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要:政治性作為融入中國共產黨血脈的質的規定,在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兩個場域內的具象化表達構成了黨的政治建設的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應以做到“兩個維護”為首要任務,以提高黨的政治能力為關鍵任務,以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為重要任務,以完善政治制度為根本任務;在路徑上應著重提高領導干部的政治能力,建立政治生態評價體系,推進黨的政治建設工作責任制,構建政治規范體系。
關? 鍵? 詞:中國共產黨;黨的政治建設;政治生活;“講政治”;“兩個維護”
中圖分類號:D26?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7-8207(2021)06-0085-10
收稿日期:2021-04-07
作者簡介:董慶霞,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的建設教研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執政黨建設。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新時代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現代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HB20MK015。
“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是黨的建設必須首先明確的問題;“從政治上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從政治上建設黨”,是黨的政治建設必須首先明確的問題,其反映出目標和途徑對黨的政治建設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的目標旨在從宏觀上把握黨的政治建設的方向,保持黨的政治先進性和政治純潔性。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的任務是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是中觀意義上的實踐環節,而路徑則是任務的繼續細化,是微觀意義上的實踐活動,二者共同構成了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的基本途徑。“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1]目標、任務和路徑,三者是層層遞進、逐步深化的關系,“目標具有為實踐活動指明方向的作用,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才能實現目標。”[2]《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首次明確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的目標,深刻回答了“從政治上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的問題。為有效實現此目標,需要重點把握“怎樣從政治上建設黨”這一問題,不斷拓展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的基本路徑,走一條強化組織實施的新路子。
一、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目標
任何工作都要在特定目標的引導下才能順利開展,也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3]黨的政治建設的有效開展也離不開“從政治上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這一目標的引導。《意見》將黨的政治建設的目標確立為“堅定政治信仰,強化政治領導,提高政治能力,凈化政治生態,實現全黨團結統一、行動一致”,[4]科學地將“講政治”這一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根”和“魂”貫穿到黨的建設和黨的領導兩大場域內。“講政治”,就是講政治科學,就是自覺遵循人心向背的政治規律,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科學規律去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善于在領導和執政實踐中算政治賬,要求任何改革、發展和治理的決策都要有政治的考量,都要把人民群眾的支持和認同作為其根本價值取向。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把“講政治”與黨內政治生活制度聯系起來,成為我們黨強身健骨、始終保持戰斗力的看家法寶。[5]就黨的建設本身而言,黨的政治建設的目標既是對貫穿于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以及制度建設中的各項政治標準和政治要求的高度概括和凝練,也是對“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6]的具體展開和延伸;就黨的領導而言,黨的政治建設的目標是政治要求和政治標準在黨的領導內容和領導方式方面的具體體現。概言之,中國共產黨作為政治組織,政治性是其根本屬性,黨的建設和黨的領導應始終貫徹“講政治”這一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
(一)堅定政治信仰是“講政治”融入黨的思想建設的具象化表達
“政治信仰是人們對理想的政治制度和過程、政治目的或理想的政治境界所持有的態度、信念或價值觀。”[7]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信仰——共產主義,是以體系的形式存在的,既指“將來要實現的一種社會制度”,同時也包含“為什么要和怎樣才能實現這種社會制度的思想”,[8]蘊含著“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內在邏輯,本質上體現的是最終目標和現階段任務的關系。新時代黨的政治信仰具體表現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9]這既是黨的政治信仰的靈魂,也是黨的政治建設的基本要求在思想層面的具體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的首要任務,教育引導全黨牢記黨的宗旨,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10]把黨的政治建設的基本要求通過理想信念這一載體與黨的思想建設聯系起來,實現了黨的思想建設和黨的政治建設的高度一致。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揭示了理想信念的主要來源:“馬克思主義奠定了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的理論基礎。”[11]這為加強黨的思想建設指明了政治方向。
(二)強化政治領導是“講政治”融入黨的領導的具象化表達
“對于執政黨來說,其領導活動本質上都是政治領導。”[12]政治領導作為黨的領導的核心內容和首要內容,是政治性在黨的領導層面的最集中體現。改革開放以來,黨對政治領導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黨的十二大黨章將政治領導確認為黨的領導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的領導”。[13]黨的十三大報告進一步強化了政治領導的重要性,將黨的領導直接定位為政治領導,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概括出政治領導的具體內涵,即政治原則、政治方向、重大決策的領導和向國家政權機關推薦重要干部。[14]從黨的十四大到黨的十八大,一直沿用的是黨的十二大黨章提出的“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的領導”這一論斷。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15]的重大論斷,這是黨的政治建設的根本性、統領性地位在黨的政治領導方面的延伸和集中體現。《意見》進一步賦予了“黨的政治領導”以新的時代內涵,將“堅持黨的政治領導”作為黨的政治建設的第三個主要方面,又將“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16]作為“堅持黨的政治領導”的重要環節,使政治領導的范疇不再局限于某個方面,而是擴大到方方面面。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黨的領導內涵的演變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強化黨的領導政治屬性的過程。
(三)提高政治能力是“講政治”融入組織建設的具象化表達
“講政治”融入到組織層面就是要不斷提高黨的政治能力。黨的政治能力的內涵全方位、多維度詮釋了政治性的核心要義。按照黨的政治能力主體的不同,可以將黨的政治能力劃分為黨組織的整體政治能力和黨員干部的個體政治能力。黨組織的整體政治能力指的是確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科學制定、高效執行黨的政治路線,完善黨的領導體制,改進黨的領導方式的能力;黨員干部的個體政治能力包含三個層面,即以政治理想(包括政治追求和政治品質)為核心的思想層面的政治能力,以政治立場為根本的價值層面的政治能力,以政治鑒別力、政治風險防范力、政治風險化解力為重點的技術層面的政治能力。就黨的政治能力的本質而言,黨的政治能力指的是中國共產黨贏得民心的能力。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贏得14億人民的支持和認同是中國共產黨最大的政治能力,對內主要表現為以“四自能力”(即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為核心的不斷自我革命的能力;對外主要表現為以“四力”(即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和社會號召力)為核心的進行社會革命的能力。
(四)凈化政治生態是“講政治”融入黨的其他建設的具象化表達
黨內政治生態是“集政治行為主體、政治環境、政黨文化、紀律規矩、制度體系于一體的生態顯現和狀態反映”,[17]是“講政治”融入黨的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和制度建設的具象化表達。“黨內政治生態具體體現為每個黨員的生活方式、工作作風和精神風貌”,[18]因此,凈化政治生態就要改進工作作風,核心問題是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基本途徑是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群眾路線能夠“從領導和決策上把無產階級政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關系加以具體化和現實化”,[19]使“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20]的作風由靜態的文字表述轉變為動態可操作的實踐行動。“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群眾路線作為“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21]內在地包含了人民立場這一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黨的政治立場、政治本色在作風領域的獨特展示。
加強黨的紀律建設“有利于更好地推動政治生態的凈化”,[22]而把政治紀律擺在首位則是加強黨的紀律建設的第一位要求。作為紀律的核心要義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言論、政治行動方面”[23]最集中的概括,政治紀律將政治性融入血脈,貫穿于黨的紀律建設始終,成為黨的政治建設的基本要求在紀律層面最核心的體現。
“黨內制度建設是保障政治生態系統良好運轉的根本性因素,是黨內政治生態最關鍵的守責關隘。”[24]黨內法規制度體系作為黨內制度建設的核心部分是“以黨章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以準則、條例等中央黨內法規為主干,由各領域各層級黨內法規制度組成的有機整體”,[25]在規劃部署、安排設計、制定出臺、修改完善等方面都有其政治靈魂和政治內核。這些政治靈魂和政治內核集中體現為黨的政治建設所蘊含的以黨的政治意圖、政治訴求、政治導向為核心的價值理性和政治理性,是黨的制度建設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貫穿于黨的其他建設中的具體應用。
二、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任務轉化
黨的政治建設的任務是對“怎樣從政治上建設黨”這一問題所作的第一個層次的回答。根據各項任務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可以將黨的政治建設的任務劃分為居于首要地位的任務(貫徹落實“兩個維護”)、發揮關鍵作用的任務(提高黨的政治能力)、占據重要地位的任務(嚴肅黨內政治生活)、處于根本地位的任務(強化政治制度體系)四大類。其中,居于首要地位的任務是前提,確保其他任務沿著正確的方向推進;發揮關鍵作用的任務是核心,為各項任務的執行提供組織力量;占據重要地位的任務是依托,為各項任務落實提供載體;處于根本地位的任務是保障,使得各項任務的推進有規可依、有章可循。
(一)黨的政治建設的首要任務——貫徹落實“兩個維護”
黨的政治建設聚焦于“全黨團結統一、行動一致”,[26]“只有黨中央有權威,才能把全黨牢固凝聚起來”。[27]“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28]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維護黨中央的權威”作為黨的政治建設的首要任務:“保證全黨服從中央,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29]《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2018年修訂版)將“全黨服從中央”這一原則具化為“兩個維護”,即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30]從本質上看,“兩個維護”具有內在統一性,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就是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從邏輯關系上看,第一個維護是第二個維護的前提和基礎,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首先要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31]可以說,“兩個維護”是在對“維護黨中央權威”原有內涵進行拓展的基礎上形成的關于黨的政治建設首要任務內容的最新表述。
(二)黨的政治建設的關鍵任務——提高黨的政治能力
加強黨的政治建設,“關鍵是要提高各級各類組織和黨員干部的政治能力”。[32]政治能力,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勢、把握全局的能力,就是保持政治定力、駕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風險的能力。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如果不講政治,就會犯顛覆性的錯誤,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就會喪失政治免疫力和自我革命的勇氣,就會弊端叢生、人心渙散。有那么一段時間,在黨的政治建設這個重大問題上確實存在一些模糊認識,似乎一講政治,一講革命精神,就是要否定改革開放。這種現象還影響到黨內政治生活,少數人隨著政治意識的淡漠,逐步從政治上的模糊變成政治上的糊涂,在越來越多的物質利益誘惑面前開始把政治操守扔在腦后。[33]也有個別黨組織和極少數黨員領導干部政治能力退化,只善于算經濟賬,不善于從政治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集中精力抓經濟建設的同時,忘記了自己作為政治組織的本分,更失去了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政治功能和優勢”。[34]新時代,各級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干部學會算好政治賬,將群眾的支持和認同作為一切決策的出發點,以群眾的滿意度作為決策執行效果的評判標準,將不斷提升政治能力作為關鍵任務,具有極為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和緊迫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之所以能養成風清氣正、正氣充盈的政治生態,能帶來海晏河清、朗朗乾坤,能讓全國人民對黨和國家越來越充滿希望和自信,正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大力加強黨組織建設的成果。[35]
(三)黨的政治建設的重要任務——嚴肅黨內政治生活
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既是黨的政治建設的重要任務,又是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基本途徑,[36]這是黨從歷史和現實兩個不同維度深刻反思得出的重要經驗。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以來,黨內政治生活的狀況總體是好的,然而一段時間以來,黨內政治生活不認真不嚴肅現象比較普遍,庸俗化、隨意化傾向比較突出,[37]“七個有之”的問題仍然存在。同時,隨著黨員隊伍的來源構成、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利益訴求等日益多樣化,[38]新的問題不斷出現。新老問題交織在一起,“嚴重侵蝕黨的思想道德基礎,嚴重破壞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嚴重損害黨內政治生態和黨的形象,嚴重影響黨和人民事業發展”。[39]歷史的經驗教訓和現存的新老問題提示我們,必須將嚴肅黨內政治生活作為一項重要任務。
(四)黨的政治建設的根本任務——完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構成黨的政治建設的決定性因素,在政治建設中占據根本性地位,兼具穩定性和長期性的特征。一方面,黨的政治制度為黨的政治建設的具體化、規范化、程序化提供了有效載體。黨的政治制度是黨的政治建設重大原則和主要內容的制度化表達,通過科學界定黨組織和黨員的行為標準和活動要求,將其以制度的形式呈現出來,為黨內政治生活的正常開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另一方面,黨的政治制度為黨的政治建設的有效運行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制度程序,使黨的政治建設的實施建立在程序理性的基礎之上。黨的政治建設的實施遵循程序理性的邏輯,體現為通過政治制度中蘊含的程序理性價值理念引導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在貫徹落實黨的政治建設過程中自覺堅守程序立場和方向,從而在貫徹落實過程中確保黨的政治建設的各個環節和內容嚴格按照既定的制度程序架構有序運行。加強黨的政治制度建設,是不斷促進有規矩懂規矩守規矩的良性政治生態形成的根本所在。
三、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實踐路徑
黨的政治建設的有效路徑既是完成黨的政治建設各項任務的具體舉措,也是對“怎樣從政治上建設黨”的第二個層次的深刻回答。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可以走一條強化組織實施的新路子。具言之,在強化領導力量上,應著力提高領導干部的政治能力;在增強建設效果上,應著手構建政治生態評價體系;在提高建設質量上,應建立健全推進黨的政治建設工作責任制;在強化制度保障上,應重點構建政治規范體系。
(一)強化黨的政治建設領導力量——提高領導干部的政治能力
“政治路線確定以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40]領導干部是黨的政治建設的主要推動者和實踐者,因而提高黨的政治能力應重點提升領導干部的政治能力。其一,突出領導干部選拔的政治標準是提升領導干部政治能力的邏輯起點。就政治素養而言,要重點提拔任用將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四個意識”牢記于心的領導干部;就政治品格而言,要重點提拔任用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個自信”融入言行的領導干部;就政治原則而言,要重點提拔任用將”兩個維護“(即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落實到具體行動中的領導干部;就政治立場而言,要重點提拔任用將“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理念貫徹于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中去的領導干部,其中,“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既是“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兩個維護”的邏輯起點,也是三者的邏輯歸宿。其二,提高領導干部的政治領導本領是領導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就對黨的領導權問題有了深刻認識并作了詳細闡釋:“必須保證共產黨員在政權中占領導地位,因此,必須使占三分之一的共產黨員在質量上具有優越的條件。只要有了這個條件,就可以保證黨的領導權,不必有更多的人數。所謂領導權,不是要一天到晚當作口號去高喊,也不是盛氣凌人地要人家服從我們,而是以黨的正確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說服和教育黨外人士,使他們愿意接受我們的建議。”[41]新時代,提高領導干部的政治領導本領,就是要提高黨員質量,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保證黨的組織優勢;就是要制定正確政策,發揮政策優勢;就是要提高政治領導藝術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做好群眾工作,讓群眾心悅誠服。歸根結底,政治領導的本質就是不斷發揮黨在各方面的優勢來贏得民心。其三,加強領導干部的政治歷練和實踐鍛煉。提高領導干部的政治能力要靠學習,更要靠政治歷練和實踐鍛煉。[42]政治歷練和實踐鍛煉作為提高黨的領導干部政治能力的實戰環節,有黨內和黨外之別。在黨內,可以借助于黨內政治生活這個大熔爐不斷加強領導干部的黨性修養和政治素養;在黨外,在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應對重大矛盾沖突和完成重大任務中,尤其是在基層一線和條件艱苦的地區,為領導干部創造歷練、鍛煉的機會,使領導干部能夠經得起實踐這一標準的檢驗和考驗。
(二)提升黨的政治建設效果——建立政治生態評價體系
“政治生態好,人心就順、正氣就足;政治生態不好,就會人心渙散、弊病叢生。”[43]對政治生態好壞的判斷需要借助政治生態評價體系這一手段,運用指標量化的評判標準,對黨的政治生態的真實狀況進行合理評估。開展政治生態評價的目的在于根據評價結果來判斷黨內政治生態的好壞,對照各個指標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進而不斷提升黨的政治建設的效果。其一,明確評價原則。堅持可操作、可量化原則,各指標盡量簡單易收集,便于操作和定量處理;堅持問題導向,各項評價指標的設置應針對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做到有的放矢;堅持科學性原則,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設定應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在突出重點領域的同時明確各指標的權重比例;堅持效率原則,政治生態評價工作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大量的數據填報和資料準備環節,為提升工作效率,必須改進傳統工作方式方法,注重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手段在政治生態評價中的應用。其二,確立評價主體和評價方式。評價主體的職責是對黨內政治生態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但不同評價主體對同一評價對象會呈現出不同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判斷,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因此,對黨內政治生態的評價應采取黨內評價與黨外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黨內評價從廣義上講是一種自我評價,評價主體包括參加黨內政治生活的黨員干部和上級部門,只是二者分工不同,黨員干部是“答卷人”,上級部門是“評卷人”,負責對黨內政治生態各項舉措落實情況以及實施效果進行考核評價。與“自我監督”這個世界性難題一樣,黨內評價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主觀性。黨外評價則是一種他人評價,主要涉及群眾、第三方機構、媒體,重在對黨內政治生態的現狀感知,屬于外界所作的評估評價,相對而言更加客觀。通過綜合運用自我評價、考核評價和評估評價三種評價方式,理論上可以減少人的主觀因素對評價結果真實性的潛在影響。其三,構建評價指標。制定評價指標的目的在于使評價考核變得具體化,便于操作和衡量。以黨的政治生態的五大構成要素(即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突出政治標準選人用人、永葆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為制定依據,政治生態體系的評價指標可設置為黨內政治生活、政治紀律和規矩、黨內政治文化、選人用人問題和干部清正廉潔等五大類。其中,黨內政治生活著重從民主集中制和黨的七項組織生活制度的執行情況以及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斗性等方面進行評價;政治紀律和規矩著重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嚴肅黨內監督等方面進行評價;政治文化著重從價值觀、理想信念、弘揚正氣抵制歪風、黨建與業務工作融合、統戰群團等方面進行評價;選人用人從突出選人用人政治標準、干部選拔任用制度、考核機制、“關鍵少數”作用發揮、責任擔當落實情況等方面進行評價;清正廉潔從精準有效運用“四種形態”、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家風情況、自身作風情況等方面進行評價。
(三)提高黨的政治建設質量——建立健全推進政治建設工作責任制
黨的政治建設在黨的建設中處于根本性、統領性地位,事關黨的建設的整體質量和效果。“現在,有的部門黨建工作沙灘流水不到頭,主要是責任沒落實到位、搞‘高空作業”,[44]因此,必須把加強黨的政治建設作為首要任務,“建立健全推進黨的政治建設工作責任制”。[45]這既是確保全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步調一致向前進的根本舉措,也是完善推動黨中央重大決策落實機制的政治保障,[46]還是推動黨的政治建設工作有序進行、不斷提高黨的政治建設質量的有效舉措。其一,完善全黨服從中央制度。從黨的歷史角度出發,全黨服從中央制度是黨的歷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總結。由于沒有維護權威的制度安排,黨的歷史上遭遇了兩次危機:一次是張國燾在1935年的卓木碉會議上另立中央,大搞分裂黨的行徑,造成了紅軍政治思想行動上的嚴重混亂,嚴重削弱了紅軍的實力;另一次是王明在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試圖奪取黨的最高領導權,重新組織黨中央,嚴重破壞了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原則,使黨很長時間陷于政治思想混亂的困境中。為加強黨中央權威,黨確立了一元化的領導體制,并將黨的最高領導職務改為主席制,規定“主席有最后決定之權”,[47]為維護黨中央權威作了制度上的安排;從黨的現實狀況出發,全黨服從中央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的核心要義。“我們這么大一個黨、這么大一個國家,如果沒有黨中央定于一尊的權威,黨中央決定了的事都不去照辦,還是各說各的話、各做各的事,那就什么事情也辦不成了。”[48]其二,轉變政績觀。轉變政績觀是落實政治建設工作責任的根本舉措。落實黨的政治建設工作責任的根本在于如何將黨的政治建設成效與責任主體的政治命運直接關聯起來,其中的核心要素便是政績觀。各級黨組織應把抓黨建特別是黨的政治建設作為首要政治責任和最大政績,真正把提高政治建設質量作為衡量政績的一項硬性指標。其三,強化領導帶頭意識。黨的政治建設工作責任的有效落實取決于黨的領導干部和領導機關的示范作用。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是全黨看齊的對象,為普通黨員干部做好政治建設工作樹立了標桿。領導機關尤其是國家機關在所有機關中“離黨中央最近,服務黨中央最直接”,[49]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初一公里”,這種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其必須在推動黨的政治建設工作方面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機關政治建設的質量。其四,明確責任體系。總的來說,責任體系包括責任主體、責任內容和問責方式。責任主體主要指黨委(黨組)書記和班子其他組成人員,其中書記是第一責任人,其他組成人員根據職責分工履行“一崗雙責”,負責抓好分管部門和領域黨的政治建設工作;責任內容主要指黨委(黨組)承擔政治建設工作的主體責任,各級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發揮統籌協調職能作用、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和黨委有關工作部門履行推進黨的政治建設工作相關職責;問責方式主要指黨的政治建設工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一旦發生偏差,各責任主體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問責方式應依據《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相關規定結合實際情況加以確定。
(四)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制度保障——構建政治規范體系
為強化政治建設的制度支撐,就要“把建章立制貫穿全過程各方面,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形成系統完備、有效管用的政治規范體系”。[50]其一,堅持依規治黨和依法治國兩者的集成聯動。一是強化黨的領導的根本保障地位。“紀法共治”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管黨治黨的主要方式,關鍵在于實現“紀法貫通”和“法法銜接”。“紀法貫通”“法法銜接”涉及制定和執行兩個環節,無論制定和執行都離不開黨的領導。黨內法規由黨內擁有立規權的特定主體制定,國家法律則是在黨的領導下由立法機關制定、司法與行政機關執行,“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法律,黨領導人民實施憲法法律”。[51]二是發揮依規治黨的引領示范作用。依規治黨對依法治國的引領示范作用集中體現為黨規嚴于國法。黨的性質決定了在內容上黨規對黨員的要求高于國家法律對普通公民的約束,在執行上先于法律對黨員干部的違紀行為進行處理,防微杜漸于黨員干部觸碰法律底線之前。三是發揮紀委監委合署辦公的優勢。紀委監委合署辦公是黨的十九大以來黨的監察體制改革的一大創新,既避免了重復勞動,降低了反腐成本,也有助于構建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四是強化監督合力。將監察執法與刑事司法、行政執法有機銜接起來,在公職人員違法但未犯罪前由監察機構負責,這也是“法法銜接”的內在要求。通過強化“紀法共治”“法法銜接”,“努力形成國家法律法規和黨內法規制度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保障的格局。”[52]其二,明確政治高線和政治底線。一方面,明確政治高線和政治底線的內涵是堅持政治高線和底線的前提和基礎。治國要把理想信念宗旨這個核心價值作為“高線”,同時又要守住黨的紀律這條“底線”。[53]“高線”指的是以黨的理想信念宗旨為核心的價值軟約束,堅持“高線”要求黨員干部必須堅守黨的價值觀念和信仰,抵制外界的各種誘惑,保持黨在思想方面的先進性,更強調自律的作用;“底線”指的是黨內法規制度這條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守住“底線”要求黨員干部的言行必須符合黨規黨紀的具體要求,更強調他律的作用。另一方面,明確政治高線和政治底線的關系是將二者有效統一起來的關鍵。“高線”是目標,重在方向引領,旨在解決不想腐的問題,激勵黨員干部向往踐行;“底線”是邊界,重在制度約束,旨在解決不敢腐、不能腐的問題,防止黨員干部逾矩失范。堅持“高線”和守住“底線”是黨的價值觀念的軟約束與黨規黨紀的硬約束的有機結合,更是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統一的具體體現。其三,堅持執規必嚴。制度的生命在于執行,“但當前突出的問題在于很多制度沒有得到嚴格執行。”[54]得不到嚴格執行的制度,設計得再周密,同樣會“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執規必嚴的“嚴”字貫穿于制度執行全過程,最終落腳于制度的實施效果,這就離不開對制度運行過程的監督以及對黨內法規制度落實情況和本身實施效果的評估。因此,應重點構建以黨內監督制度體系和黨規實施后評估制度體系為核心的黨內法規監督體系。一方面,構建以日常監督檢查和巡視抽查為主的黨內監督制度體系,通過日常監督檢查實現監督的全面性和常態化,通過巡視抽查增強監督的突擊性和高壓性,從而將監督貫穿于黨內法規制度運行始終,這樣,既能夠提高黨內法規制度執行效力,又能夠樹立黨內法規的權威;另一方面,健全由居于核心地位的黨內法規實施后效果評估制度、發揮輔助功能的黨內法規備案審查制度、提供保障的黨內法規清理制度構成的黨內法規實施后評估制度體系。黨內法規實施后效果評估旨在對法規貫徹執行情況和實施效果(涉及黨組織、黨員對其認同、遵守情況)作出客觀評價,為黨內法規清理工作提供重要依據。黨內法規備案審查制度旨在審查實踐中位階上存在沖突的黨內法規,從而為將黨內法規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掃清障礙。黨內法規的清理工作旨在根據反饋意見來清理與黨內形勢、黨的發展不匹配的黨內法規,從理論和實踐上保證黨內法規制度的和諧一致性,為黨內法規的有效執行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陶西平.教育評價辭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韓強.論新時代黨的建設目標的體系化建構[J].廣西社會科學,2019,(12).
[4][6][10][11][15][16][26][29][30][32][45][5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5][33][35]張志明.加強政治建設 提升政治能力[N].學習時報,2019-04-26.
[7]吳大英,楊海蛟.政治意識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8]胡喬木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5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12][31]吳輝.加強政治領導推進政治建設[J].前線,2020,(2).
[13]中國共產黨章程匯編(一大—十八大)[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3.
[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柳寶軍.黨內政治生態理論的四維審視[J].社會主義研究,2019,(1).
[18]唐皇鳳,姚靖.中國共產黨黨內政治生態建設的基本經驗[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
[19]王滬寧主編.政治的邏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20]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1]任鐵纓主編.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經典著作選介[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1.
[22]文豐安.新時代良好政治生態的構成及營造途徑[J].求實,2020,(2).
[23][5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24]李紅軍,劉曉鵬.新時代黨內政治生態建設優化探析[J].理論導刊,2020,(10).
[25][3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27][42][44][49]習近平.論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28]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4]張志明.全面從嚴治黨創新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5.
[36]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7][38]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0][4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742-743.
[4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6]張曉燕.健全黨中央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0,(4).
[4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20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48]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G].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119.
[5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05.
[53]王岐山會見出席“2015中國共產黨與世界對話會”外方代表[N].人民日報,2015-09-10.
(責任編輯:高? 靜)
The Target Orientation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the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Dong Qingxia
Abstract:As the quality of the political integration into the blood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concrete expression in the leadership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constitutes the goal of the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To achieve this goal,we should tak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wo maintenance” as the primary task,improve the party's political ability as the key task,take serious political life of the party as the important task,and take perfecting the political system as the basic task;In the path,we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political ability of leading cadres,establishing the political ecological evaluation system,promoting the party's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a political norm system.
Key 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political Life;“say political”;political life “two mainte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