75 歲,平均年齡(50.27±9.5)歲;病程11 ~36 d,平均病程(16.38±2.2)d;其中43 例為缺血性卒中,27 例為出血性卒中。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癥狀均符合中華神經科學會等相關機構制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關于中風的診斷標準[2];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診斷標準[3]:語言不利、口舌?斜、頭痛、頭暈、意識不清等;經頭部MRI 或CT 診斷存在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病灶;第1 次發病,且發病時間10 ~180 d;所有患者或家屬均知情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意識障礙或精神疾病的患者;排除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病情危重患者;排除其他心、腦、肝、腎等原發病患者。
對照組采取常規西醫治療;觀察組則采取醒腦開竅針法聯合薄氏腹針進行治療[4],具體方法:(1)醒腦開竅針法:主穴分別為:內關、三陰交、水溝、十二井、神闕、天突、百合;配穴為:合谷、太沖、足三里、風池、極泉、翳風、委中。針法:對于昏迷患者取4 ~5 處主穴,以患者癥狀為依據酌情加配穴以短而輕的提插結合捻轉針法,持續運針1 min。如為閉癥需加用三菱針刺十二井,刺出血;如為脫癥,可在神闕穴隔姜針灸,至患者恢復清醒。對于穩定階段的患者,先刺內關穴,深度為1 ~1.5 寸,以提插結合捻轉瀉法,運針1 min,再刺水溝穴,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5 ~1 寸,雀啄法瀉之,運針1 min至患者流淚或眼球濕潤為宜;刺三陰交,針尖后傾與皮膚呈45°角刺針,進針1 ~1.5 寸,提插補法至下肢抽動3 次為宜。委中仰臥抬腿取穴進針1 ~1.5 寸,提插瀉法至下肢抽動3 次。風池穴,針尖向結喉進針1 ~2 寸,快速捻轉手法,運針30 s;合谷穴針尖斜向三間,第二掌骨下緣部位,提插瀉法運針1 min 至食指抽動3 次為宜,每次留針30 min。(2)薄氏腹針法,以歸元、滑肉門、上下風濕點、外陵為針刺穴位,使用30 mm 毫針針刺患者各個穴位,進針停留3 ~5 min,捻轉毫針使患者局部產生針感,5 min 后再行針1 次,留針時間為30 min。治療4 周為1 個療程。治療結束后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神經功能等改善情況以及臨床總有效率。運動功能評價主要是通過運動功能量表給予評估,滿分是100 分,分值與運動功能具有正相關性。神經功能評價則是通過神經功能損傷程度量表給予評估,滿分是20 分,分值和神經功能具有負相關性。
臨床療效的評價包括4 個等級[5]:基本治愈、顯效、有效、無效。其中,基本治愈:患者的病殘程度是0 級,思維恢復正常,語言表達清晰,肢體功能無異常,生活能夠自理且能夠正常開展部分工作;顯效:患者的病殘程度在Ⅰ~Ⅲ級范圍內,另外,思維無異常,語言、肢體等功能有所恢復,生活自理一般;有效:患者的病殘程度在Ⅳ~Ⅴ級范圍內,病情有一定的改善,意識、語言及肢體功能得到好轉或減輕,不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無效:患者的病殘程度是VI 級,治療前后癥狀沒有改善或病情加重,乃至死亡。
采取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神經功能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神經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 s,分)

表1 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神經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 s,分)
組別 例數 肢體運動功能評分 神經功能評分觀察組 35 76.38±9.6 7.79±4.6對照組 35 54.27±8.2 16.47±3.2 t 10.360 9.164 P<0.05 <0.05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29%(33/35),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1.43%(25/35),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n(%)]
中風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腦內血液局部循環不暢,患者發病后多出現偏癱、語言功能障礙等癥,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健康。該病逐漸受到臨床醫生及患者的廣泛重視,現今,西醫治療以抗凝、溶栓、降纖為主,但容易造成患者出血、過敏等不良反應[5]。
中醫認為中風后遺癥主要與患者竅閉神匿、氣血虧虛、腦脈瘀滯有關,可通過益氣醒腦、通經活絡法來治療,針刺能夠促使瘀滯的腦脈恢復暢通,達到運行氣血的作用,進而達到治療目的。所以,當前針灸已成為一個比較常見的治療技術,對改善中風后遺癥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同時能夠在各個醫院得到便捷性推廣,其臨床廣泛性優勢逐漸彰顯出來。醒腦開竅針法是石學敏院士研發的,其主要以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為主,輔以通經絡來治療中風后遺癥,內關穴為八脈交會穴之一,屬手闕陰心包經之絡穴,具有安神養心、疏通氣血的功效,可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增加腦部供血供氧,也就是說,該針法的治療特點是:強調“瀉”,不過“補”的效果不明顯。
腹針理論指出:人之先天精氣的形成完全受到神闕系統的直接配置。所以,神闕系統是人體的一個重要調節系統,具有向全身輸送氣血、實施整體宏觀調控的功效。根據研究發現:人有兩腦:顱腦與腸腦,且指出:兩腦之間是能夠互相作用及影響的。對此,在臨床治療中,腹針的應用能夠發揮調和氣血、疏理經氣等特點。薄氏腹針療法諸穴從全息論角度來看,就好比是機體的一個縮影,腹部穴位與腹脹的位置是非常近的,能夠更方便地調理臟腑之氣,由此能夠改變“偏盛偏衰”等不良反應,其治療原則是具有調節臟腑氣血和經絡的功效,將以上療法進行聯合使用對治療中風后遺癥能夠獲得非常理想的效果,所以這對于中風后遺癥患者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康復措施。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采取開竅醒腦針法聯合薄氏腹針,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肢體運功功能及神經功能恢復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表明,采取2 種針法治療中風后遺癥效果顯著,可臨床使用。
綜上所述,醒腦開竅陣法聯合薄氏腹針治療中風后遺癥偏癱患者能夠發揮協同、互補等功效,對改善患者的病情,促使其相關功能的逐漸好轉發揮積極作用,在臨床上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