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菊 王悅
(四川民族學院,四川 康定 626001)
甘孜州總面積1496.84萬hm2,其中,草地面積691.82萬hm2,占總面積的46.2%,是全國5大牧區之一的川西北牧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廣闊的草地資源為甘孜州發展草原經濟奠定了堅實基礎,但由于甘孜州為典型高原地區,草原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調查數據顯示,全州可利用草地中90%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原退化不僅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惡化,也制約了當地畜牧業和旅游業的發展,因此如何在草原生態保護的基礎上適度發展旅游業是甘孜州生態旅游發展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甘孜州圍繞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目標,初步形成以環雪域貢嘎旅游圈、環圣潔亞丁旅游圈、環格聶神山旅游圈、格薩爾王旅游文化帶、中國最美高原濕地、中國最美草原濕地為核心的全域旅游發展布局。康定機場、稻城亞丁機場、格薩爾機場和雅康高速的通航、通車,進一步助推了甘孜州旅游業的發展,游客人數逐年攀升,近年來甘孜州接待游客人數增長情況如圖1所示[1],由圖1可知,2019年游客人數在2009年的基礎上增長了12.22倍。據統計,雖受疫情影響,2020年甘孜州游客數量也達到了3000萬人次。

圖1 2009年以來甘孜州游客接待情況
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甘孜州生物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多,是中國重要的天然物種基因庫。有野生動物34目106科652種,包括大熊貓、白唇鹿、云豹、金絲猴、野牦牛、藏羚、黑頸鶴等130多種珍稀動物;有高等植物239科1090屬5223種,其中的草原植被大都是在高原特殊環境下經歷長期演變進化而形成的,與高原環境相輔相成,有別于其它植被類型,是一大類獨特的植被類群[2],極具觀賞價值。此外,作為四川主要的藥材產區,甘孜州中藏藥材資源十分豐富,有藥用植物1581種,草原是甘孜州中藏藥材生長的重要區域,如冬蟲夏草、川貝母、雪蓮花、羌活、獨一味、雪上一枝蒿、手掌參、續斷、翼首草、藏茴香、雪靈芝、叢菔、獐牙菜等中藏藥材均能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寒草甸中生長。這些資源為甘孜州發展特色草原旅游提供了重要支撐。
歷史上甘孜州作為通往西藏的交通樞紐、藏漢貿易的主要集散地和茶馬互市的中心,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和草原文化[3]。草原文化包括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風俗習慣、社會制度、思想觀念、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與草原生態環境相適應的文化[4],草原文化是一種以崇尚自然為根本特質的生態型文化[5],草原文化的發展與草原生態保護不謀而合。甘孜州的特色歌舞、民族服飾、特色民居、宗教文化、飲食文化、節日文化都與草原文化密不可分,在歷史的發展中甘孜州草原文化已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脫離草原文化的自然景觀打造將黯然失色,因此對草原文化的挖掘和傳承是甘孜州旅游發展不可忽略的部分。
甘孜州圍繞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定位,著力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際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現代高原特色農牧業基地,在生態建設和高原特色農牧業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以草原生態保護為例,2011年甘孜州全面啟動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機制以來,每年兌現禁牧補助300萬hm2、草畜平衡獎勵530.87萬hm2;2012—2016年年均草場補播面積達8.83萬hm2以上,完成圍欄建設116萬hm2;2014年以來,每年完成草原鼠蟲害防治24萬hm2以上,草原生態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1]。
然而傳統旅游業的發展將加大草原生態環境破壞風險。旅游開發對草原生態的破壞主要包括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導致的破壞、游客的大量涌入及所產生的污染對草原植被的影響。目前較為突出的是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旅游設施的修建對草原植被的破壞尤為嚴重,以道路修建為例,318國道沿線的道路修建造成的邊坡破壞而引起的草原退化情況較為普遍。甘孜州草原多屬高寒草原,此類草原生態脆弱,對外界干擾極為敏感,建設破壞導致的草原邊坡土壤的大面積裸露不但會引起水土流失,還會加速周邊草原的退化,如未得到及時有效修復將對草原生態環境造成毀滅性破壞[6]。
經多年發展,旅游業已成為甘孜州的支柱產業之一,但從旅游業總收入和游客人均消費數據來看,旅游業對當地經濟的促進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發揮,為當地農牧民帶來的增收效益也不明顯。以2016年為例,甘孜州旅游業總收入為129.74億元,而相鄰的阿壩州為318.4億元,甘孜州游客人均消費為998元,而同處于青藏高原東南緣高原地區的麗江市為1727元。其原因主要在于住宿、停車等旅游配套設施不完善,不能滿足游客多樣化的需求,多數游客選擇用較短時間欣賞完風景就返回或繼續前往其它地方;此外,除自然風光外,可參與的旅游項目少,留下來深度游的游客比例不高。
雖然旅游業發展勢頭良好,但由于相關特色旅游產品開發和推廣不夠,游客到甘孜州旅游可購買、愿購買的特色產品種類和數量欠缺,這也是導致旅游業對促進甘孜州經濟發展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國道318沿線旅游景點為例,出售的旅游文化產品趨同,沒有很好地體現地方特色,本地農牧產品,雖具有一定特色,但由于價格普遍偏高(如牦牛肉干、松茸等菌類),且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外觀包裝,產品銷量均十分有限。因此,豐富旅游產品種類,打造具有地方特色、能滿足不同層次需求的旅游產品,是提升旅游市場消費的重要途徑。
目前針對甘孜州特殊地理環境和植被的高寒草原生態保護研究較少,本土研究人員和研究團隊欠缺,這對甘孜州草原生態保護和修復十分不利。針對這一問題,可圍繞草原旅游業的發展,沿318線和已經開工建設的川藏鐵路沿線建立草原生態保護研學基地,打造草原文化與生態保護研學小鎮。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觀測站點,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甘孜州草原生態打開窗口,提供基礎條件支撐;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與開發利用研究中心,吸引國內外學者以此為平臺,開展高寒草原生態保護研究,為發展草原生態旅游奠定理論和技術基礎;將草原生態保護科研過程和成果與研學旅游結合起來,將草原生態保護項目打造成游客可參與的草原特色旅游項目,吸引游客主動了解和參與草原生態保護工作,提升游客旅游體驗,從而實現草原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的有效融合。
圍繞甘孜州打造“康養+休閑”的旅游發展定位,依托特色動植物資源,打造特色產業。依托特色生物資源,建立高原動植物人工種養殖基地,如菌類種植基地、山野菜種植基地、藏雞藏豬養殖基地等,不僅可作為觀光項目,還能作為特色食材滿足游客需求;依托獨特的高原植被類群,建立高原植物、牧草觀光園,將旅游觀光與草原生態修復特色植物、優勢牧草選育結合起來;依托優勢農牧業資源打造產業園,如牦牛產業園、青稞產業園、中藏藥材產業園等,將甘孜州特色草原文化融入產業園打造,在發展草原農牧業觀光旅游的同時,推動甘孜州農牧業產業化發展。通過產業園的建設和運營,為當地農牧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真正實現旅游業對農牧民增收的促進作用,草原超載過牧問題也能從根本上得到緩解,從而實現草原生態保護與旅游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草原旅游文創產品的開發,應瞄準不同人群的旅游消費特征,重點突出地方特色。著重將傳統草原文化元素符號與現代設計和工藝結合起來打造獨具特色的、符合旅游業市場需求的旅游產品。如,近年來小眾的、獨具特色的文創產品頗受旅游市場消費者青睞,而甘孜州這塊領域還較為空白,因此可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優勢,加大這方面旅游文創產品的開發力度和創新力度,同時還應根據消費人群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對產品進行動態調整。
特色農產品的開發,應重點將甘孜州旅游市場對特色產品的需求與本土農特產品的規模化生產、銷售結合起來。以旅游市場需求為導向,選取品質優良、特色明顯的農產品,推動其產業化發展;對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特色農產品進行深度包裝打造,進一步凸顯地方特色,在豐富甘孜州旅游產品種類的同時,提升本土農產品的旅游市場競爭力,以更好地促進農牧民增收。
甘孜州遼闊的草地是長江水源涵養、水質保護的天然屏障,在保持長江流域乃至全國生態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基于生態功能定位,甘孜州一切發展都應建立在生態保護基礎之上,旅游開發亦不例外,良好的草原生態環境也是發展草原旅游的重要支撐。只有實現草原生態保護與草原旅游開發、農牧業產業化的深度融合,建立起三者良性循環發展模式,才能促進甘孜州旅游業和農牧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