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偉
今年,中國現代考古迎來百歲生日,百年里,殷墟、二里頭遺址等代表性項目刷新了我們對中國歷史的認知,在史書的盡頭填補了新的內容。這些遺址仍有大量的秘密埋藏在地底,等待揭開。然而,仍在持續研究的殷墟,只有4名在編的專業考古人員;二里頭遺址,僅有2名在編人員。
這是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陳星燦和副研究員常懷穎今年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他們憂慮地指出,中國考古工作面臨編制與從業人員嚴重不足的問題。
殷墟和二里頭尚屬于條件較好的項目,文章寫道,在社科院考古所30多個田野考古隊或課題組中,大部分實際在編人員僅有1名,有的甚至僅有建制而無法補充人員。國內最老牌的碳十四年代測定實驗室,以及前沿的DNA實驗室,都僅有一位在編人員,大量重要科學樣品的檢測和分析,因人力不足而遲滯。
中國是文物大國,百年考古和文物保護成績斐然,然而這個行業受到的尊重和理解卻難以匹配其成就。有時候,“神秘”的另一個名字是誤解。在各地,文物部門相對弱勢,考古工作常被阻撓,學子報考頂尖考古學院,都要面臨找工作不易、不適合女生等“勸退”的意見,得到的只是謹慎的祝福。
今年三星堆遺址重啟發掘屢登熱搜,成為近年“考古文博熱”的一個新的案例。透過直播鏡頭,人們看到“方艙+防護服+先進設備”的現代考古組合。但被展示的畫面,其實是國內考古現場的“豪華版”。采訪中多位其他遺址考古隊長都表示了羨慕,在更多考古工地,這仍是一項艱苦的“勞動密集型”工作,烈日炎炎、汗如雨下是常態。
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國省級以上文物考古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不足2100名。省級以上具有考古勘探、發掘資質的事業單位,每年能在編制數內吸納的考古方向應屆畢業生,不足80名。這項要求極高專業性的行業,在紀念百歲生日、梳理百年成績的節點,期望其處境能夠迎來實質性的改變。

21/2021 總第999期
@涅槃:從很多無法估價的陪葬品和工藝品來看,古人的學識智慧和匠人精神真的非常厲害。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很喜歡《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種花家的大野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