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然
因新冠疫情在2020年停辦后,由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德國、加拿大、意大利組成的“七國集團”(G7)領導人再度聚首。6月11日到13日,七國領導人與歐盟領導人及受邀參會的韓國、澳大利亞、南非等國領導人相聚英國西南部康沃爾郡海濱度假勝地卡比斯貝,而印度總理莫迪則通過線上方式參與。
韓國首次受邀參加G7峰會,被視作G7由“西方最發達國家同盟”逐漸向“D10聯盟”擴張的信號。今年峰會的特殊性還在于,這是即將離任的德國總理默克爾最后一次出席峰會,同時也是拜登首次以美國總統身份出席。
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高層在總統離開華盛頓時表示,拜登此行的首要目的是告訴盟友:那個可信賴的美國回來了。與力邀普京參與G7的前總統特朗普不同,拜登支持歐洲領導人提出的一系列實質性全球方案。向全球追加援助10億劑新冠疫苗,以WTO為中心進行多邊貿易機制改革,2050年前共同實現凈零排放,繼續推動伊朗核問題談判,都寫進了各方6月13日發布的聯合聲明。如白宮官員所言,美歐推進合作是為了讓盟友們放心,從而實現G7的團結,以應對“更廣泛的地緣政治競爭”。白宮國安委還明確將G7峰會的三大議題按順序總結為“中國、新冠、氣候變化”,而緊隨其后的北約峰會則將聚焦“俄羅斯的威脅”。

6月11日,英國西南部康沃爾郡,七國集團峰會舉行招待酒會,英國王室成員以及多國領導人出席。圖/澎湃影像
北約盟軍前最高司令官斯塔里夫迪斯認為,拜登政府正努力把美國在中東事務的參與度降到最低,并游說歐洲盟友增加國防開支以威懾俄羅斯,從而專注于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利益。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會長包道格則指出,與歐洲盟友協商對華立場,是拜登正式推出自己的對華政策前的重要一步。
拜登宣稱他實現了目標。“我離開會場時,所有同仁都相信他們已經被我說服了。”他在G7峰會后的記者會上說,“你們將看到(他們)更直截了當地與中國打交道。”但CNN等多家美國媒體報道稱,過去三天,拜登的一些對華政策建議遭到了歐洲領導人們的抵制。直到13日最后一次會議前,聲明中涉及中國的措辭仍未確定。在“徹夜的激烈辯論”中,德國總理默克爾、意大利總理德拉吉和歐盟領導人不愿意在最終文件中加入可能被視為挑釁中國的措辭。
另一方面,歐洲盟友也不同意共同加強對俄羅斯的威懾,以讓美國更聚焦印太地區,G7峰會聯合聲明中只有極少篇幅談及俄羅斯。
美國前資深外交官傅立民分析認為,種種事實展現出美國的盟友現在并不想在對華和對美關系之間“選邊站”。“你可以保持軍事中立,也可以在貿易關系上維持更多的平衡,這是一個更加復雜的全球環境,以冷戰視角來看待盟友關系是愚蠢的。”他指出,各國都在試圖擺脫“大象間的打斗”。
與特朗普不同的是,拜登不太可能在沒有盟友支持的情況下一意孤行。G7峰會上的爭吵,或促使拜登政府回國后進一步審議對華政策,采取更務實更審慎的方式來與中國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