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奉星 楊濤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新理念,既為我國鄉村發展描繪了美好的藍圖,也為農村發展創造了一個新的機遇。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的引領,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要推動農村優先發展,鄉村的文化繁榮就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永新縣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以文化振興為引領,全面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十個一”建設,農民群眾思想道德素質不斷提高,農村精神文化生活進一步活躍,農村環境面貌徹底改觀,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蓬勃發展。目前,全縣組建了60多支農村志愿服務隊,高標準打造出23個農村綜合文化示范點涌現出“中國好人”5人、“江西好人”8人及三代26口人五十余年不分家的賀如來家庭等一批接地氣的先進典型。
一、總體概況
永新地處湘贛邊界,公元204年建縣,至今有1812年的歷史。全縣轄25個鄉鎮場(其中鄉13個,鎮10個,場2個)、238個行政村,國土面積2195平方公里,總人口53萬,其中農村人口42.3萬。
二、“十個一”工程落實情況
根據全市各行政村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十個一”的總體要求,永新縣制定并下發了《關于在全縣各行政村進一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十個一”工程的通知》,以培育新型農民、建設文明鄉風和新鄉賢文化為重點,在農村廣泛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十個一”工程,示范帶動全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深入推進。截至目前,全縣設置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宣傳墻和宣傳欄1000多塊,設置“講文明樹新風”和“農村移風易俗”公益廣告2000余處,組建60余支農村志愿服務隊,高標準打造23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基本實現身邊好人榜、紅白理事會和村規民約全覆蓋,挖掘整理出蓮洲鄉溶溪村顏氏家訓、埠前鎮三門前村劉氏家訓等眾多好家風家訓。
三、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現狀和傳承鄉村傳統文化的主要做法
永新縣在鄉村文化基礎設施方面相對薄弱,但是作為具有濃郁人文特色的紅色文化大縣,該縣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傳承發展鄉村傳統文化,先后催生出永新盾牌舞、永新小鼓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整理挖掘出50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擁有省級傳承人2人、國家級傳承人1人,具體做法如下:
1.聚焦文化民生,創建“有品質”的鄉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文化小康路上,也不能讓一個人掉隊。為此,鄉村文化振興必須在改善民生上持續發力。一是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近年來,永新縣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上完成縣、鄉、村、戶四級文化網絡的建設,著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加大文化精準幫扶力度,使貧困地區群眾早日享受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力度。永新縣以構建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抓手,推動廣播電視設施、應急廣播平臺、貧困村閱報欄全覆蓋,加大對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配套設施建設支持力度,滿足鄉村開展群眾文化生活需求。三是打造鄉村群眾文化特色品牌。永新縣拓展“送文化下鄉”特色文化品牌,組織各級文化團體定期到鄉村開展文化惠民活動,指導各地各部門定期播放公益電影、舉辦群眾文藝晚會、組織文藝演出等,持續培育具有永新鄉村文化特色的活動品牌。
2.倡樹鄉風文明,打造“有風骨”的鄉村。鄉村文化振興是提振農村精氣神,增強農村凝聚力,孕育社會好風尚的思想基礎和行動保障。為此,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必須發揮文化的作用。一是發揮文化對文明鄉風的引領作用。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創建目標,廣泛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十個一”活動,將文明鄉風培育融入村民生產生活各方面,固化成為群眾日常行為的基本遵循。二是發揮文化對精神風貌的重塑作用。廣泛開展“尋找好家風、好家訓”主題活動,充分發揮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新鄉賢的示范引領作用,挖掘整理、傳承轉化具有永新特色的鄉賢文化,拓展和構建鄉村文明新風時代內涵,為推動重塑鄉村文明注入強大正能量。三是發揮文化對鄉村治理的撬動作用。督促指導全縣各村(社區)規范、完善村規民約和文明公約,建立健全紅白理事會,規范村民行為、倡導良好風尚。
3.著眼傳承保護,創建“有靈魂”的鄉村。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要把地域文化作為提升內涵的靈魂進行精準定位、深入挖掘,讓鄉村更具魅力。一是在規劃中保護好鄉村風貌。在鄉村規劃建設中正確處理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將保留傳統鄉村文化風貌融入村莊規劃建設的全過程。永新縣因地制宜利用廢棄的村部、祠堂等場所,將100多座舊祠堂改建成農民的“文化樂園”,打造出埠前鎮三門前村、文竹鎮團結村、懷忠鎮茶源村等一批獨具特色的“祠堂文化”古村落,搞好“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規劃設計。二是在建設中延續好鄉村文脈。該縣積極做好縣內文物古跡的保護工作,全面完成三灣改編紀念館陳列改版工作,邀請權威專家對三灣楓樹坪古樟樹及時開展了搶救性救治,確保了楓樹坪的安全;做好了枧田暴動舊址、彭德懷舊居等13個2016年度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革命遺址保護工作。三是在傳承中發展好鄉村技藝。該縣扎實開展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支持開展非遺申報、技藝傳承、專利申報等工作,對非遺進行研究、創意開發,把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去年以來整理挖掘出50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出版了《永新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片攝影集》和《永新曲藝志》。
四、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要素制約比較嚴重。受困于社會經濟發展現狀,永新縣自身資源、資金、人才、技術、項目和環境等要素都“先天不足”。雖然近幾年縣委、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舉措加大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引進投入力度,但各類要素的制約還很明顯,尤其是在資金和參與主體方面。在資金投入上,過于依賴政府單一的財政投入,各級投入也基本以“送”為主,沒有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渠道;在參與主體上,永新縣作為勞務輸出大縣,很多青壯年長期外出務工,留守的老、幼、婦人員居多,老年人的主要任務是照顧晚輩讀書,休息時間往往滿足于看看電視、打打牌,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精神文明工作開展。
2.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比較滯后。雖然“十三五”期間,該縣整合各類資金,著力改善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問題,農村文化設施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但由于自身財政實力不足,沒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不足導致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開展乏力。
3.農村特色文化的推廣傳承不足。永新縣作為具有濃郁人文特色的紅色文化大縣,擁有永新盾牌舞、永新小鼓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從事精神文明建設的專職人員較少,同時由于地理劣勢和財政緊張,難以吸引和留住專業性人才,致使公共文化專業技術人才數量偏少,尤其是農村文藝創作、文藝展演、文化傳承、文化推廣與文化管理的人才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干部隊伍老齡化且存在斷層現象,另外,有些文化干部在鄉(鎮)身兼多職,大部分時間都用于駐村幫扶等繁雜的農村經濟工作中,這些問題使得農村豐富的特色文化的推廣與傳承陷入瓶頸。
五、對策和建議
1.項目資金向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傾斜。當前,貧困地區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多數存在著資金投入不足問題,特別是農村的公共文化方面愈加明顯,這直接影響了廣大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所以,在項目資金安排上需要進一步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傾斜,向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傾斜,以補齊民生短板。
2.進一步優化服務體系制度設計。認真貫徹落實《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梳理出臺相應政策明確鄉村建設方向和目標,將鄉村文化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列入鄉村發展規劃內容,把鄉村文化振興與鄉村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結合起來,有法可依促進鄉村建設全面發展。加大政府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完善落實財政保障機制,加大縣市區對鄉鎮(街道)公共文化常態化運營投入力度。
3.進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扶持。對接好中央、省、市的文化扶貧政策,建議設立文化建設發展專項基金、文藝創作獎勵基金、公益性文化服務扶持基金,激勵基層公共文化事業的開展。同時,應采取設立編制、橫向交流、組織培訓、內部挖掘等方式,建強縣鄉兩級精神文明建設隊伍。充實精神文明建設力量。
作者簡介:楊奉星,中共江西省委黨校2020級社會學專業;楊濤,南昌市新建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責任編輯:史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