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明 鄭一晗 龍君

5月27日,敘利亞人民議會議長哈穆達·薩巴格宣布,現任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在敘總統選舉中獲得約1354萬張有效選票,以95.1%的得票率獲勝,成功連任。
選舉結果公布后,敘利亞多地當晚出現民眾聚集活動,慶祝巴沙爾連任。在首都大馬士革市中心的伍麥葉廣場,大批民眾揮舞國旗,高喊支持巴沙爾的口號,還有民眾鳴槍慶祝。
2000年以來,巴沙爾一直連任敘利亞總統。在2014年的總統選舉中,巴沙爾以88.7%的得票率勝出。
巴沙爾是敘利亞已故總統哈菲茲·阿薩德的次子,畢業于大馬士革大學醫學院,原是一名眼科醫生。在其兄巴西勒遇車禍身亡后,他于1994年棄醫從政,2000年老阿薩德去世后成功接班。
初任總統時,巴沙爾就開始了被譽為“大馬士革之春”的改革,放松言論控制,打擊貪腐,提出“改革、發展和現代化”計劃,改善民生。當時他留給人們的印象是思想開明的新一代領袖,頗受西方歡迎。
動蕩爆發后,巴沙爾在西方的形象迅速變成了“暴君”“獨裁者”。他所實施的經濟改革措施如銀行私有化、互聯網的引入和推動外商投資,都被說成“為家族謀利”。2011年2月,敘利亞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巴沙爾政權陷入困境。在美國、沙特阿拉伯等國資助下,敘利亞各地反對勢力派系林立,敘政府內部高官叛逃,國防部長等核心成員甚至被炸身亡。同時,西方國家企圖以經濟制裁等手段迫其下臺,阿拉伯兄弟也紛紛棄他而去,阿拉伯國家聯盟甚至將敘利亞踢出了成員國行列。
巴沙爾對西方國家也越來越失望。他曾對美國記者提出過三點希望:“首先,希望美國人民對大洋彼岸發生的事情了解得多一點;其次,希望美國媒體對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如實報道;其三,希望美國政府不要滿世界尋找傀儡。”他說,“西方人習慣擁有傀儡,而不是獨立的領導人。美國需要的是永遠俯首帖耳的人。”
2011年沖突初起時,美國廣播公司記者沃特斯采訪巴沙爾,開門見山地問:“很多人視你為暴君和獨裁者,你怎么看?”巴沙爾說:“重要的是敘利亞人民怎么看,而不是我怎么看自己。我們從來沒有說自己是民主國家。但我們通過改革,正在向民主制度的方向前進。不過,要成為一個成熟的民主國家需要時間。就我個人而言,我做的一切要符合人民的意愿。”
幾年后,他在回答另一位記者類似問題時顯得更有底氣:“這種說法為的是讓我失去民心,以便推翻敘利亞政府。我不是獨裁者,我為敘利亞所做的反恐、平叛工作將被歷史銘記。”美國雅虎新聞的記者在2017年采訪巴沙爾時,又一次質問:“你什么時候下臺呢?”巴沙爾給出經典答案:“通過選舉由敘利亞人民決定。”
如今,比起上一屆大選時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IS)和各叛軍在敘利亞大肆攻城掠地、政府軍只守得三成國土的慘況,目前政府軍控制三分之二國土,且與庫爾德人和土耳其支持的叛軍大致保持和平,只剩下低頻率的小規模交火。
巴沙爾的執政重點也已是戰后重建,雖然在國內地區和資源割裂、經濟崩潰、國外援助減少的情況下,重建難度可能未必亞于過去十年內戰。但無論如何,戰火的平息至少讓人心更加安定,在如今各大勢力大體達至平衡的情況下,“工作創造希望”的口號也變得不那么像一句簡單的政治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