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咯咯咯咯”,走進信豐縣大塘埠鎮沛東村石頭珍禽養殖基地,可見網棚里一只只色彩鮮艷的山雞活潑亂跳,自由覓食。這,就是殘疾貧困戶曾廣磊創辦的山雞養殖基地。
曾廣磊雖然雙腿殘疾,但他憑借自己的雙手,靠養殖山雞敲開了一扇致富大門,被當地村民親切的稱為“雞司令”,成為信豐縣殘疾人中的佼佼者。他不僅自己在養殖道路上脫貧致富,還幫助貧困群眾養殖山雞、傳授技術、解決銷路,帶領村民奔富路。
回鄉開啟養殖夢
1983年出生的曾廣磊,由于家境貧困,初中畢業后,他和大多數年輕一樣,隨同村里人南下廣東務工,做過洗車工、制衣工、手袋工等事情。身為男兒,曾廣磊本希望通過自身努力來改變家里生活。誰料事與愿違,2004年其父母離婚,屋漏偏逢連夜雨,2006年在上班途中,曾廣磊發現雙腿、腰部疼痛,但當時也沒有引起重視。2007年,曾廣磊的腿病加重,醫院檢查出他患有強直性脊柱炎。此后,曾廣磊走路都得撐拐杖,只好辭去工作,專心治病。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病情不見好轉,醫生告訴他,這是“不死的癌癥”,只能靠藥物維持,多年省吃儉用攢下的積蓄也全部花光了,還負債累累。曾廣磊情緒十分低落,整天把自己鎖在出租屋內。
有一天,曾廣磊在租屋內看電視,看到一則新聞,一名殘疾人靠飼養山雞走上了致富路。他想回到家里,自己肯定也會成為母親的累贅,總是要想點辦法賺點錢才行,于是曾廣磊受到啟發:“雖然腿不行,但我還有雙手,我也可以像他一樣搞養殖。”
當他把養殖山雞的想法告訴母親后,得到母親的大力支持。2008年3月,曾廣磊回到家中,說干就干,他向親戚朋友借來幾萬元錢,租了當地村民一塊地,從上海買回了250多只山雞,在母親的幫助下,搭起了網棚,辦起了山雞養殖場,開啟山雞養殖創業路。
勤奮好學勇創業
“雖然每天很辛苦,但看著網棚里的山雞一天天長大,心中充滿了期待。”曾廣磊回憶道。
信心有了,可事情遠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由于不懂養殖技術,曾廣磊首次投資便遭重創,當年250多只山雞最后只剩下6只。但他沒有氣餒,又購買了一批雞苗回來。吸取教訓后,他認識到,搞養殖不能只靠一腔熱情,還得科學養殖,他買來許多山雞養殖方面的書籍,上網查閱資料,一邊認真學習養殖技術一邊養殖。經過努力學習和實踐、不斷克服苦難,他養殖的山雞成活率大大提高。“開始的時候,主要靠母親挑著山雞到各大圩鎮打銷路。”曾廣磊說,當時銷路并不樂觀,他就上網發帖子。
“很多人實地查看后,都嫌棄山雞的毛長的不夠漂亮。”曾光磊說,信息發出后,雖然得到很多外地老板的關注,但是養的山雞沒有賣相,都打道回府了。經過一段時間觀察,他發現山雞兇猛、野性大,經常打架相互啄身上的雞毛,找出了這關鍵原因后,曾廣磊又上網查找資料,得知山雞可戴上“雞眼睛”,以此防止山雞相互打架,這樣,養出來的山雞毛順、漂亮。
山雞賣相問題解決后,為讓山雞的品質更好,曾廣磊大膽探索養雞新途徑,在飼料上“返璞歸真”,喂稻谷、米糠和青菜蘿卜、紅薯等雜糧,提高了雞的品質,由此也引得經銷商紛紛找上門來。曾廣磊說,他的山雞已遠銷廣東、福建等地。
幾年創業賺的錢,曾廣磊全部用于還債、看病及基地投資,所剩無幾。2014年,沐浴著精準扶貧的陽光雨露,他被列為貧困戶。“不僅能享受三年免息貸款,而且每年還能領取5000元的產業獎補。”曾廣磊說,扶貧政策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面對養殖山雞市場行業的良好前景,以及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2015年曾廣磊成功脫貧。目前,他的養殖基地有商品雞存欄5000多只,去年,山雞養殖年出欄2萬只,純收入達十幾萬元。如今,他對自己的事業十分有信心,今年還注冊了石頭珍禽養殖基地營業執照。
致富不忘幫鄉鄰
“特別要感謝曾大哥的幫忙,免費教養殖技術,在他的幫助下,現在我有了自己的山雞養殖場,銷路都靠他。”殘疾人李斌說:“曾廣磊為人善良,做事苦干實干、踏實勤懇,相信在他的帶領下,山雞養殖事業會越做越好,大家早日走上致富道路。”
個人富是小富,大家富才是真富。近幾年來,在曾廣磊的帶動下,大塘埠鎮沛東村已經有4位殘疾人跟著他養殖山雞。曾廣磊說,自己深有體會殘疾人生活的不容易,希望大家都能掌握一技之長,走上致富路。
此外,曾廣磊還聘請了7個貧困戶在他的基地務工,讓貧困戶通過務工也“鼓”起錢袋子。今年30多歲的廖紅梅,是曾廣磊長期聘請在養殖基地務工的貧困戶,她說:“在這里務工每個月有1500元的工資,離家特別近,既能減輕家里經濟負擔,還能夠照顧家庭。”
如今,曾廣磊成為了信豐眾多回鄉創業者的榜樣,他的事跡在當地廣為流傳。談起今后的打算,他說,現在鄉村振興的話題很熱,產業興旺是鄉村真正振興的保障,作為一名普通的村民,他的夢想是繼續擴大養殖規模,走好養殖品種多樣化,帶動更多的殘疾人創業就業。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