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燕
“5的認識和加減法整理與復習”是小學數學一年級的教學內容。在大多數人眼里,這節課內容再淺顯不過了,學生會毫無阻礙配合教師完成這節課的內容。可是看似毫無懸念的一節課卻被兩個小插曲變得神采奕奕。
上課伊始,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復習舊知,我提問到:“有6個老朋友要和大家見面了,你們高興嗎?它們是誰呢?”學生們大部分已經猜到了,大聲喊到:1、2、3、4、5。我及時補充到:“別忘了還有一個老朋友,它就是——0”。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共同解決了: 1.認識、會讀0-5 。2.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 3.“0”表示的含義。在“比大小”這個環節時,我先比較了兩個數的大小,然后再比較5、4、3、2、1、0的大小(卡片是混亂擺放的)。這時我針對這6張卡片進行提問:誰能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一個學生毫不猶豫高舉小手,我滿以為順理成章答案就是:0.1.2.3.4.5。可是學生堅定而自信的回答:5.4.3.2.1.0。就在我想怎么糾正時,發現她的這個想法得到部分學生的支持。支持的理由是:從右往左數是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的,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可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不對的,但他們又找不出什么理由反駁她。這時我并沒有急于評價,而是故作玄虛地說:“你們也是這樣想的嗎?”學生沉默了。這時有一個學生不敢肯定地說:“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從左往右數的。”我馬上抓住這一契機說:“他剛才說了個關鍵的詞, 誰聽見了?”一個學生馬上說:“他說了一個‘一般。” 我說:“對了,一般就是通常情況下,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是要從左往右排列,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這樣的回答得到了全班學生的認可。回答問題的這兩個學生可以說都是值得表揚的:其中一個學生抓住了“一般” 這個詞來形容、解釋說出自己的觀點,佩服學生的敏銳度和詞匯量。另外一個學生更值得表揚,因為他在傾聽的過程中能夠抓住關鍵詞“一般”來驗證這個表述的方法,可見這個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理解問題的能力很強。我抓住這兩個優點分別對這兩名學生進行了表揚,并讓其他學生把掌聲送給他們,兩個學生得到了認可都很高興。這節課出現的小狀況說明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非常靈活,他們會用充分的理由來“說服你”。正是因為我重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求知的欲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樂學,保證學生能學,培養學生會學,才使課堂是高效的課堂。
一段插曲過后我進行下一個環節,沒想到意外的“驚喜”接踵而來。我繼續針對這6張卡片進行提問:從左往右數,圈出4張卡片;從右往左數,圈出3張卡片,一共有幾張卡片?這是一道復習基數、序數,滲透集合思想的拓展題,沒想到也沒難倒他們。生1:3+4=7張,粉圈有4張,藍圖有3張合在一起用加法算式表示是3+4=7 。生2馬上說:“不對,你數一數1、2、3、4、5、6是6張卡片。”凡是學生自己會說的,就要鼓勵他們大膽表達;凡是學生自己能發現的問題,就要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去分析,去解決。所以我故作不解的樣子問:那是怎么回事呢?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學生們開始忍不住竊竊私語起來,積極動腦想辦法。而這時的我就是給學生們思考的時間和討論的空間。等待討論的聲音漸漸平息我順勢而問:“誰來說說你是怎樣想的?”生3:把4算在粉色圈里,藍色圈里加2張卡片就行了,所以4+2=6張 。生4:如果是這樣的話,把4算在藍圈里,3+3=6也行。生5:從左數1、2、3、4,從右數1、2、3,3+4=7,7-1=6,重復圈了一個4所以要減去。學生在享受成功喜悅的同時,充分開動了腦筋,展開了積極的思維,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而此時的我就是個傾聽者、分享者,在為一個個一年級的“小豆包”能有這樣的思維品質而贊嘆。
教師要善于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體會到自己就是學習活動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這節課中,整堂課氣氛活躍,更重要的是學生有了敢于去思考的勇氣,有了善于思考的品質。更讓我感受到學生的潛能是無可限量的,他們讓你永遠無法預想到在他們的小腦袋瓜里藏著什么,會說些什么。在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當中,表述當中會往往蘊藏著一個“驚喜”。在這節課中我是傾聽者、引導者、評價者,課堂教學中我給予學生們時間、空間,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真是收獲滿滿!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