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然
近些年,大學生心理危機問題頻發,相關事件報道屢見不鮮,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學術界在反思大學生脆弱心理現狀的基礎上,開始探索大學生心理預防干預的新途徑,以期通過構建現代化的心理預防干預服務質量提升體系,達到消除大學生不良心理的目的。其中,“互聯網+”技術因為具有卓越的信息傳遞成效,成為大學生心理預防干預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關注。
一、“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心理危機分類
(一)認知危機
在“互聯網+”大環境下,部分大學生的認知朝著消極化的方向發展,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目前網絡技術高度發達,導致大學生對于網絡的依賴程度顯著提升,這種情況將減少大學生與社會的交流,大學生對于生活與學習的體驗受到限制,不利于其認知功能的發展。其二,大學生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會在短時間內大量接收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導致大學生價值觀念出現偏差。
(二)情感危機
在“互聯網+”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交流被打破,這導致大學生無法真正體驗到相互交流所產生的情感變化。對于大學生而言,網絡成為他們表達自己內心負面情緒的主要渠道。例如,部分大學生在取得不理想的成績后,在充滿暴力、血腥的網絡游戲中發泄負面情緒,最終在網絡世界中迷失。
二、“互聯網+”在大學生心理預防干預服務中的優勢
(一)提供了多樣化的信息獲取渠道
在“互聯網+”背景下,網絡信息資源的獲取具有開放性特征,“互聯網+”技術憑借強大的信息檢索能力,可消除地域、時間等因素對信息采集結果的影響。相關學者正在積極構建“互聯網+”與大數據融合的新技術體系,這種技術體系能夠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為大學生提供更便捷的信息獲取渠道。
(二)保證了信息的時效性
網絡信息技術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相比傳統信息傳播具有顯著優勢。在當前的技術環境下,網絡資源信息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更新,并引起大學生群體的廣泛關注。為了充分滿足大學生心理預防干預服務的工作要求,需要通過信息技術來縮短信息的傳播周期,提升信息的傳播時效,便于廣大學生及時獲取信息資源,自覺接受心理預防干預服務。
三、“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心理預防干預服務質量提升體系的構建方案
(一)積極開辟信息預防干預的第二課堂
對于教師而言,應在大學生心理預防干預階段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在轉變傳統教育理念的基礎上,積極開辟以網絡為核心的第二課堂,探索并完善心理預防干預服務質量提升體系的新路徑。對此,高校應將“互聯網+”網絡信息教育納入基礎教育范疇,通過第二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大學生了解各類網絡信息知識,并正確運用網絡技術來解決心理問題。在“互聯網+”第二課堂上,教師可以以“如何正確使用網絡”為主題對廣大學生進行宣教,使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能夠合理使用網絡,通過網絡查詢有益于自身正向發展的知識點,將網絡打造成大學生汲取先進思想的新渠道。高校可以利用“互聯網+”第二課堂開展心理服務工作。例如,聘請一些心理專業的專家、學者開設網絡講座,通過網絡渠道,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互聯網+”第二課堂講座能夠拉近大學生與專家、學者之間的距離,通過網絡這種開放的環境,促進大學生了解心理健康有關知識點,然后通過網絡平臺提供的留言、私聊等功能,引導大學生將自己的心理問題反饋給專家、學者,由專家、學者為大學生提供一對一解答服務,加快大學生不良情緒的消失。
(二)豐富心理預防干預服務內容
目前,高校大學生心理預防干預服務工作多以網絡平臺為載體開展,內容缺乏生動性,無法滿足大學生心理預防干預需求。所以,相關人員需要完善大學生心理預防干預服務平臺的工作模式,通過多樣化的表現形式來豐富心理預防干預服務內容。例如,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利用手機信息推送、微信公眾號、軟件App等,提升大學生對于心理預防干預服務的接受程度,實現對大學生的隱性滲透,擴大心理服務的受眾范圍。在心理預防干預內容的選擇上,教師可以以社會熱點、實際案例為素材,選擇貼近大學生實際生活的案例,讓大學生對心理問題產生正確的認知,避免大學生抗拒心理預防干預服務。為充分展現“互聯網+”技術的優勢,高??梢岳眯@網等載體,實現校園內外網絡信息的有效聯動,整合各類動態資源,推動心理預防干預服務的有效覆蓋。
(三)拓寬心理預防干預線上服務途徑
大學生心理預防干預服務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學生是否自愿接受心理預防干預服務。為提高服務質量,要確保心理預防干預服務內容與大學生心理訴求的有效契合?!盎ヂ摼W+”背景下,針對大學生交流的隱蔽性,高校要拓寬心理預防干預服務線上服務途徑,將線上線下相結合,共同疏導大學生心理問題。高??稍谛@網站上開設心理咨詢模塊,針對當前社會廣泛關注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進行充分討論,并通過網絡心理干預活動、網戀的正確引導、網絡安全與規范的調控以及網絡人際關系的教育等方法,引導大學生理性地在線上平臺進行思想交流。高校還可以依托“互聯網+”構建心理健康電子檔案,要求教師定期對大學生心理狀態進行跟蹤調查,并將調查結果以電子形式入檔,通過大數據等分析大學生心理狀態發展趨勢。這種方法可以使心理預防干預服務工作更加規范,最終幫助大學生解決心中困惑,避免心理問題的產生。
(四)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體系
由于“互聯網+”具有開放性、隱蔽性特征,大學生習慣于在網絡上表達內心情感、發泄不良情緒。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對于大學生言論的規范,通過大數據信息采集對大學生發表的言論進行提取、識別,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體系,在采集大學生不良心理信息的基礎上,找出各種潛在的危險因素并發出預警,對各種潛在危機事件進行有效預防。高校管理層應該認識到大學生心理預防干預工作的重要性,保證充足的師資力量與資金投入,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為心理危機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持;打造三級心理危機預防管理體系(學?!鷮W院→班級),發揮輔導員以及相關班級干部的作用;通過微博、微信以及QQ等渠道,關注大學生網絡活動,一旦發現消極現象,應第一時間與教師取得聯系,向教師詢問大學生近況,教師應提供大學生的日常數據,根據各方的綜合評定結果,判斷大學生是否存在心理危機傾向,一旦確定則需要立即采取干預措施。在心理預防階段,教師應該與大學生保持密切交流,通過真誠的態度來拉近與大學生的距離,切實推進心理預防工作的開展。
四、結語
在“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面臨著壓力與挑戰,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教師需要充分發揮網絡技術的作用,積極開展基于“互聯網+”的心理預防干預服務質量提升體系建設,對各種潛在心理問題進行預防、控制,為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基金項目】2020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項目(編號:20F38)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吳琪琪.“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和快速反應機制的構建[J].西部素質教育,2020(6):81-82.
[2]陳偉賢.互聯網時代下高校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研究[J].科技視界,2019(35):170-171+144.
[3]馬曉清.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教育[J].教育觀察,2019(40):67-68.
[4]李春鳳,付新.互聯網時代下公安院校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機制研究[J].法制博覽,2019(29):28-29+32.
(作者單位 婁底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