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曉麗
(涼山彝族自治州中西醫結合醫院 四川 西昌 615000)
家庭醫生團隊服務模式是國家新醫改的重點內容,且正處于積極探索的階段。大涼山作為少數民族地區,隨著專科護理的發展專科護士數量也在不斷增長,所以實施以專科護士為服務路徑的家庭醫生服務模式已具備一定的基礎和較高的可行性。家庭醫生不是單一個體,而是一個團隊,其成員包括護士、全科醫生、預防保健人員等共同組成。在家庭醫生團隊服務中,護士能夠結合公共衛生學和護理學理論,在團隊的指揮和帶領下,與全隊成員分工協作,共同發揮家庭醫生團隊服務的作用。由于社區護理同時兼具公共衛生學和護理學兩種學科的特點,其和專科護理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專科護士經過較長時間的臨床實踐,且在某一特定護理專科領域經過系統培訓具備較成熟的專科知識及專科技能。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既是我國醫療衛生的發展方向,也是分級診療制度實施的基礎保障。近年來,各地因地制宜、結合地方特色及實際,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為逐步實現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逐級轉診奠定良好的基礎[1]。精細化、個性化、差異化的家庭醫生服務是現代化醫學發展的大趨勢[2-3]涼山地區全科醫生數量嚴重不足,完全不能滿足每2 000 個居民就能提供一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的保障。鑒此情況,筆者以需求為導向,“以患者為中心”,根據居民個體健康狀況,針對慢性病患者,開展適合我州州情的以二甲以上醫院專科護士為服務主路徑模式的家庭醫生服務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體情況見如下報告。
本研究分析資料均來源于3 個中心2018 年1 月—12 月的醫療服務信息,對照組采用以全科醫生為服務主路徑的家庭醫生服務模式,團隊以全科醫師為核心,2名社區護士為輔,無專科護士參與,服務對象60 例,其中以糖尿病為主要診斷20例、以高血壓為主要診斷20例、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為主要診斷20 例,60 例患者均有其他診斷。觀察組采用以專科護士為服務主路徑的家庭醫生服務模式,團隊以專科護士為核心,1 名社區護士為輔,1 名全科醫師指導,服務對象60 例,其中以糖尿病為主要診斷20 例、以高血壓為主要診斷20 例、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為主要診斷20 例,60 例患者均有其他診斷。兩組居民對本次研究調查均享有知情權。對照組中,33 例男性,27 例女性;年齡24 ~72 歲,平均年齡為(50.21±1.03)歲。觀察組中,31 例男性,29 例女性;年齡26 ~75 歲,平均年齡為(50.92±1.16)歲。兩組居民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觀察組居民實施以專科護士為服務主路徑的家庭醫生服務模式,出院前由專科護士完成信息采集,出院評估,找出主要慢病管理問題,做出針對性方案,隨后聯系簽約家庭醫生團隊溝通后加入,簽訂以專科護士為服務主路徑的家庭醫生服務協議。服務協議明確簽約服務的內容、方式、期限和雙方的責任、權利、義務及其他有關事項。簽約的服務周期為1 年,團隊中專科護士主要負責慢病的專科護理服務與指導,服務內容包括定期專科查體、專科護理評估、專科健康教育、專科護理指導,定期組織召開團隊會議、指導社區護士工作、定期向全科醫師匯報,以及預約專科門診,并承擔該家庭醫生團隊成員的專病知識培訓。其他公共衛生服務由社區組建的家庭醫生團隊人員負責。1 年后進行管理效果評價。對照組:對照組居民出院后執行住院前簽訂的家庭醫生團隊服務協議,繼續接受以全科醫生為服務主路徑的家庭醫生服務模式,服務內容不變,1 年后進行管理效果評價。
分別調查兩組居民接受1 年的家庭醫生服務后的相關知識掌握程度與依從性、以及對于具體醫療服務的滿意度,并對所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綜合對比分析。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使用頻數、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應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統計,觀察組相關知識掌握程度與依從性、以及對于具體醫療服務的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服務效果比較( ± s,分)

表1 兩組服務效果比較( ± s,分)
程度 依從性 對于具體醫療服務的滿意度觀察組 60 86.18±1.80 86.23±1.50 86.36±1.50對照組 60 66.18±1.81 66.28±1.59 66.32±1.62 t 46.35 53.99 53.70 P 0.00 0.00 0.00組別 例數 相關知識掌握
2017 年10 月,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為全社會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4]。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進展(2015 年)》公布的數據,中國慢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已占到全國總死亡人數的86.6%,導致的疾病負擔占總疾病負擔的近70%[5]。而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居民中80%的健康問題可在基層解決[6]。涼山地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仍以全科醫生為核心,相關調查研究顯示,民族地區大部分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全科醫生數量嚴重不足,需求旺盛與供給不足的矛盾突出,造成家庭醫生簽而不約或根本無醫生可簽。醫護人員服務能力方面的不足有可能會嚴重影響社區居民對于家庭醫生信賴感的產生,因此,規范化、系統化社區服務團隊醫護人員的服務能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7-8]。專科護士是指在某一特殊或者專門的護理領域具有較高水平和專長的專家型臨床護士[9]。我國1991 年將“專科護士”引入,并從90 年代開始進行專科護士的培訓和使用。經過近30 年的努力,我國專科護理發展和醫院專科護理水平已得到明顯的提升。以全科醫生為服務主路徑的家庭醫生服務模式主要提供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及健康管理三類服務,與之相比,以專科護士為主路徑的家庭醫生服務模式,能夠很好結合專科護士的專業能力,以患者慢病需求為導向,實現“以患者為中心”的個性化服務。除此之外,專科護士的專業能力、專業認同感亦得到全面提升。護士在家庭醫生團隊中不僅可以初步救治簽約人群傷病現場,還能夠對處于康復期的患者進行系統的康復方面的指導;同時對社區常見疾病和多發疾病以及慢性病,例如感冒、發燒、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血管意外等,能夠進行動態評估,給予相應的專科護理、用藥指導及心理撫慰,體現整體而延續的醫學治療、醫學觀察、醫學照料。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居民相關知識掌握程度與依從性、以及對于具體醫療服務的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綜上所述,在慢性病管理方面,與常規的家庭醫生服務模式相比,以專科護士為服務主路徑的家庭醫生服務模式可有效提升慢性病簽約居民的慢性病相關知識知曉率、健康服務知曉率以及對于社區醫療服務工作的滿意程度,于推動家庭醫生服務工作發展方面具有較高臨床價值,亦可作為全科醫生不足的有效補充,有效緩解民族地區全科醫生資源嚴重不足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