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婷
(河南省永城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河南 永城 476600)
化學除草省工、省時、簡便、高效,1990年后作為一項簡化栽培措施在農業生產中得到廣泛推廣應用。但隨除草劑的長期應用,雜草抗性不斷增強,常規劑量和單制已無法控制雜草危害。多種除草劑混用和使用劑量的不斷加大,加之除草劑在土壤中的殘留時間長,致使土壤污染和對農作物生長發育造成的不良影響呈加重趨勢;尤其是生產中除草劑的使用不當,藥害現象發生普遍,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品質。為了解除草劑對小麥的影響程度,2019年在永城市新橋春光家庭農場和候嶺棉花原種廠進行了化學除草與中耕除草田間對比試驗,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1 新橋春光家庭農場試驗田
砂姜黑土,肥力中上等,前茬作物大豆,平均畝產135公斤。大豆收獲后,深耕整地,底施15-15-15復合肥50公斤/畝。小麥品種鄭麥1860,采用31.9%戊·吡懸浮種衣劑包衣,抗旱后10月20日窄行勻播、行距18cm、畝播量14公斤;小麥拔節期追施尿素15公斤。齊穗—灌漿初期試驗地均采用45%戊·咪鮮胺水乳劑40ml/畝+0.01%蕓苔素內酯水劑10ml/畝+30%噻蟲·高氯氟懸浮劑10ml/畝、4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懸浮劑+蕓苔素內酯進行綜合防控2次。
1.2 候嶺棉花原種廠試驗田
兩合土,肥力中等,上茬大豆,平均畝產120公斤。大豆收獲后旋耕整地,底施24-14-7復合肥60公斤。小麥品種周麥27,采用31.9%戊·吡懸浮種衣劑包衣;雨后11月16日等行條播、行距20cm、畝播量20公斤;小麥起身期追尿素15公斤。齊穗—灌漿整個試驗田用4 0%戊·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g/畝+0.01%蕓苔素內酯水劑10ml/畝+30%噻蟲·高氯氟懸浮劑10ml/畝、45吡唑醚菌酯·咪鮮胺水乳劑40ml/畝+0.01%蕓苔素內酯水劑10ml/畝進行2次綜合防控。
小麥是我國高產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種植對于我國農業經濟建設十分重要,為提升小麥的種植產量,我國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大了對農業領域的管理力度,并出臺相關政策為其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2.1 試驗設計要求
試驗設中耕除草和化學除草2個處理,不設重復;中耕除草面積為1畝,化學除草面積10畝。
2.1.1 選擇適宜小麥生長的土壤
耕除草和化學除草需要針對小麥種植選擇具有較高的土壤養分、深厚的土壤耕作層,在地理位置上還應選擇較為靠近水源,且具有良好的光照情況的土壤位置,滿足小麥生長所需的養分、水分、光照的需求,在提高種植品質的基礎上防治病蟲害。
2.1.2 科學進行小麥的灌溉
小麥對水分的需求雖然不高,但灌溉也是實現高產的必要條件,小麥在不同的生長時期對水分的需求并不相同,因此結合實際進行精確灌溉,確保其在快速生長時期的水資源供給到位,避免耕除草和化學除草的試驗結果出現紕漏。
2.1.3 嚴格控制小麥的種植密度
在進行小麥種植時,需要合理選擇小麥種植密植,要了解密植不僅不會增加產量,且可能因為養分供給不足而降低整體質量。因此相關種植人員需要結合小麥品種確定種植密度,保證小麥生長所需養分得當,從而提升小麥的產量。
2.1.4 確保小麥的光照條件
小麥對于光照的需求量較大,為保證其能夠得到充足的光照,需要合理選擇種植地塊,并在此基礎上利用自然界的晝夜溫差的變化,在小麥的成熟期增加小麥的飽滿程度,在提升小麥品質的基礎上,避免因某地塊缺少光照而導致耕除草和化學除草對比出現差異。
2.2 試驗時間
新橋點:2月27日(返青期)采用3%雙氟· 唑草酮可濕性粉劑30g/畝+15%炔草酯可濕性粉劑20克/畝+0.01%蕓苔素內酯水劑10ml/畝化學除草;對照區3月4日采用背負式除草機中耕除草、4月8日人工拔節大草。
候嶺點:3月10日(返青期)采用34%氯吡·唑草酮可濕性粉劑200g/畝+50g/升雙氟磺草胺懸浮劑10g/畝+0.01%蕓苔素內酯水劑10ml/畝除草;對照區2月28日采用背負式除草機中耕除草;5月8日拔節個別殘余大草。
3.1 觀察除草劑使用前后小麥苗情變化情況;
3.2 收獲前按五點取樣法,調查株高與產量三要素,結果見表1

表1 化除與中耕對小麥生長與產量的影響一覽表
備注:新橋試驗點小麥行距窄(18公分)、田間婆婆納、豬殃殃等惡性雜草群體大,中耕除草田間殘存草量多;候嶺點行距寬(20公分),田間雜草以米米蒿為主,中耕除草效果好。
4.1 對小麥生長發育的影響:小麥打過除草劑,雖沒發生藥害,但一周后與沒用除草劑的小麥相比,葉色淺、株高偏低;
4.2 成熟期株高與產量分析:詳見表1
由表1可知:化學除草與中耕除草相比,小麥株高降低、畝穗數與穗粒數減少、千粒重下降,小麥減產幅度較大。具體為:
4.2.1 新橋試驗點
化學除草區小麥株高71.2cm,與中耕除草區小麥株高74.0cm,化學除草區小麥株高降低2.8cm?;瘜W除草區小麥畝穗數44.2萬、穗粒數32.3粒、千粒重45.7克,畝產552.9公斤,與中耕除草區小麥畝穗數46.3萬、穗粒數34.3粒、千粒重46.6克,畝產631.4公斤相比,化學除草區小麥每畝減少2.1萬穗、每穗減少2.2粒、千粒重下降0.9克,畝產減少78.5公斤,減產率為12.4%。
4.2.2 侯嶺試驗點
化學除草區小麥株高71.3cm,與中耕除草區小麥株高73.5cm,化學除草區小麥株高降低2.1cm?;瘜W除草區小麥畝穗數43.7萬、穗粒數25.4粒、千粒重45.2克,畝產426.5公斤,與中耕除草區小麥畝穗數44.9萬、穗粒數30.3粒、千粒重45.5克,畝產526.2公斤相比,化學除草區小麥每畝減少1.2萬穗、每穗減少4.9粒、千粒重下降0.3克,畝產減少99.7公斤,減產率為18.9%。
1)即使在正確使用除草劑的情況下,化學除草與中耕除草相比對小麥生長和產量仍有明顯的不良影響。表現為:株高降低2.1-2.8cm、群體減少1.2-2.1萬穗、每穗減少2.5-4.9粒、千粒重降低0.3-0.9克,畝產降低78.5-99.7公斤,小麥減產幅度達12.5-18.5%。
2)中耕不僅能除草,還具有保墑提溫作用,利于促進小麥生長發育,增產效果優于化學除草;尤其是行距適宜的情況下,中耕除草增產效果更為突出。
3)2019年是化學除草與中耕除草相比對小麥生長和產量的影響第一年田間試驗,以后應每年繼續試驗,以掌握發展趨勢,更好指導農業生產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