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君

兒行千里母擔憂”,這句話我們再熟悉不過,于是自然而然地會把擔憂與母愛建立了聯系,甚至,我們認為擔憂就是愛的表達。但擔心傳遞的真的是一種全然的愛嗎?
不同對待的故事
前些天接到好友淑靜的電話,她一上來就說:“我懷疑我女兒可能有點抑郁了。這幾天放假,都是一個人關在屋子里,早上起得很晚,飯也不好好吃,問她話也不愛搭理,和平時不太一樣。”
我明白,她的擔心和焦慮的情緒模式在其他問題上也一定會有所表現,就問她:“你還擔心什么?”她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苦水盡道:“我擔心她玩游戲上癮,我擔心她會辭職,我擔心她與現在的男友談不成……”
淑靜說,“女兒在一所職業院校當老師,有正式編制,還有寒暑假,別人都很羨慕。可是她最近經常抱怨,工作單位人事關系不好,自己干得不如意,想辭職。一聽到她要辭職,我就渾身打顫,整天焦慮和擔心。我怕她以后找不到工作,我怕她宅在家里,我怕她啃老。”
“如果發生最壞的結果,就是說她在家里啃老,憑你們現在的經濟狀況,你能承受嗎?有什么問題嗎?”我的問話很直接。
“那倒沒有……”她若有所思地停頓了一會兒。
我說:“其實你并不愛你的女兒!”
她連忙否認:“我當然愛她。我出門逛街都想著她,先給她買衣服。一日三餐我給她做好,端到房間……”
“你擔心她辭職,最終是怕自己沒面子,怕她依賴你,變成你的負擔,怕她讓你在朋友面前丟人。”我這么一說,電話那頭是許久的沉默。
知道她的信念已經有些松動,我趁熱打鐵:“女兒辭職后會找不到工作,這是真的嗎?”她想了想說:“倒也不是。之前的那份老師的工作,也是她自己考上的。唉,我擔心她……是因為我不信任她。天哪,我似乎不是一個好媽媽。我不相信她的能力,不相信她能找到更喜歡、更舒適的工作……”突然意識到自己原以為無私的母愛中竟然夾雜著對女兒深深的不信任,她有些哽咽。
我給淑靜分享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有一個親弟弟,比我小兩歲,從小到大,我倆性格和人生軌跡的差別如同黑白兩極。我很要強,功課一直全優,考上了一所重點大學,保送研究生,畢業后順利進入一線城市公務員序列。我弟弟上學期間優哉游哉,高考只考了300多分。家里雖然經濟條件一般,但我媽媽還是堅持讓他讀了一個學費昂貴的私立技術學院。
遠離了父母管束的弟弟,上學期間徹底放松了。整夜打游戲,更為離譜的是,大二那年他提前去學校,和同學出去旅游吃喝,把家里給他準備的一學期的學費花光了,只好騙家里說錢被偷了。媽媽沒有多問什么,又給他湊了一次學費。后來我弟弟工作了,承認了當時的行為,媽媽也沒有過多指責。
弟弟干過的工作太多了——在地鐵口散發過傳單,在證券交易所做過窗口服務,在保險公司當過業務員……就這樣,弟弟拿著微薄的薪水,肆意人生地晃過了幾年,到了結婚成家的年紀,交往了多年的女友突然提出分手。他讓女友等他幾年,可是姑娘有幾年青春可耗,最終選擇了離開。
消沉了幾個月后,他給媽媽打了個電話,說要辭掉工作,參加培訓,考網絡工程師的從業證,需要10萬元。這個證的高級認證每年通過率只有千分之一,考不出來,學費也就扔到水里了。那時家里正在翻蓋新房,媽媽二話不說,東挪西借地湊錢匯給了他。
回想起來,媽媽也會有很多理由擔心:弟弟會不會把這個錢揮霍掉,畢竟他上大學時干過這樣的事;他可能沒有能力考取這個證書,因為他連高中都沒好好讀過;他考不出來的話,錢就打了水漂,以后結婚沒錢下聘禮……但是,媽媽只是說:“好好準備,注意身體。”
這個故事的結局是,我弟弟“啃下”了這張證,并以它作為敲門磚進入了一家國企上市公司,月薪超過了工作多年的我。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明了同樣的道理。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教授來到一所普通小學,從1年級到6年級,每個年級隨機選出3個班,煞有介事地做了一次“預測未來發展”的測試,然后,將“最有發展前途”的學生名單告知他們的老師。實際上,這個名單上的學生并不是根據測驗結果確定的,而是隨機抽取的,他們與班上其他學生沒有顯著不同。8個月后再次測試,發現名單上的學生成績都有了明顯進步,而且性格更加開朗,求知欲強,與老師關系也特別融洽。
人們把這種因暗含期待而發生的效應叫“期望效應”。當我們對一個人持續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更快,發展更好。相反,如果長期對一個人傳遞一種消極的擔心和焦慮,你的情緒就會有力地專注在這方面。擔心是一種負面的能量,只會吸引到更多的負面事物進入生命。
心理世界的邏輯很奇特,你愈是激烈地抵抗某事發生,某事愈會發生。正如淑靜那樣,越是擔心女兒辭職,女兒越有可能辭職,她辭職的動因有一部分是對現實的不滿,還有部分是對父母的反抗,而對父母的反抗情緒又推動她更多地去關注工作中的負面信息和感受。而當你共情她的決定時,她感覺到了來自父母的真誠關心,沒有太多情緒了,才會有專注力和精力去獨立思考工作的利弊,作出更切合自己的職業選擇。
祝福才是愛
有一種擔心是牽掛,讓人們彼此之間有了一份情感的聯結。但當那份“擔心”包含著焦慮時,心里想的和嘴上說的常常以“我怕”兩個字開始:我怕自己完成不好這件事情;我怕孩子沒出息;我怕老公出軌;我怕父母身體不好……那么此時,請給我們的心智按下暫停鍵。
真正的愛,不是去擔心,而是堅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希望我們都能為最愛的人送去信任和祝福,不要讓過度的擔心成為彼此的負擔和怨念。與其整天擔心自己和他人,不如建立一種新的觀念——我有能力過得很好,我也相信別人有能力過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