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憶潔
關鍵詞:浮士德 瑪加蕾特 愛情悲劇
《浮士德》揭示了當時社會上一群有先進思想的資產階級與封建主義作斗爭,在西歐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不斷追求沖破封建等級桎梏,努力尋找理想生活圖景和理想社會的過程。浮士德所經歷的每一種悲劇皆為浮士德與當時的現實社會產生沖突的結果。浮士德和瑪加蕾特的愛情悲劇是小說第一部的中心事件。愛情這一主題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時期皆體現為對人性解放的歷史要求和反封建主題。從這一點看來,他們的愛情是值得肯定的。腳而這場自由戀愛卻是以瑪加蕾特身處牢獄,等待判決而告終。這樣的一場自由戀愛為何會使好幾個人付出生命的代價,最終演變成一部悲劇呢?
一、外部因素——封建道德觀念和宗教理念的影響
這場愛情悲劇的根源在于封建道德觀和宗教理念的影響,這是使得這場戀愛以悲劇高中的社會狀況因素。瑪加蕾特出生在一個嚴謹的平民家庭,一家人循規蹈矩地過著日子,深受宗教觀念的影響。正因如此,初墜愛河的瑪加蕾特為愛癡狂,不顧社會輿論對其施加的壓力,換來的結果卻是被浮士德拋棄,加之其兄長瓦倫廷死在浮士德的長劍下,沉重的負罪感籠罩著瑪加蕾特,最終導致她精神錯亂,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孩子。法律的條條框框、森嚴的等級秩序、深入人心的宗教觀念、親朋好友的輿論乃至各色人物對這場愛情的流言蜚語,都使他們的愛情不能得到社會的寬容。在第十七場《井邊》(第199頁一201頁)這場劇中,莉思辛對西比勒和那個小子(derKerl)之間的愛情給予了極其消極的評價,并斷定,“跟情郎一起廝混”(第200頁)的女人,最終會落得“穿著囚衣去教堂懺悔”(第200頁)的結果。即使他們是因為愛而在一起,這種愛情也不能見容于社會:“莉思辛:就是嫁給他,她也要吃苦。少男們會把她花冠扯掉,我們會在她門外撒碎草!(第201頁)”
盡管莉思辛對浮士德與瑪加蕾特的愛情進行如此猛烈的批判,瑪加蕾特也只是附和著莉思辛:“可憐的人!(第200頁)”,“他一定會娶她做妻子。(第200頁)”
并不加以評論,更談不上說出自己真實的看法,這些回答體現出她內心的善良,或者說,她也有點意識到自己和浮士德的愛情在人們眼中也許也會是被如此看待,結局同西比勒沒什么兩樣。除了社會輿論對浮士德和瑪加蕾特的愛情施壓外,格雷莘自己也深受封建道德觀念的迫害。當瑪加蕾特第一次見到浮士德時,她拒絕了浮士德的愛意,可后來卻與浮士德墜入愛河,前后矛盾的做法也將瑪加蕾特矛盾的內心體現得淋漓盡致。在第八場《傍晚》(第147頁-153頁)這場戲里,瑪格雷特唱起了民歌(第151頁-152頁)。民歌描寫的是圖勒王的愛情故事,瑪加蕾特借此抒情,表達出內心渴望與浮士德開展愛情旅程這一真實的想法。盡管她的內心已被風流倜儻的浮士德緊緊牽絆住,封建觀念仍羈絆著瑪加蕾特,使得她只得將愛意藏于內心。第十二場《庭園》(第171-178頁),這場戲中的瑪加蕾特已經與浮士德確立愛情關系,她采下一朵翠菊,一片一片地剝下它的花瓣,來驗證浮士德對自己的愛是否真切:“瑪加蕾特(稍高聲。)他愛我——不愛我。(第177頁)瑪加蕾特(繼續念。)”,“愛我——不——愛我——不——(第177頁)”
因內心的自卑,瑪格雷特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平民的女兒,配不上浮士德這樣的知識分子,從而懷疑浮士德是否真的愛自己。
瑪加蕾特的母親被灌下毒藥致死,浮士德在魔鬼的幫助下用長劍殺死了瑪加蕾特的兄長。內外雙重壓力使得瑪加蕾特的精神趨于崩潰。精神錯亂之下,她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孩子,并因此被囚禁。瑪加蕾特和浮士德的愛情既是她最美好的,也是她最痛苦不堪的回憶。在第二十四場戲——《牢獄》(第254頁一265頁)中,浮士德冒著生命危險去牢獄中救瑪加蕾特,但驅使他去救人的并不是對瑪加蕾特的愛,而是出于愧疚感和憐憫心。對于浮士德的到來,瑪加蕾特極為歡喜與欣慰,可當她滿懷期待地想要吻浮士德時,她觸碰到的只是浮士德冰冷的嘴唇。因此,隨后她發出絕望的質問也不足為怪:“唉!你嘴唇冷冰冰,默然無語。你的情愛如今何在?誰給我奪去?(轉身以背相向)(第258頁-259頁)”
浮士德的行為使她萬念俱灰。因此,浮士德前來營救非但不能使瑪加蕾特脫離苦海,反而加強了她走向死亡的決心。最后,瑪加蕾特看清了浮士德的真面目:“你可愛的手!——可是,怎么濕漉漉的!揩揩干凈!我看它有血跡。(第259頁-260頁)”
此時的瑪加蕾特對浮士德產生了厭惡之情。封建道德思想和宗教觀充斥在瑪加蕾特的腦中,與浮士德之間美好的回憶在此刻顯得微不足道。因此,瑪加蕾特寧愿選擇死亡,浮士德無法將她救出:“瑪加蕾特天父!救救我!我是你的!天使們!神圣的大軍,請保護我,在四圍安營!亨利!我對你害怕。(第264頁)”
此刻的瑪加蕾特希望得到上帝的憐憫,她請求天使將她的靈魂帶人天堂。
二.內部因素
1.浮士德與瑪加蕾特在社會地位與價值觀方面的差異
浮士德和瑪加蕾特都生活在等級秩序森嚴的封建社會。浮士德屬于知識分子階層,具有啟蒙運動思想(自由、平等、博愛),具有反抗精神并勇于追求。為了實現其生活理想,他與魔鬼進行交易,甚至交出了自己的靈魂。他認為,生命的價值在于獻身于活動,不斷追求:“投身到實踐的洪濤之中,投身到世事的無常之中!不管安逸和苦痛,不管厭煩和成功,怎樣互相循環交替;大丈夫唯有活動不息。(第93頁,第四場《書齋》)”
浮士德渴望自由,想投身于真實的生活中去品嘗其中的酸甜苦辣,使其生活充滿變數與激情。它代表著一種沖破封建桎梏和教會思想牢籠的反叛力量。而瑪加蕾特出生在一個平民家庭,長期生活在一個相對安逸的社會中,安于現狀,更談不上她擁有真切的偉大靈魂。但她深受倫理道德觀念的影響,謹遵當時那個社會的宗教秩序。她生活簡單,內心單純。除了日常家務外,她的日常生活中別無雜念。從她講述她是如何撫養她的妹妹中,可看出她身上散發著濃濃的母愛。同時,宗教意識也深深植根于她的內心,她堅信上帝與牧師的存在。只要她陷入公共輿論的指責中,她能做的就是請求圣母的幫助,請求上帝饒恕她,把她從困境中解救出來。可是瑪加蕾特卻不敢面對現實,更談不上她能有與現實社會作抗爭的行為。
對于浮士德來說,瑪加蕾特代表的是一種簡單樸素且自然的生活,瑪加蕾特所具備的神圣的純潔深深吸引著他。瑪加蕾特只是浮士德體驗生活的一種材料,是他愛欲享受的犧牲者。一方面,浮士德愛上瑪加蕾特只是對她的清楚年華和她的身體的渴望。一開始伴隨浮士德的是官能上的享受,而后才產生了對瑪加蕾特的愛;另一方面,浮士德永不滿足,從不停息的本性與激蕩的靈魂注定他無法守著瑪加蕾特的愛。他必須追尋自然。一旦沉陷于愛情,就意味著他必須放棄追求。在理智與愛欲的矛盾中,浮士德必須作出選擇,舍去其一。狂熱的利己主義思想使浮士德選擇享受和體驗愛情,而不斷把瑪加蕾特推向悲劇的深淵。
2.梅菲斯特的干擾與破壞
梅菲斯特的干擾與破壞也是這場愛情悲劇中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一開始,梅菲斯特撮合浮士德和瑪加蕾特,他想讓浮士德滿足于瑪加蕾特甘美的身體,并就此停止追求以證明在戲劇開頭魔鬼向上帝說的否定人類理性的觀點。為了躲過瑪加蕾特母親這一關,與瑪加蕾特約會,在梅菲斯特的慫恿下,浮士德給了瑪加蕾特安眠藥,讓她母親服下,可因服食過量,瑪加蕾特的母親因此喪命。同樣是在魔鬼的幫助下,浮士德借助梅菲斯特的魔力殺死了瑪加蕾特的兄長。當后來浮士德真的對瑪加蕾特產生了濃烈且真摯的愛意時,梅菲斯特誘惑浮士德去往瓦爾吉普斯之夜(第二十一場《瓦爾吉普斯之夜》第217-237頁),企圖使他沉淪其中。正因如此,瑪加蕾特徹底地從身體到精神上被浮士德拋棄。雖然梅菲斯特沒有完全達到他的目的,但卻已對瑪加蕾特產生了致命性的打擊。最后瑪加蕾特被囚禁牢籠,陷入絕望與瘋魔,精神錯亂之下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孩子。在魔鬼的推動和慫恿下,浮士德是導致瑪加蕾特決心走向墳墓的直接原因。
綜上所述,浮士德與瑪加蕾特的愛情悲劇的原因是多方面: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和宗教儀式是構成悲劇的根本原因,悲劇主人公之間的階級差異、知識差異和宗教意識差異以及梅菲斯特的干擾和破壞是構成悲劇的重要原因。這些原因也意味著,浮士德與瑪加蕾特的愛情必然以悲劇結尾。在情欲和理智的博弈中,理智戰勝了情欲,浮士德不可能放棄追求遠方,因此他不可能拯救瑪加蕾特于危難之中。由于受封建道德觀念和宗教意識的束縛,瑪加蕾特也無法自救。只有通過上帝的憐憫,她才能獲救。這場愛情悲劇的原因說明了如果不對社會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僅靠自由戀愛想尋得個性解放,在當時封建意識濃厚,教會力量強大的德國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