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楊

高校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校友的捐贈,是經費多元化的有益措施。能籌錢還得會用錢,這些巨額的校友捐贈,到底用在了哪里?
屢創新高
中國大學校友能給母校捐贈多少錢?“億元級”捐贈如今屢見不鮮。
廈門大學剛度過百年校慶,億元以上的校友捐贈就不止一筆。1986級校友朱益民、徐華東捐款1億元;1999級校友許華芳捐款1億元;2002級校友蘇慶燦捐款1億元……
數額單筆過億,校友捐贈金額的最高紀錄,也在被不斷刷新。
4月13日,天津大學1993級半導體物理與器件專業校友林松華向母校捐贈3.13億元,成為天津大學史上最大額度的公益捐贈。
3月份,北大校友、中公教育集團創始人李永新向北大捐資10億元,是北大建校以來獲得的最大一筆校友捐贈。
國內高校中,清北在校友捐贈上相當“吸金”。根據第三方大學評價研究機構艾瑞深校友會網的統計數據,1980年至2020年6月,清華大學累計獲校友捐贈的總額突破47.20億元,北京大學校友捐贈31.87億元。而這40年來,全國高校累計接收校友捐贈總額363億元,捐贈總額40億以上高校1所,30億以上高校2所,1億以上有52所。
資金運作
名校獲得校友的巨額捐贈,那么這些錢主要用在哪些方面呢?
各大高校捐贈使用各有差異,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主要用于學校,比如校園基礎建設;用于學生,比如獎學金助學金發放;用于社會公益與社會實踐;以及用于企業需求項目。
同時,巨額資金還會被用于資產管理。為了更有效地管理捐贈收入,高校通常會成立教育基金會,這些基金會大多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
比如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是建國后最早成立的大學教育基金會,成立于1994年。北京大學、天津大學在1995年相繼成立大學教育基金會。
“雙一流”高校的教育基金會成立年份,集中于2006年至2015年這10年間,共成立了99家。
大學接受的捐贈,通過投資可以使資金保值甚至增值。不然,巨額資金也會隨著時間貶值。
像哈佛大學這樣的世界名校,社會捐贈與基金收益是其核心收入。龐大的經營團隊,成熟的操作體系,確保了哈佛的穩定發展。2018-2019年財報顯示,來自于社會各界的捐贈,為哈佛的辦學資源貢獻了40%以上的經費支持,是所有經費收入來源中最大的一項。
多元趨勢
捐贈是教育經費多元化的一個有益措施,總體上看中國高校的教育經費來源還是比較單一。
在建設世界一流高校進程中,經費渠道多元化,逐漸減少對行政撥款的過度依賴,是改革的方向之一。國家和地方“雙一流”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提出,高校要積極拓寬籌資渠道,爭取社會各方資源,廣泛吸納包括校友捐助、社會捐贈、基金收入等多方的支持。
政府對大學撥款所占辦學經費的比例會越來越低,大量的經費都需要依靠學校自己去籌措。如何極大地擴充資源,已經變成關系到每一所大學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問題。多方籌措經費的“經營”能力成為高校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一流大學基本能力與水平的體現,是應該褒獎的,不應該被妖魔化污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