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祉祺
(四川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四川·成都 610065)
本科生是直接向社會和更高層次研究領域輸送人才的源泉,其學風反映了高等學府立校、教學、發展之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風和學風,猶如陽光和空氣決定萬物生長一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長。”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以本為本,四個回歸”中指出,本科教育是大學的根和本,要圍繞學生刻苦讀書來辦教育,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改變輕輕松松就能畢業的情況,真正把內涵建設、質量提升體現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果上,傾力實現教育報國、教育強國夢。一所高校學習風氣的不僅影響學生的整個求學階段,更有一種承前啟后的傳承意義。對于學生而言,優良學風的體現,在于對知識、能力的渴求程度,同時也反映對待學習的自律性、緊迫感和認真度。良好的學風環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帶動學生的成長,讓學生在專業、學科上獲得更高的成就。
自上世紀末,大范圍的“擴招”雖然在短短的十幾年將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從12%提升至40%,但是,學生生源質量出現良莠不齊,學業基礎、自律能力都有較大的個體差異。大學無法對每一個學生實現一對一輔導,這就更加要求外部環境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作支撐,培養學生端正的學習態度與自律、自覺的學習習慣。
同時,雖然新技術的快速更新將文明帶入了全新的“信息化”“智能化”時代,網絡縮短人與人的距離,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高校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建立新的教學模式,隨著“微課堂”“翻轉課堂”“課程直播”等“互聯網+授課”新形式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為大學生授課帶來了新的變革,但正是由于網絡信息的高速發展,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從高中的被動學習模式過度到大學的主動學習模式的這個階段,如同脫韁野馬般沉迷于手機網絡,難以自制。根據筆者連續兩年面向大一年級共600余名本科生調查,平均每個學生花在游戲、短視頻、社交軟件的時間達到5.5小時/天。網絡將學生應該關注的焦點從知識的獲取轉移到沒有營養的網絡文化中,導致目標缺失,嚴重影響學業,同時導致了內心世界的空虛,影響到身心健康。因此,在本科低年級階段加強學風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針對有效地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優良學習風氣,高校教育的專家們就學風建設提出了具有研究價值的思路和建議,并形成了許多相關的學術著作,如:陳超群《以黨的學風帶動高校學風建設的理論思考與探索實踐》,提出了以黨的學風來強化高校學風建設的思路;戴吉亮《組織文化視野中的大學學風建設路徑研究》,論述了如何通過豐富的校園文化和濃厚的學術氛圍來創建優良的校園學風;彭啟智《英國高校學生學風建設綜述及啟示》,分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系統地介紹了英國高校學風的建設,并對國內高等教育學風的建設提出了具體建議。本文結合當前高校加強校園學風建設所用的方法與思路,從學院專業特點以及辦學特色出發,構建學生大數據信息庫,并通過輔導員開展“各科學業老師+學生數據管理系統”的有效聯動管理模式,輔導員充分掌握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以點帶面,以面促點”,帶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整體學風。
學院現有本科1249人,本科輔導員與學生比例約為1:300,由于輔導員的時間和精力有限,若運用傳統的管理思路和模式,在優良學風的建設上,很難針對個性不同的學生來進行“點對點”定制培養方案與幫扶,針對這一情況,學院采取了有效的管理手段來進行優良學風的創建,具體實施如下。
“以點帶面”即學院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學生數據庫信息系統,輔導員充分地對年級學生生源地、家庭背景、高考成績等進行逐一摸排、初步分類。在第一學期的學習過程中,向各科科任老師進行調研,了解有學習困難或學習狀態不佳的學生,將所掌握的學生信息與科任老師進行交流。根據每個學生第一學期的半期考試、期末考試、四六級成績來對初步分類進行部分調整,在最短時間內得到“學習成績優異”“中等層次”“學習成績不佳”學生的分布情況,讓輔導員能夠根據分析結果對不同層次的同學進行學業、心理方面的指導(見圖1)。

圖1:“以點帶面”的管理模式
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按照分班和分寢室的組合方式,讓排名后一百名且在學習上感覺吃力,欠缺學習方法的學生按照組合方式在本寢室或者本班中尋找年級排名前一百名左右的“助學”同學組成“以一帶一”的學習幫扶小組,將成績不佳的學生進行合理且有效的分配,而剩下的成績優異的學生則可以“以一帶多”的形式,來促進學習較為自覺的中等層次學生的學業。“助學”的同學和“求學”的同學一起制定學習打卡計劃,在互相監督下進行早、晚自習,并且課后完成作業,保證了自習效率與學習質量,每個小組定期將各小組成員的學習、思想狀況向班委反應,班委收集完畢后再向輔導員進行匯總上報。
為提高全院的學習風氣,將良好的學風向其他年級“輻射”,可將取得進步,培養出良好學習習慣的同學編入“助學”群中,擴大“助學者”的隊伍,增強“求學者”的學習動力,以整個年級為“面”,以其他年級為“點”,將優良學風通過“面”的形式向各個“點”發散,利用院團委學生會、宣講團宣傳的形式在整個學院中進行大力推廣與宣傳,采取“傳、幫、帶”模式,讓其他年級學習態度散漫的同學受到良好風氣的感染,從“被動學習”過度到“自主學習”,使整個學習氛圍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摒棄懶惰,激發出學生們對科學研究的拼搏和進取精神(見圖2)。

圖2:“以面促點”帶動其他年級學風建設
“以點帶面,以面促點”構建自2016年實行至現在,對我院本科生深造率的提升、學業預警的下降,以及重修補考人數的減少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本文以本科畢業年級2014屆至現在的數據來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如下。
從圖3與表1可以看出,本科畢業年級2014、2015屆未實行該管理模式,這兩個年級的重修人數均超過300人,重修率均超過85%;深造率均低于50%;學業預警人數較多。從實行該管理模式開始,畢業年級的重修率由52%逐年降低至5%;對于深造率而言,到畢業年級2020屆,學院本科生深造率達56.41%,連續幾屆超過學校平均值,并且呈逐年上升趨勢;學業預警人數從畢業年級2016屆開始有明顯的下降,到目前為止,畢業年級從2018屆至2020屆的學業預警人數均為0人。

圖3:分析數據圖

表1:數據分析表
構建本科優良學風具有現實重要的研究意義,良好的學風是造就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接班人所必需的環境,本文以四川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為例,通過“以點帶面,以面促點”的管理模式,建立本年級的良好學習風氣,再以所形成的良好學風為“面”,以其他年級為“點”,向其他年級進行“輻射”,以帶動全院整體的學習風氣,通過近幾年不斷地探索與實踐,學院在降低重修率、提高深造率、減少學業預警人數上取得了可觀的成績,具有一定理論與實踐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