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思伊
5月30日,在中國科學院學部第七屆學術年會上,中科院院士丁仲禮作了題為《中國“碳中和”框架路線圖研究》的學術報告。該報告是對中科院學部設立的重大咨詢項目“中國碳中和框架路線圖研究”的最新研究匯總。2030年的碳達峰目標迫在眉睫,但長期來看,中國是否能真正實現低碳轉型,更大的挑戰指向了2060年的“碳中和”目標。
此前兩天,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會上強調,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要堅持問題導向,深入研究重大問題,研究提出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舉措。
丁仲禮是中科院學部的“碳中和路線圖”項目牽頭人之一,他在學部年會上指出,“碳中和”過程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將會是一場涉及廣泛領域的大變革。應該設計怎樣的路線圖才能讓中國更好、更快地走向“碳中和”?如何真正實現能源結構轉型?政府應該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什么角色?疫情后新增的火電項目何去何從?針對這些問題,《中國新聞周刊》日前專訪了丁仲禮。
中國新聞周刊:“碳中和”框架路線圖項目分解成九個專題展開研究,分別是:未來能源消費總量預測、非碳能源占比階段性提高途徑、不可替代化石能源預測、非碳能源技術研發迭代需求、陸地生態系統固碳現狀測算、陸地生態系統未來固碳潛力分析、碳捕集利用封存技術評估、青藏高原率先達標示范區建議,以及政策技術分析研究。分成這九個專題的主要考量是什么?
丁仲禮:這九個專題的設定,主要是圍繞“三端發力”。首先是發電端,核心在于增加非碳能源和減少火電,這是“碳中和”路線圖中最重要的一條主線,也就是能源結構轉型,最終要回答一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走向低碳、甚至無碳的電力系統。
第二是消費端,逐漸實現電力替代、氫能替代,涉及居民生活、交通、農業、工業等各領域。2019年,我國化石能源利用排放的二氧化碳是98.26億噸,其中發電端排放占了47%,消費端排放占了53%。發電和消費這兩端必須共同“發力”,才能真正實現降碳。
第三是固碳端,因為即使到了2060年,我們也不可能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所以必須要考慮如何把這些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固定下來,包括如何通過生態建設讓陸地生態系統增加碳匯,如何實現工程封存固碳等。這是一個很大的系統工程。

丁仲禮。攝影/本刊記者 董潔旭
中國新聞周刊:具體到發電端和消費端,在提升非碳能源占比的過程中,中國當下面臨的主要挑戰和制約性因素都有什么?
丁仲禮:在發電端,主要存在兩個問題。首先是如何進一步發展核電。核電輸出穩定、清潔、高效,是非常好的基荷電源。2019年,核電以2.42%的裝機總量供應了全國4.88%的電力,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核電發展最大的制約因素之一,是老百姓十分擔心鄰近核電站的安全問題。但據我了解,目前全世界一共只發生過三次嚴重的核電站事故,都是人為原因造成的,這些事故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如果能解決老百姓“恐核心理”及乏燃料再利用等問題,核電將會在我國未來“碳中和”過程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大力發展核電,尤其是在內陸地區發展核電。
另一個問題,是如何利用西部豐富的風、光資源更穩定地輸出電力。為何各地頻頻出現大面積“棄風棄光”,就是因為風電、光電輸出功率不穩定,風電、光電大比例上網會嚴重影響既有電網的穩定性。事實上,西部的風、光資源將是我們未來實現“碳中和”的最大底氣,但前提是要解決穩定輸出問題,涉及發電、儲能、轉化、輸電、消納等各個環節,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要在儲能技術上實現突破。
在消費端,尤其在工業領域,像冶金、化工、建材、礦山這些用能大戶,電力替代的潛力很大。然而,很多替代技術目前還沒有研發出來,這就涉及一個工藝再造的過程,我們在這方面必須要盡快地進行系統布局,分析此類技術的發展路線圖。因此,技術為王,這是一個大前提。不能在工藝再造還未完成、企業能耗成本還未降到足夠低的時候就去“一刀切”,馬上都去脫碳、去退出,這樣的結果只會把企業、行業引向死亡。所以,我一直強調,非碳能源占比的提升不是一個線性過程,根本上還是要由技術進步所驅動。煤炭作為主力能源,還將在我國能源結構中主導較長的一段時期。
中國新聞周刊:說到煤電何時會全面退出,業界目前對于“十四五”期間是否還要繼續新增煤電項目的討論比較多。我們也觀察到,疫情之后,為了拉動地方經濟,很多省份都上馬了一批新的煤電項目,而電力行業是“雙碳目標”的主戰場。對于這些新增的裝機,你如何看?
丁仲禮:我相信以后新增的煤電項目會比較有限。在碳達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更多上馬的項目宜以太陽能、風能以及核能等非碳能源為主。當然,火電以后也會越來越“干凈”,對大氣的污染會越來越小。
事實上,在“碳中和”的實現路徑上,理論上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把碳達峰的峰值調高,但之后“削峰”的壓力就會很大;另一種是盡量把峰值壓低,但這會對發展需要的新增能源供給造成很大壓力。我認為,從環境角度考慮,最好采取第二種路徑,雖然難以預測達峰時的排放總量,但考慮到這些年為治理空氣污染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顯著成效,如果現在盲目上馬高耗能項目,很可能造成環境污染反彈。在這方面,我們要有前瞻性眼光,“兩高”(高耗能、高污染)項目能不上就盡量不上。
當然,出于現實發展的能源需求,確實該上馬的還是要上馬。因為我們要明確一點,我們現在的工業化、城市化過程還沒有完成,未來人民的生活水平要進一步提高,對能源的需求必然會增加,雖然說2030年要碳達峰,但不意味著現在就不能新增任何煤炭項目。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用能需求上,一定要實事求是,不應該為了追求某些指標好看或者為了達標而去搞“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