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國華 汪來喜
(河南工業(yè)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變幻莫測的國際形勢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產生的巨大沖擊,已經嚴重限制了外需對我國經濟發(fā)展的拉動力。此時就需要著眼于國內,作為全球人口第1大國,14億人口的內需才是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基本動力。基于此,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擴大內需是必須要堅持的戰(zhàn)略基點,而擴大內需中重要抓手就是消費。不管是立足當前,還是著眼于未來,促進消費以拉動內需都是我國經濟繼續(xù)保證發(fā)展勢頭的新著眼點。
改革開放40a多來,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帶來的是國富民強,國民消費的總體量穩(wěn)居世界前列。而我國因為有著特殊的城鄉(xiāng)“二元”結構模式,所以在研究國民消費時就必須要把城市和鄉(xiāng)村區(qū)分開,這樣才能夠為國民經濟的發(fā)展提供更有適宜性的參考價值。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農村居民人口為5.1億人,占據全國36.11%的人口比例,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產生的消費對于內需的拉動效應是毋庸置疑的。
本文的研究將立足于我國廣大的農村區(qū)域,從農村居民貸款額的視角,根據我國1989—2018年的《中國農村統(tǒng)計年鑒》中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30a數據和《中國金融年鑒》中農村居民貸款額數據,利用時間序列計量分析模型,進行農村居民貸款額對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影響的實證研究與分析,并依據研究結果為我國經濟繼續(xù)發(fā)展,在農村信貸方面提出一些建議。
2021年,我國由脫貧攻堅戰(zhàn)全面轉向為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同時,鄉(xiāng)村振興也是新時期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深入實施,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支持,農村信貸作為農村金融的一部分,在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過程中也必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針對農村信貸對農村居民消費影響的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普遍認為,農村居民貸款額的增長會促進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增長。
溫濤、王佐騰在基于全國所有省份2009—2016年農村金融的相關數據的面板數據模型研究中發(fā)現(xiàn),農村信貸由于具有相對較大的規(guī)模,所以其對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相比于農業(yè)保險等其它研究目標來說程度是最高的,農村居民收入的提高是影響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最直接的因素。戴序、董亞文認為,農村金融發(fā)展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可以分為轉變農村居民消費觀念等直接渠道影響和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優(yōu)化農村消費環(huán)境等間接渠道影響。邱黎源、胡小平基于4141戶農戶的OLS模型研究認為,具有更好的金融發(fā)展環(huán)境,農村居民就會有更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進而消費信貸市場也會更成熟。趙洪丹、趙宣凱等通過實證研究認為,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水平會隨著農村貸款的提高而提高。曲曉潔、孫英雋通過對我國1985—2015年30a的農村居民信貸額與其消費支出數據進行動態(tài)計量分析后認為,短期中農村居民信貸額會明顯促進農村居民的消費增長,但在長期中促進效果則并不顯著。陳東、劉金東則將農村信貸分為消費性信貸和生產經營性信貸2種類型,分別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通過數理模型的分析顯示,消費性信貸促進農村居民消費的效果更為明顯,但是通過1981—2010年相關數據的實證結果顯示,農村信貸主要是依靠農村居民純收入的中介效應來對農村居民消費產生影響,并且和直接效應的比例達到了驚人的9∶1。
為了分析我國農村居民貸款額對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影響,在變量的選取上,本文選取農村居民消費支出作為被解釋變量,農村居民貸款額作為解釋變量。
2.1.1 被解釋變量
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是指農村居民家庭或者個人在生活消費方面以及家庭對個人的消費的全部支出。包括自給性產品的生活消費支出、商品的購買支出以及生活服務、享受文化服務等非商品的支出。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核算方法主要有直接核算法和間接推算法2種,直接核算法就是直接把農村居民消費的商品或服務等價值量進行加總得到農村居民消費支出;間接推算法是通過把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減去非金融投資和金融凈投資,計算得到差額就是選取的被解釋變量——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本文用于實證分析的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數據,來自于1989—2018年30a的《中國農村統(tǒng)計年鑒》中每年的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乘以每年相應的農村人口得到的每年的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數據。具體數據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1989—2018年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支出
2.1.2 解釋變量
農村居民貸款額,是指農村居民從銀行或者其它金融機構借到的需要按一定利率并且必須歸還的貨幣資金數量,用以滿足農村居民進行投資、生產活動或者日常消費等需求。本文用于實證分析的農村居民貸款額數據,來自于1989—2018年30a的《中國金融年鑒》中每年的農戶貸款額數據。具體數據情況如表2所示。
由于本文選取的是1989—2018年具有時間跨度特征的數據,所以本文的實證分析采用時間序列模型來考察研究農村居民貸款額對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影響。
分析模型:
fnt=α0+β1pt+εt
(1)
式中,fnt為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變化;α0為常數項;pt為農村居民貸款額;εt為殘差項;t的取值范圍為1989~2018。
從表3中4項變量數值的統(tǒng)計特征可以看出,農村居民貸款額的min值為489,max值為92322;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min值為44971,max值為683823。

表3 變量的統(tǒng)計描述
2.4.1 自相關分析
利用上文建立的模型(1)為基礎,考察研究農村居民貸款額對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影響。并且通過運用LM自相關檢驗對變量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農村居民貸款額與農村居民消費支出之間呈正相關關系,即農村居民貸款額的增長會對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起到拉動作用。

表4 pearson變量相關性分析
2.4.2 單位根檢驗
本文采用的變量數據為時間序列的形式,按照計量經濟學處理時間序列變量的方法,為了避免可能會出現(xiàn)的“偽回歸”現(xiàn)象,需要對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從而可以檢驗變量是否具有平穩(wěn)性。通過運用Augmented Dickey Fuller檢驗方法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構如表5所示。

表5 變量平穩(wěn)性ADF檢驗結果
從表5可以看到,對Ddfnt和Ddpt變量進行水平檢驗和一階差分檢驗,檢驗結果顯示,變量皆顯著,且變量在二階差分檢驗中也都全部平穩(wěn)。根據ADF檢驗標準,這些變量之間能夠建立實證分析模型。
2.4.3 協(xié)整檢驗
選用Johansen檢驗方法進行協(xié)整檢驗,依然以模型(1)的實證關系為基礎。檢驗的目的是確認農村居民貸款額的增長與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增長之間是否存在著長期穩(wěn)定的相關關系,并以此來確定VAR的滯后階數。檢驗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協(xié)整關系的數量檢驗結果
由表6的檢驗結果可知,在5%的顯著水平上存在一個協(xié)整關系,也就是rank=2。所對應的協(xié)整估計方程:
(2)
由公式(2)可以看出,農村居民貸款額對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增加的估計系數為0.0532136,并在5%的顯著水平上顯著,表明農村居民貸款額的增長會導致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增長。
綜上可知,在變量數據選取的30a期間內,我國農村居民貸款額的不斷增長,可以顯著地促進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增長,這對于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變化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
2.4.4 廣義脈沖響應
本文采取農村居民貸款額對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影響廣義脈沖響應,以便于觀察。由圖1可以看到,農村居民貸款額對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影響一直處在95%的置信區(qū)間內,并且具有平穩(wěn)性。這表明農村居民貸款額對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具有顯著影響。

圖1 廣義脈沖響應
2.4.5 格蘭杰因果檢驗
為了檢驗農村居民貸款額和農村居民消費支出之間的因果關系,本文通過運用格蘭杰因果檢驗的方法進行檢測,其檢驗結果如表7所示。

表7 格蘭杰因果檢驗
表7描述了農村居民貸款額和農村居民消費支出之間的因果關系假設。農村居民貸款額變化相對于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因果假設:假設農村居民貸款額變化不是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原因,p>0.911,說明可以接受原假設。農村居民消費支出變化相對于農村居民貸款額的因果假設:假設農村居民消費支出變化不是農村居民貸款額的原因,p>0.056,說明拒絕原假設。
因此,得出農村居民貸款額的變化是引起農村居民消費支出變化的格蘭杰原因;反之,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變化也是引起農村居民貸款額變化的格蘭杰原因。兩者是一種互相影響的因果關系。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1989—2018年30a的農村居民貸款額和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數據進行計量分析后,得出農村居民貸款額與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兩者之間存在正向的相關關系,即農村居民貸款額的增長會對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起到拉動作用。不僅如此,農村居民貸款額和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兩者還是互相影響的格蘭杰因果關系,即后者反過來也會對前者產生影響。
基于以上的結論,為促進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水平以拉動內需,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從供給側和需求側雙管齊下、兩手齊抓,共同引導農村信貸刺激農村居民消費。在供給側方面,可以通過刺激農村信貸機構服務動力的方式,加大財政對農村信貸支持的力度,嘗試以財政貼息等新政策形式,此外還可以對農村金融機構進行貢獻評級,在刺激農村居民消費、服務于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等根據貢獻等級給予相應的獎勵;探索有關稅收激勵的政策,如減免農村金融機構的營業(yè)稅、降低特定稅種的稅率等政策;嘗試探索建立風險補償基金,對積極服務于農村信貸產生損失的金融機構,進行一定比例的補償,以控制風險。在需求側方面,主要是通過刺激農村居民自身消費動力的方式。日常生活方面,當地政府可以通過發(fā)放消費券等方式刺激消費;生產活動方面,可以對購買農機具等生產工具或新型生產技術等進行購置補貼。
要積極引導涉農金融機構回本溯源,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著眼于農村居民需求提高農村信貸的效率和水平;要擴寬農村信貸服務渠道,著力提高信貸覆蓋面和滲透率,除了要優(yōu)化傳統(tǒng)的人工網點服務之外,還要注重農村數字化建設,大力推廣線上信貸服務模式,如網上銀行、手機APP銀行等電子銀行,提高數字化普惠金融服務水平;創(chuàng)新農村信貸擔保形式,擴大擔保抵押、質押物質范圍,探索農村自治組織集體擔保或農村居民聯(lián)合擔保等模式,在合理的風控范圍內降低農村信貸標準。
加強新時期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文明鄉(xiāng)風,以保證農村非正規(guī)信貸的還款履約率;以農村自治組織為平臺積極宣傳信貸相關法律條例或政策,強化農村居民法律意識;提供農村非正規(guī)信貸規(guī)范化流程模版,降低信貸詐騙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