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云
(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征地拆遷和房屋征收補償服務中心,廣西 柳州 545300)
結合相關的報道可以了解到,在農村集體林地征地補償分配糾紛案件中存在的問題有很多種,比如林地權屬不明,管理使用混亂,林地所有權憑證未核發到戶;承包不規范留下的安全隱患;林地檔案不健全,使農村集體林地征地在管理的過程中較為混亂,這些問題都會影響后續補償分配工作的有效開展,因此本文將結合農村集體林地征地補償分配問題所產生的原因進行有效地分析,并提出合理地解決途徑,以供相關人員借鑒。
結合國家的相關法律可以了解到,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以外屬于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于集體所有,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征收和征用并予以補償,《土地管理法》第八條也對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性質作出了明確判定,結合相關的內容可以了解到,國家或企業在對農村集體用地進行征用的過程中,應當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償。在憲法的第四十七條規定中表示,征用耕地的補償費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征用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土地的補償費應當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需要安置的人員有農村集體經濟負責。
在農業集體林地征地補償工作開展之前,由于林地的權屬不明確,在管理和使用過程中較為混亂,因此,相關部門無法結合林地的所有權給予一定的補償,導致了補償過后,很多林地所有者沒有得到應有的補償,因此極易產生補償糾紛,而且在林地所有權核查的過程中,由于林權證未核發到戶,導致了絕大多數的林地所有權憑證掌握在集體手中,而且即使當事人持有相關的權屬憑證,但由于生效期限、規格等存在很多缺陷,因此在補償過程中難免有疏漏,引起了不必要的補償糾紛。不僅如此,在進行集體林地承包的過程中,由于手續不規范,極易留下爭議隱患,造成后續不必要的麻煩。
雖然我國全國性的法律法規較多,但地方性的法律法規較少,因此在具體的法律法規執行的過程中,很難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地調整。這使得很多地區的集體林權改革的政策要求與相應的工作開展不能有效適應,從而阻礙了當地的各項工作有效開展,而且在實際的生活當中,很多關于林地糾紛的法律概括性不能對實際中的問題進行有效地解決,對于一些生活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并沒有提出統一的規定,這使得林業工作在開展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阻礙。目前的法律法規與現行的林業政策之間存在沖突。比如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全面推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中提到,在不改變林業用途的前提下,林地的承包期經營權可以進行土地轉讓,但土地的承包經營法中并沒有明確規定,集體林地可以用于抵押方式流轉,這使得征地在集體中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阻礙。不僅如此,很多林業政策很難有效貫徹以退耕還林條例,通過相關政策可以了解到,在實行退耕還林后,必須確保農戶享有土地和種植林木的所有權,并由當地的縣級政府頒發林權證。但在實際的操作當中,很多政策并沒有落實到位,絕大多數地區會將退耕還林的耕地和林木交由集體管理,退耕還林所得到補助在集體中按照人頭平均分配。這種方法與國家規定的相關政策存在一定的出入,極易產生土地補償分配問題。
很多地區的林地征用是跨地區開展的,這種跨地區的案件如何管轄并沒有進行具體的法律規定,這使得實際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極易產生互相推諉,互相扯皮的現象,造成承包人與被承包人之間的矛盾,而且在訴訟的過程中訴訟主體很難確定,由于承包合同的當事人具有訴訟主體的資格,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訴訟主體的資格的確定方式存在一定的誤差,這使得訴訟主體有待考量。而且在進行證據成立的過程中,由于各個地區的證據承認標準不統一,這使得很難對林地所有權進行統一的規定,無法結合當前的法律,對案件進行有效的審理。使得這種案件的處理時間較長,很難對這種案件進行有效地解決。
為了更好地解決農村集體林地征地補償分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應當完善林業法律法規,通過在《森林法》或《土地管理法》中制定關于農村林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相關內容和違反該法律后需要承擔的法律后果等內容,對林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形式原則,合同內容進行明確規定,通過這種做法能夠有效減少林業糾紛的發生,將國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關于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人的若干規定中的第十一條內容上升為法律規定,通過這種做法確定連地權屬糾紛問題的相關責任人。其次,在審理林地確權案件中,人民法院應當優先運用國家的法律法規,介于與法律法規沖突的部分規章和地方性法規,應當以國家法律法規為主,通過這種做法使相關規定能夠找到可以參考的法律依據,從而降低糾紛的發生。
對于農村集體林地權屬糾紛程序法相關問題爭議,應當通過行政程序確定相關的林地使用權和林地所有權,通過經過行政復議的方式,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案件,應當歸屬于林業行政訴訟案件。在進行此類案件的劃分過程中,平等主體之間的糾紛案件,可歸屬于林業民事訴訟案件;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依照刑法職權對林業事項做出處理所引發的爭議,可歸屬于林業行政訴訟案件;在林業林木林地權屬清楚的情況下,因土地轉讓承包互換等內容引發的糾紛,可歸屬于林業民事訴訟案件;通過對各種案件屬性的劃分,從而依靠相應的案件判定。除此之外,在對沒有權屬憑證資料,確定林地權屬的土地進行劃分的過程中,應當由人民政府提供林地利用現狀的調查資料,通過采取有利于生產活動,有利于經營管理的原則來確定相關的林地權屬方案,通過這種做法解決由于權屬不清而造成的糾紛案件。
農村林地在承包經營過程中,既具有民事合同的法律特征,又具有形式合同的相關內容,因此不能僅僅按照行政法或民事法的角度對此類案件進行判定,應當結合合同雙方的具體權利和義務的具體構成進行綜合的考量,通過選擇合適的法律,從而對案件進行有效地判斷在對具體案件處理的過程中,相關人員應當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避免部分干部不懂法、不學法,法律意識淡薄、工作方法粗暴,在處理承包戶的合同問題時,按照自己的個人意愿進行處理。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對相關問題進行有效地解決,對于違反農村土地承辦法的行為,應當判定其行為為無效,并對承包人造成的損害給予一定的補償。
在承包合同完成后,部分地區的集體組織會自作主張對補償進行分配。這種方式不僅違反了承包方案的實質性,也損害了集體經濟組織和成員的利益。因此在進行補償分配的過程中,應當結合當事人的實際情況和具體行為進行有效分配。在完成征地合同后,應當首先對失地農民進行一定的社會保障,對于城郊等發達地區、城中村改造地區應當做好農民的保障工作,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保障農民的社會權益,剩余的征地補償費用應當結合股份合同制的相關內容進行合理分配。由于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的土地權益是平等的,因此任何人不得多分或多占,應當按照實際的分配標準進行合理分配。
結合上述分析,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征用農村土地的情況日益增多,但由于農村種地的相關人員,對于土地承包的相關法律法規了解較為偏頗,因此在進行征地補償費分配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極易產生糾紛案件,而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應當結合當前農村集體林地流轉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的分析,通過對農村集體林地權益糾紛、合同效率問題、民主議定問題進行合理地解決,從而降低農村征地糾紛問題的發生,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