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位父親無奈地透露,自己的“雞娃”行為最近陷入了瓶頸。“萌萌沒上學時就戴上了近視鏡,經歷了2年學校生活,近視嚴重了。更令我擔心的是,他最近的學習成績陡然下降,似乎喪失了求知欲?!?/p>
與“正在進行時”的孩子們不同,徐麗麗(化名)已經是“現在完成時”的“雞娃作品”。她的奧數能力非常突出,后來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系就讀。但通過競賽走進名校這條路,徐麗麗走得并不輕松。“在應付緊張的高中學業的同時,還要進行競賽訓練,艱苦的學習生活使我一度陷入焦慮和抑郁?!毙禧慃愓f,“而且,參加各級數學競賽、培訓班等需要大量資金支出。父母不惜投入地支持我,甚至放棄了買房。至今,我們一家 3 口仍住在學校的職工宿舍。”
教育從屬于社會,是社會表達價值觀的一種方式,也是社會傳遞價值觀的一種方式。我們討論雞娃,根本上是尋求一種焦慮共鳴。
教育“軍備競賽”
教育內卷背景下,雞娃被看作是對抗焦慮的處方,教育也因此切換為“軍備競賽”模式——學歷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
考上985、211還要讀研、讀博,國內讀完國外讀,拿了第一學位再拿第二學位,還要拿各種資格證書。十八般才藝最好樣樣精通,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素質教育搞不好,就用應試教育的方式繼續搞。
即便如愿以償進入好大學、拿下各項證書,也只是進入雞娃2.0階段。如今,雞娃的戰線已被越拉越長,接下來要比的除了考試成績,還有論文數量、實習經歷,以及大城市的光鮮亮麗的工作、職位、編制、收入、獎金……說白了,就是眾人眼中的“成功”因子,都可以拿來雞娃,順便雞自己。
全球化大浪潮中,與成功、財富相關的外部環境、評價體系也在深刻影響著國內。以進入投行、律所、咨詢公司、世界500強企業等頂尖機構工作為目標,西方精英階層所謂的職業標準、成功學濫觴,正在影響著中國高校的選拔,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中國家長對于“人上人”的預期。
但再怎么變,人們向上流動的預期和邏輯并沒有改變——低收入人群在教育中有實現平等的訴求,中等收入人群要向上晉升并防止地位下滑,高收入群體則要維護鞏固自身利益。群眾的這些訴求在教育場域中展開激烈博弈。
于是,教育的功能和價值發生變異,雞娃成為知識改變命運的手段,家長希冀通過有限的家庭資源,撬動更多的可用資源,以孩子的成績和成就作為籌碼來實現階層躍升或逆襲,在教育投資中獲利。通俗地講,雞娃的言下之意是:“我對孩子投入那么大,孩子怎能比我差。”
“加杠桿”的惡果
按照向上流動的邏輯,或許你在財富、事業、社會地位上,的確超過了你的父輩。但你的孩子超過你的幾率,或許并沒有那么高。尤其在學歷放水的當下,高學歷人才逐年遞增,人才的增速遠遠超過人口增加的速度,逆襲的難度系數呈指數級遞增。
這樣的生態倒逼家長們不斷“加杠桿”:你的孩子晚上10點睡,我的孩子11點睡,他的孩子12點睡;你上2個補習班,我上4個,他上8個;你的物理提前學1遍,我要提前學3遍;你刷100道題熟練掌握,我就要刷成“一看就會、一做就對”的生理反應……
以此為代價,最近幾年中國中小學生睡眠時間、近視率、脊柱側彎率、學習時間等各項指標嚴重不達標;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頻發,學業負擔過重導致的抑郁癥并不少見。
一項更為權威的調查顯示:中國學生的學業成績,多是用過長的學習時間、透支身體健康換取的。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是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關于各個國家15歲青少年的數學、閱讀和科學成績的調查測試。在2012年的PISA測試中,上海學生作為中國隊的代表獲得了世界第一的成績。但上海學生還獲得了另外一個世界第一,就是學習時間最長。
一旦被卷入雞娃的惡性競爭中,家長便不得不投入過多的精力,影響自己事業的同時,也會因過度倚重孩子學業而減少了親子交流時間,導致家庭關系淡漠、緊張。家長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更不能讓孩子累死在起跑線上。
當雞娃異化為社會利益分配的工具、階層逆襲的杠桿,教育是否會滑向“脫實向虛”的賽道,對孩子的教育支出提出“快變現”的要求,用短線思維去衡量孩子個性化的“慢成長”,并最終導致教育篩選功能與育人功能的完全脫節?
你在“雞娃”TA在笑
近日,市場監管部門對作業幫、猿輔導分別處以250萬元頂格罰款。在此之前,跟誰學、學而思、新東方在線、高思四家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已被頂格罰款。
一些培訓機構利用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販賣焦慮,校外培訓也越來越變成一心逐利的生意。有網民無奈地表示,“別人家的寶貝學了,自己孩子不學拿什么競爭?”“培訓機構正在代替學?!?。
校外培訓存在的虛假宣傳、攜款跑路、超時超難培訓、電話騷擾等問題,讓家長和學生深受其擾。比如,四家培訓機構被曝光使用同一名演員在各自的廣告中扮演名師。一些培訓機構存在過分宣傳,目的就是讓家長和孩子多參與一些社會競賽,甚至是違規、山寨的社會競賽,以此牟利。
安徽家長劉雷說:“我的孩子在一家校外輔導機構學習數學,每年這家機構都會舉辦數學競賽。這家機構的老師告訴我,花錢就可以在這項競賽中取得較好的名次,而他們和當地一家學校有合作,如果名次高,被這所學校錄取的概率就會更大。”他這才發現,原來社會競賽中存在操縱比賽成績等多種黑幕。
事實上,從多年前開始,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和教育部就已經注意到中小學招生與社會競賽掛鉤這一問題,并出臺相關政策進行規制。2021年3月31日,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現有的5項奧賽只面向高中階段的學生,不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明確表態嚴禁中小學招生入學與任何形式的社會競賽掛鉤。
但現在的教育仍處于高考指揮棒下,對老師和學校的考核還是以升學率為主,而通過社會競賽拿到名次的孩子往往在學校里成績較好,這也導致一些學校對于相關檢查只是走走過場,他們看重的還是學生的競賽成績?!凹词箾]有競賽,也會延伸出各種形式的能力‘測試,這是教育畸形競爭下不可避免的?!?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程平源說。
“起跑線”焦慮、擇校焦慮、作業焦慮、升學焦慮……有的家庭花費數萬元報跳繩班,孩子達到一分鐘跳120個的標準還不滿足,要求孩子一分鐘跳到180個。很多家長對校外培訓趨之若鶩,教育的“內卷”現象顯露得越來越明顯。
尋找增量
教育內卷還有一個更為重大的時代背景。
我們所處的時代,我們生活的當下,所有東西都在不斷升級。很多行業、企業正在進入更高形態的“無人區”。新的商業模式、新的消費場景、新的技術方向……所有東西都“正在”或“將要”被創造出來?!盁o例可循”或“無人之境”是目前乃至未來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常態。
這是一個更好的新世界,也是流動、開放、駁雜的世界。過去的游戲規則發生了變化,面對所有的未知和不確定性,我們不應在存量中絞盡腦汁“切蛋糕”,而應在增量中“做蛋糕”,這是大勢所趨。對人才的需求也會變得豐富與不可捉摸。就像如今,沒有人敢稱自己是人工智能專家、區塊鏈專家,很多人懂技術,但沒有人是專家。畢竟與30年后的自己相比,現在的我們一無所知。
既有知識顯然已經不夠用了,需要打開一片新的天地。那些靠單一維度嚴格篩選出來的人才,即便優秀,也會因過度同質化而“貶值”甚至“滯銷”。究竟什么樣的人能夠在未來社會立足,值得每一個父母深思。
在孩子教育上,父母們拼盡全力,卻忘記了——孩子的成長需要“留白”,教育需要“守常”,不攀比、不隨波逐流,按照孩子自然成長的節奏走,而不是按照社會公認的標準走。過度的智力開發無異于拔苗助長,而過早將孩子綁上競爭的戰車,很難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路遙知馬力,一個人的自驅力才是決定他能走多遠的關鍵。如今的家長,太過有為、太用力,會剝奪孩子成長的空間,抹殺孩子的創造力。一句話,即使在如今教育“內卷”時代,我們也有“破圈”的可能。“內卷”容易讓家長連同孩子用忙碌來代替思考,用“不得不”來掩蓋自己無能為力的假象。
正如紀伯倫《論孩子》里的詩句:“你是生命之弓,孩子是生命之箭。生命瞄準無極的未來,用全力將你這弓拉彎,使箭能飛得迅捷長遠。請幸福地承受這彎曲吧,命運眷顧飛翔的箭矢,也同樣眷顧沉靜的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