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峽 楊子武
傳統數學課堂,教師依據課堂教學內容,預設好講授流程和方法,往往會忽略掉課堂中學生的思維變化過程,使得教學過程死板,沒有活力。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當前教育的發展需求,它固化了學生的思維,扼殺了學生的學習個性和創造性思維的提升。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學生的需求為主線,準確把握教材資源,利用恰當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構建思維活動的平臺,滿足學生認知需求,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體驗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促進學生思維品質和心理的發展,使數學課堂呈現別樣風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順應認知差異,導出深層領悟
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不同,獲得的生活經驗有所區別,自然認知水平也會有所差異,即使學生在同一課堂上面對同一數學問題,對問題的理解也會出現差異,產生不同的認知效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過程要順應學生的認知差異,努力拓展教學資源,為學生創設不同的學習條件,滿足不同學生的個體需求,使學生充分展現自身學習情態,導出學生深層領悟,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在“除數是小數的除法”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向學生出示例題:0.045÷0.03,讓學生自主思考,應該如何計算。
教師歸納、整理學生意見:(1)計算中需遵循“商不變”原理;(2)按照整數計算方法進行計算,然后再看原有的小數位數;(3)按照整數計算方法進行計算,再與被除數中的小數點進行對齊;(4)不需關注小數點,直接按整數除法進行計算。
在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教師采用分層教學:對于第一種情況,學生基本上已經明確算理,可讓學生自主計算,對小數點的移動稍加指導即可;第二類學生,在算理上還存在著盲區,可從計算結果的驗證入手,充分了解除法算理;后兩類學生,對除法的基本性質還沒完全掌握,教師要從基礎實例入手進行教學,讓學生充分理解“商不變”的性質。
案例中,教學因人而異,對不同認知層次的學生采用了不同的教學形式,使教學活動更具針對性,促進了學生整體水平的提升,提高了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善待認知錯誤,錯出精彩局面
學習中發生錯誤是一種很常見的教學現象,對于這些錯誤,教師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狀況。如果教師嚴肅批評,可能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壓制學生的創新思維;如果對錯誤置之不理,則可能出現錯誤累積,使學生形成錯誤觀念;善待學生的認知錯誤,從學生的思維角度出發,適當地引導學生思考,將已有錯誤轉化為寶貴的教學資源,順應學情發展,扭轉錯誤局面,變錯為寶,重新開啟新的教學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性思維的形成,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射線的認識”一課時,教師首先向學生講授了射線的特征,在學生基本掌握之后,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射線。學生認真思考,紛紛舉手說出生活中射線的實例。
有的學生說:“手電筒發出的光可以成為射線。”有的學生說:“晚上汽車大燈射出的燈光也可以成為射線。”這時,有一位學生提出:“我們頭上長的頭發也是射線。”頓時,教室一片寂靜。很明顯,這個錯誤的答案,讓學生陷入了困頓之中。
教師稍作遲疑,順著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思考:假如每一根頭發都是一條射線,那么每一根頭發就只能朝著一個屬于自己的方向筆直生長,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對頭發進行修剪,還要保障每個人都要長生不老,這種情況下的頭發才能夠被稱為射線。學生豁然開朗,露出了滿足的微笑。
案例中,學生小小的思維錯誤,讓課堂陷入寂靜,教師順著學生的錯誤思維,引導學生重新認知射線的特征,促進了學生對射線特征的進一步理解,深化了學生的認知,構建了精彩課堂。
把握偶發情況,生成教學契機
通常情況下,數學課堂的生成是教師精心預設的結果,但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動態的人,其中充滿著不確定因素,意料之外的事件時有發生。對于這些偶發事件,如果教師直接規避或是置之不理,可能使學生失去進步的契機。教師要及時對其做出準確的分析、判斷,找出其中蘊含的對教學有利的因素,抓住信息、換位思考,將其靈活轉化,使之成為有用的課堂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的經歷和認知,生成精彩教學契機,促進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發展,提升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應用”一課時,有這樣一道題目:商場打折促銷,一件衣服按9.5折銷售,購買人可節省15元,請問衣服的原價是多少元?
大多數學生很迅速地給出答案:15÷(1-95%)=300(元)。但有一個位學生卻給出答案:1-95%=5%,100÷5=20(元),20×15=300(元),所以衣服的原價為300元。教師讓學生說一說這樣解題的原因,學生雖給出答案但卻給不出解題細節。
這時,教師帶領大家分析:第一步,1-95%=5%,指的是什么?學生很快給出答案,衣服相對于原價降低了5%;第二步,100÷5=20(元),指的是什么?學生給出解釋:每100元降低5元,則每降低1元錢需要商品的原價是20元;第三步,20×15=300(元)?降低1元需原價20元,現在降低了15元,所以需要原價20×15=300(元)。學生在探討中發現了問題的本質。
案例中,對于教學中偶然發生的小“狀況”,教師并沒有在學生不能很好地表述時給予否定,而是通過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清楚地了解每一個步驟的含義,把握契機,深化學生的理解。
尊重學生經驗,自主建構新知
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環境,并在環境中逐漸形成了相應的認知。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很多知識都是以生活為原型,是由生活經歷和環境逐步發展而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能力的發展,為學生構建寬松、愉悅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自主思考、探究、交流,自我感知、體驗、學習,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理清學習思路,掌握教學內容,自主建構新知,實現自我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比例尺”一課時,教師可創設情境:學校的黑板壞了,現在需要制作一個黑板圖樣,郵寄到黑板生產廠。當生產廠收到圖樣后,工人怎樣才能制作出相應的實物呢?
學生相互交流、探討,表達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說,可以在圖形邊上寫上:黑板實際長度和寬度是圖形長、寬的倍數,如100倍;有的學生說,可以直接寫:圖形長、寬的長度是實際長度的1 /100;有的學生說,如此書寫太過復雜,可以統一長度倍數,如100倍。
討論到此處,教師提出:如何才能表達得即簡潔又明了?學生受本節標題的啟發,想到:可以直接以比例尺的形式展示在圖形上,如圖上長度:實際長度=1:100。問題就順利解決了。
案例中,教師并沒有直接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而是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對問題展開討論,通過分析、討論,使學生的認知得到了相應的提升,獲得了良好的知識體驗。
順學引入課堂,促進知識生成
引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狀況。天馬行空般的引入,脫離學生認知實際,會讓學生的思維如脫韁的野馬恣意橫行;恰當的引入,以促進學生發展為主導思想,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產生學習動機,還會為之后的教學做好鋪墊工作。教師要以學生的認知思維為前提,綜合各方因素,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構建形象認知畫面,充分體現順學而教的主導思想,讓學生感知知識的魅力,促進知識的形成,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教學“面的概念”一課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各種物體的面,并引導提問:這些面有怎樣的特點?
學生認真觀察,給出不同答案。有的學生說:面存在于物體的表面,是平的;有的學生說:“面”是屬于某一個物體的,應該是在一個立體物體上存在;還有的學生說:“面”沒有規則,有一定的厚度和面積……
教師再次引導提問:大家認真分析,這些面的看法哪些是錯誤的?面有什么共同特征?教師在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時,向學生總結:第一個特征,“面”必然是存在于物體之上,可能是物體的上、下、左、右不同的方向,因此,我們將它稱之為物體的表面;第二個特征,“面”存在于物體上又不能脫離物體,但可以用筆將面畫到紙上,我們稱它為平面圖形。就這樣學生將具體實物抽象為“面的概念”,促進了“面”的形成。
案例中,教師通過問題的形式直接導入到概念的學習當中,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展開思考,有利于學生對“面的概念”的準確把握,順應了學生的認知能力,促進了教學的順利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正確分析、把握學生的已有經驗,創設符合學生認知的情境,引領學生親歷知識的生成,充分發揮學生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編輯/王 ?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