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奎
中國近代科學界精英輩出,科技成就舉世矚目,鄧稼先、錢學森、錢三強等人的成就震驚世界,讓國人為之自豪。小學階段開設的科學課是中學生物、物理、化學學科的“啟蒙者”,擔負著“啟蒙重任”,需要有新穎有趣的方法、開放靈活的問題、貼近生活的實踐活動以及綜合考察的檢測方式。
課前導入:應以新穎有趣的方法為主
科學課的教學內容固然重要,其導入方式更為關鍵,它的新穎與否直接決定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梢杂矛F代化的多媒體展示豐富奇妙的科學現象進行引入;可以用學生感興趣的科學實驗引入;也可以用一些懸念性較強的科學故事引入。不管怎樣設計和導入,其主旨是為了“點燃”學生對科學理論研究的“火花塞”,激發他們對科學原理的學習興趣,進而推動他們進行主動探究。
以五年級上冊的“光與熱”一課為例,上課前,引導學生親自試驗,讓陽光通過鏡子投射到墻上,再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一下用一面鏡子和多面鏡子分別進行試驗,觀察反射光的強弱有什么不同?然后再用溫度計測量光投射到紙上的溫度,再比較一下用一面鏡子和多面鏡子試驗,溫度計顯示的溫度有什么不同?這些現象和做法都是學生平時經??吹交蛘摺巴妗边^的,只是他們不知道其中原理。現在讓他們“重蹈覆轍”,把平時的游戲在課堂上進行公開表演,如此貌似無厘頭的課堂導入,正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誘發了學生心中的“潛力股”,讓它“穩步上市”并繼續主動探索,生動活潑地學好科學,潛移默化中科學意識已悄然滋生,科學素養已萌芽出土。
課中質疑:應以開放靈活的問題為主
牛頓因為一個蘋果的掉落引發了思考,有了萬有引力定律;馮如因為對第一架飛機的疑問,研制出了中國的第一架飛機……在課堂上,問題是思維的源泉,是知識的樂園。有了問題,思維才有了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了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會不斷創新。學生學習經驗的獲取、能力的培養、思維的開闊,正是源自于一個個問題的產生和解決。
例如,科教版五年級上冊的“維護生態平衡”一課中,教師這樣說:“同學們,假如我們到草原上去,看到天上展翅飛翔的老鷹,地上茂密叢生的草地以及活潑可愛的小兔子時,你們有沒有想過:如果兔子被老鷹捉了,草地被牛羊吃光或者被人破壞了,天上的老鷹被獵人趕走或者消滅了,會發生什么現象?森林里的狼經常追捕羚羊和鹿群,如果狼慢慢變少,羚羊是不是特別高興呢?”這一個個問題后面隱藏著對生態平衡的研究。
問題,是引發學生思考的源頭、是人類進步的基石,課堂提問更是科學教學的一個制勝法寶。一個精心設計的、有價值的提問,往往就是學生學習興趣“頓悟”的契機、思維“飛翔”的推力。聰明的人問得很巧妙,愚蠢的人則問得笨拙。教師只要掌握了“問”的技巧,善于提問、巧妙發問,問題要以開放靈活為主、要以“一問中的”為主,就會給學生的思維指明方向、為他們的探究學習奠定基礎。
課后練習:應以貼近生活的活動為主
“觀察綠豆芽的生長”“做個太陽能小熱水器”“滑動與滾動”等知識點,哪一項我們沒有見過?哪一個和我們的實際生活脫離了關系?就是因為太常見了,以致于我們忽視了對它的觀察和研究。學生們更是如此:經常吃綠豆芽,卻沒有觀察過它怎樣發芽生長;每天都使用太陽能熱水器里面的熱水,卻不知道其制熱原理;喜歡在小區玩滑板,卻不知道為什么,原因何在?是因為需要用眼觀察和動手探究的科學學習變成了概念背誦和填空練習,本屬于實驗室的實際操作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紙上談兵,這是科學的“悲劇”。
學完“種子發芽”相關內容,布置學生回家之后選擇綠豆種子進行種植,觀察綠豆發芽的生長過程,并進行觀察記錄;對于“做個太陽能熱水器”一課內容,布置學生和家長一起觀察太陽能熱水器的構造,通過搜集資料,思考研究它是怎么工作的,然后利用身邊的材料,設計、制作簡易的太陽能熱水器……科學課不缺少發現的眼睛,缺少的是引導和觀察;不缺少愛動手的好奇者,缺少的是關注和鼓勵;不缺少實踐的平臺,缺少的是探究的理念。只要我們給科學課“松綁”,把它還給生活,課堂上是理論的啟蒙;實驗室是操作的引領;生活中,才是它“大顯身手”的舞臺。只有讓科學課回歸生活、貼近生活,鼓勵學生善于觀察、勤于動手、樂于探究,并精于總結和創新,還擔心未來的中國會少了“牛頓”和“愛因斯坦”?
課堂模式:應以展示實踐操作為主
科學課的學習需要學生去用眼觀察、用心思考、動手操作,像“測量力的大小”“制作一輛小賽車”“做一個生態瓶”等內容,如果只是學習理論知識,并沒有多少“中規中矩”的概念總結,也沒有具體的簡答過程,有的只是貼近生活的問題提示,以及需要動手操作的實驗過程。這里面包括簡易的“小纜車”和“太陽能熱水器”,親身體驗的滑板過程,以及綠豆芽發芽的觀察記錄,它需要的是實際的觀察和操作,不需要枯燥乏味的“生搬硬套”;需要學生去動手制作,不需要憑空猜想。
例如,六年級上冊的“實用工具”一課內容,需要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去發現生活中的一些常用工具(鉗子、扳手、螺絲刀、起子等)。學生要了解這些工具的名稱叫什么?可以做哪些事?你使用過哪些工具?至于“杠桿”的知識學習,除了一句簡單的概括之外,則完全需要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體驗和總結其中的科學原理??茖W課的模式,應該多一些實踐操作,少一些理論分析;多一些“作品”展示,少一些概念背誦;多一些實際體驗,少一些盲目猜測。科學課模式,應該以開放靈活為主,我們要把學生帶到校園內,感受“摩擦力”的大小;帶到田地里,觀察蚯蚓的生活環境;帶到自行車上,了解鏈條和齒輪怎么“合作工作”。所有的操作和活動,就是一種最普遍的科學素養。
檢測方式:應以考察綜合能力為主
科學課是實踐性較強的科目,應該從理論和實際操作方面進行綜合性的考察,但是在應試教育面前,也只能從“生活樂園”中回來,投入到“題海大戰”的大軍中來,為考試而“鞠躬盡瘁”了。
例如,如五年級下冊“運動與力”相關知識點,分為“我們的小纜車”“用橡皮筋做動力”“像火箭那樣驅動小車”三節內容,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全靠理論的背誦顯然不可能。主要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制作一輛簡易小纜車;安裝一輛用橡皮筋做“動力”的簡易小車;借助氣球的“噴氣”來驅動小車。這些現象我們常見,只是沒有實踐,在考察時,不能僅看理論,主要看實際動手能力,并能分析其原理即可。
對于語言文字來說,海量閱讀、熟讀生巧、下筆如神、出口成章等都可以通過試卷、練習、筆試、面試來檢測的話,科學課,它的特殊性則在于除了精深的理論知識之外,還需要活躍的思維能力和熟練的操作能力。對于這門學科的考察,就不能單純以“填空”和“簡答”來進行測試,更應該關注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如果理論和實踐同時兼顧考察,效果更好、更能看出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是科學發展的需要。
小學科學課,是學習科學原理的啟蒙,是引導學生認識科學、了解科學的基礎。它的理論有點枯燥乏味,需要教師創新方法,在教學中加入相應的“調味品”,讓它變得“色香味俱全”;還需要教師更新理念,引導“科學”回歸生活;更需要營造一個濃厚的“科學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去觀察和探究。實現科學以實踐研究為主的夢想,培養學生良好的實踐習慣和科學素養,為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