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利群 程曦敏 吳山青


“詩言志,歌詠言”。抗戰時期,承受著深重苦難的中華民族發出了抗爭的怒吼,一首首不朽的戰歌在血火中誕生。據統計,從1931年到1945年的14年抗戰期間,至少流傳下來了500多首抗戰歌曲,其中以《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大刀進行曲》《松花江上》等為代表。
國難當頭,千萬中華兒女踏著嘹亮歌聲奔赴疆場,無所畏懼,充滿力量。
《義勇軍進行曲》:從戰歌到凱歌
1935年誕生的《義勇軍進行曲》,穿過抗日戰爭的烽火,走過解放戰爭的硝煙,激勵著站起來的中國人建設、發展。愛國精神一經點燃就未曾衰弱,迅速推動著中國多個領域在世界賽場上完成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
1934年冬天,田漢創作了電影文學劇本《鳳凰的再生》,但未及修改就因宣傳抗日而被捕入獄。聶耳對此義憤填膺。對于聶耳來說,田漢既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指路人,也是他音樂道路上的合作伙伴;既是良師,也是益友。
為了讓劇本盡快開拍,電影公司請夏衍改編成攝制臺本《風云兒女》。聶耳主動請纓,要求承擔《風云兒女》主題曲的創作任務:“我干!交給我。”“田先生一定會同意的。”夏衍后來風趣地說,《風云兒女》的譜曲工作是聶耳“搶”去的。
為譜好曲子,聶耳全身心投入其中。他曾向《風云兒女》的導演許幸之提及:“我幾乎廢寢忘食,夜以繼日,一會兒在桌子上打拍子,一會兒坐下來彈鋼琴,一會兒在樓板上不停走動,一會兒又高聲地唱起來。房東老太太可不答應了,以為我發了瘋,跑到樓上來大罵我一頓。末了,我只有向她道歉了事。”
《風云兒女》上映后,《義勇軍進行曲》很快在全國傳唱開來。從此,“起來”“前進”“筑起我們新的長城”的吶喊,通過電臺、唱片和歌詠隊回蕩在城市和鄉村的天空,抒發出中國人民反帝愛國的堅強意志和決心,當時有評論稱之為“中國的《馬賽曲》”。18世紀末,馬賽市民高唱著《馬賽曲》向巴黎進發,拉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后來《馬賽曲》成為法國國歌。而此時此際的《義勇軍進行曲》吹響了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進軍號角。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上,《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代國歌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奏響。從戰歌、凱歌到國歌,今天,《義勇軍進行曲》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聲音圖騰。
《大刀進行曲》:炮火中的民族吶喊
如果說,抗戰歌曲中的《義勇軍進行曲》最能鼓舞中國人民的決心和意志,那《大刀進行曲》就最能激發中國軍民與日寇火線直接相搏的斗志。
1933年3月至5月,長城抗戰爆發,二十九路軍在喜峰口一帶抗擊進犯的日本關東軍,大刀隊以血肉之軀抵御強敵。麥新在上海讀到大刀隊的捷報和可歌可泣的事跡后,心潮澎湃,一氣寫下詞曲,命名為《大刀進行曲》,副題標為“獻給二十九軍大刀隊”。高亢的旋律和威猛的歌詞,生動塑造了揮舞大刀向日本侵略者勇敢沖殺的中國軍人的形象和氣概。
麥新根據試唱效果和大家的意見,把原詞中的“二十九路軍的弟兄們”,改成“全國武裝的弟兄們”;把“咱們二十九軍不是孤軍”,改成“咱們中國軍隊勇敢前進”等。這樣一改,這支歌的概括力更大、戰斗力也更強了。
1937年8月,麥新在上海的一次抗日宣傳活動中親自指揮了《大刀進行曲》的演唱,雷鳴般的掌聲伴隨著抗日口號聲震動演出廳。
這是一首誕生在中華民族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炮火的時代戰歌,激發了中華兒女的愛國豪情——成千上萬青壯年唱著這支歌參軍入伍,走向抗日前線……
《黃河大合唱》:怒吼的時代號角
《黃河大合唱》誕生于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此時,國民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岌岌可危。汪精衛投靠日本,在演說中大肆宣稱“戰必大敗”的“亡國論”,使一部分國人對抗戰失去信心。
1938年末武漢淪陷后,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第三隊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東渡黃河時,他親眼目睹了黃河船夫與驚濤駭浪進行生死搏斗的情景,為船夫們的英勇豪邁所感染,開始醞釀創作。在呂梁山的兩個多月里,他與抗日游擊健兒一起出生入死,火熱的生活觸發了詩人的創作激情。
后來他因墜馬受傷,再次渡過黃河來到延安療傷。1939年春天,病榻之上的光未然根據兩次渡河及在呂梁山行軍的經歷創作了長詩。“朋友!你到過黃河嗎?你渡過黃河嗎?你還記得河上的船夫,拼著性命和驚濤駭浪搏戰的情景嗎?”一盞極其昏暗的油燈旁,年輕的詩人用低沉的聲音朗誦了《黃河船夫曲》《黃河頌》《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等八個部分的《黃河大合唱》的歌詞。光未然的深情感染著窯洞里的每一個人,誦讀結束時,凝神片刻之后的冼星海突然站起,將歌詞一把抓在手上,激動地說:“我有把握把它譜寫好!”
“他完全進入了一種難以抑制的精神狀態,長時間不休息,偶爾躺到床上抱頭沉吟一會,很快又從床上猛然躥起,繼續譜曲。”延安魯藝文化園區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劉妮講述說,冼星海習慣于邊吃糖邊創作,但在物質匱乏的延安,哪里有糖果可買。還是光未然了解他,想辦法給他買了兩斤白糖。就這樣,作曲家寫幾句,吃一口白糖。夜深人靜,炭火熄滅了,但冼星海的創作熱情比炭火還要熾熱。六個晝夜過去,冼星海嘔心瀝血,終于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譜。
1939年4月13日,《黃河大合唱》在陜北公學禮堂首演獲得成功。5月11日,在慶祝魯藝成立一周年的音樂晚會上,冼星海親自指揮100多人組成的合唱團,演唱《黃河大合唱》。剛一唱完,毛澤東就連聲稱贊“好!好!好!”此時的冼星海,已眼含熱淚。不久,回到延安的周恩來也為冼星海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