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顆 楊文佳



陳景潤星”“王選星”“吳孟超星”……電子屏里呈現出一片寧靜的星空,每顆星都以一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每顆星都閃耀著一種精神,穿過歷史,照亮未來。
5月24日,“眾心向黨 自立自強——黨領導下的科學家”主題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
眾心向黨,永葆對信仰的忠誠
展區內的一面紅墻上,“永遠跟黨走”五個金色大字下,100位科學家的入黨志愿書悉數列出。微微泛黃的紙張上,筆跡深淺不一,每一篇的書寫都工整優美,質樸真切的話語飽含為黨為國的一片赤誠。
“我回國近三年來受到黨的教育,使我體會到黨的偉大,黨為實現共產主義社會這一目標的偉大,我愿為這一目標奮斗并忠誠于黨的事業。”這是“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在入黨志愿書中寫下的字句。
“為了使得我國的科學從落后狀態快步趕上我們的需要,我們必須要加強黨的領導。我要求黨給我努力的機會,允許我轉正,我保證今后向達到黨員的標準努力奮斗。”在“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的《請求轉正報告》中,字里行間充盈著濃烈的報國之情。
讀著老一輩科學家的入黨志愿書,有著20多年黨齡、從事醫藥領域科研工作的劉冬感慨地說:“聽黨指揮、跟黨走。正是信仰的力量,讓他們甘愿不顧一切地奉獻一生。”
從團結帶領中國科技界分子,在求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戰火硝煙中休戚與共、推進革命事業,到新中國成立后,發出“向現代科學進軍”的動員令,再到“創新驅動發展”的偉大指引,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以科學報國的理想和情懷,踐行自己的“初心”。
聽從召喚,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0年8月31日,載有128位歸國留美學者的“威爾遜總統號”輪船自美國舊金山啟程駛往中國,這是載有中國留學生最多的一條船。一張當時128位歸國留學生在船上的合影也在此次展覽中展出。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業待舉、百廢待興,黨中央向海外留學生發出了“祖國需要你們”的號召。
“讓我們回去,把我們的血汗灑在祖國的土地上,灌溉出燦爛的花朵……我們已經站起來了,回去吧,趕快回去吧!祖國在迫切地等待我們!”展墻上,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朱光亞在1950年牽頭起草發表的《致全美中國留學生的一封公開信》,如今讀來,依舊慷慨激昂。
在黨中央的感召、進步團體的推動和愛國情懷的感染下,一批海外學子毅然回國,投身新中國各領域的開辟和建設中。首次展出的一張20世紀50年代歸國留學生簽字明信片,見證了這一共和國史上規模極大的歸國潮。
與此同時,為了國防與經濟建設的需要,近28家東部沿海地區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先后遷至西安,為國家建設、西部發展貢獻力量,鑄就了“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
潛心科研,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1967年,中國啟動旨在研究防治瘧疾新藥的“523”國家項目,屠呦呦臨危受命,擔任中藥抗瘧組組長。當時科研設備陳舊、科研水平不高,不少人認為任務難以完成。“沒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堅持。”屠呦呦自此踏上尋藥之路。她廣泛收集歷代醫籍,查閱群眾獻方,請教老中醫專家,三個月就收集了2000多個藥方,在此基礎上精選出《瘧疾單秘驗方集》。
在第一輪藥物篩選與實驗中,青蒿提取物對瘧疾的抑制率不高,研究一度陷入僵局。“重新埋下頭去,看醫書!”屠呦呦重新設計了研究方案,課題組夜以繼日研究,終于在1971年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效果100%的青蒿提取物,并在次年提煉出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
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致力研究脊髓灰質炎防控、守護幾代國人健康成長的“糖丸爺爺”顧方舟,為鑄“天眼”燃盡一生的“時代楷模”南仁東,穿梭藏地采集4000萬顆種子的科學家鐘揚……他們心無旁騖,潛心科研,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也寫在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心里。
擔當奉獻,書寫黨和人民滿意的答卷
經過袁隆平院士的照片時,人們慢下腳步,停留凝視。照片中,他站在海南的水稻基地,彎腰查看超級雜交稻“超優千號”。為了讓中國人牢牢端穩飯碗,這位老人和稻田打了一輩子交道。
袁隆平逝世后,悼念的文辭中有這樣一個熱詞——國士。何為國士?謂其“才德蓋一國”,抑或“一國勇力之士”?用在袁老身上恐怕都不能概其全貌。因為心懷對人民、家國、民族的責任和愛,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仍在奮力燃燒自己,燭照后學。
“太行愚公”李保國,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每年進山“務農”超過200天,用盡一生把科技和富裕帶給農民。李保國因病離世后,他的愛人、河北農業大學研究員郭素萍繼續著他未竟的事業。
2020年的大年初一,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帶領第一批國家中醫醫療隊從北京出發了。抵達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當晚,黃璐琦即向院方提出:“希望有一個陣地給我們,讓我們發揮中醫中藥優勢。”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黃璐琦團隊成功應用中西醫結合來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兩彈一星”精神、西遷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抗疫精神……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科技工作者有著各自的人格特質,卻有著共同的精神內核,那就是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這些偉大精神匯聚成科技界眾心向黨的精神洪流,必將激勵億萬科技工作者在新征程上砥礪前行、再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