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群 劉振棟
(重慶城市職業學院,重慶 402160)
目前,高等職業教育已進入注重內涵建設、教育教學質量優先發展的重要階段[1]。高職課堂教學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核心環節,是高職院校教學的主要渠道,是高職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是增強師生互動的重要紐帶。然而,當前高職院校的課堂教學質量已成為許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瓶頸,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法難以推陳出新,加之教學任務重,精力有限,導致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課程內容缺乏吸引力,教學熱情不高,課堂缺乏活力;有的教師片面強調課堂、課本、教學進度,過分關注知識和邏輯,忽視學生基礎、學習心理、個體特征等基本情況,導致學生處于一種被動消極的狀態,抑制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發展;有的教師課堂教學模式單一,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夠,學習積極性不高,無法滿足學生不斷增長的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2]。
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基礎薄弱,學習層次較低,中學階段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處于被動學習和模仿學習階段;學生學習興趣低,專業學習意愿不高,專業發展方向模糊;學生心理上也具有明顯的失敗感,不能正確面對自己、沒有學習目標、不能做好學業生涯規劃、學習動力不足等因素導致了高職院校學生在學習上不用心、不投入等現象的發生。
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成為當前高職教育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文以高職院校“Web前端開發技術”課程為切入點,從智慧學習背景下混合教學模式的實施保障研究、教學策略探究入手,指導課堂教學實施過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具體研究內容如圖1所示。

圖1 研究內容
智慧學習是指將信息技術靈活運用于學習過程的一種學習方式,在師生的互動過程中,能夠使學生自主進行知識的構建,實現學生有意義學習和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的智慧生成和創新發展[3]。
智慧學習背景下的混合教學模式主要體現在教學理念、教學形式、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多方面的改革與創新,它能夠更加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并能夠充分發揮傳統教學和網絡化教學兩方的優勢,發揮教師的啟發、引領、教學作用,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要保證智慧學習背景下的混合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需要從以下幾個層面入手。
2.1.1 先進的教學理念
教師要具備先進的教學理念,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為課堂教學服務,采用翻轉課堂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方式,為實現探究式學習、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個性化學習、智慧學習提供有力保障,提高教學效果。
2.1.2 智慧的學習資源
混合式教學需要開發出內容豐富精簡、形式靈活多樣、方便觀看、方便傳播,對教學內容的展示更加立體直觀,并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教學資源[4]。學習資源可以通過在線開放課程、云課堂、雨課堂、學習通等學習平臺組織和實施。
高職院校“Web前端開發技術”課程資源的開發,應依據典型職業崗位(Web前端工程師)對人才的需求,結合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定位與作用,完善課程標準的修訂,構建課程“知識技能樹”,以“知識元”和“技能元”為“點”,開發或融合配套資源,主要包含微視頻、微課件、微任務、微測試等,依據人才培養的多元需求,構建不同難度的學習資源與多方向的學習路徑,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使學生更好地實現智慧學習。
2.1.3 可行的教學環境
可行的教學環境是混合教學模式的條件保障,包含Wi-Fi、學習終端、信息化教學工具等[5]。打造“時時學習、處處學習”的網絡教學環境,構建智能化教學平臺,支撐教學空間課內外的相互轉變。
對于高職教育來說,智慧學習背景下的混合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在課前通過在線學習形成一個初步的學習印象,有助于其對課堂知識的學習以及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有助于其自主學習和自強自立意識的養成;同時,對于教師來說,可以根據學生課前的在線學習情況和反饋情況,調整課中的教學策略,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智慧課堂教學策略要符合職業院校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學實際,能夠指導教學的實施過程,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智慧課堂教學策略需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多個方面入手,從而指導教學過程。
2.2.1 在教學內容上,依據職業崗位需求重構學習內容
教學內容的開發思路如圖2所示。依據典型職業崗位(Web前端工程師)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提煉典型的工作任務,重構課程內容,將當前的Web前端開發主流技術融入課程教學過程中,保持學習內容與工作任務的一致性,體現學習的實用性與應用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對學習的投入;根據學習內容、學生特征進行學情分析,確定“知識—技能—素質”三維學習目標,精心設計學習路徑,體現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滿足不同基礎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增強學習自信心。

圖2 教學內容開發思路
2.2.2 在教學方法上,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在本課程的教學方法設計(如圖3)中,貫穿“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高職教學理念,以“典型項目”引領教師的“教”,以“培養探究精神、分析能力、創新精神”引領學生的“學”,以“任務引領、團隊協作”引領學生的“做”,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構建學生個人學習能力。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將動手操作與觀察、思考、語言表達有機結合,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構建“智慧”的知識、技能、素質學習體系;要給予學生啟導,采用開放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愉快、民主的教學氛圍中迸發創造性思維的火花;要引導學生善于運用語言展示自己的思維,指導學生學會學習;還要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進而形成一定的遷移能力和學習能力。

圖3 教學方法設計
2.2.3 在教學過程上,構建“課前+課中+課后”全程學習模式
本課程在教學過程設計上,將構建“課前+課中+課后”全程學習模式,如圖4所示。

圖4 構建“課前+課中+課后”全程學習模式
課前環節:學生根據教師線上布置的任務,利用線上學習資源,結合自身學習情況,進行智慧學習,完成課前測試與實踐練習,并收集遇到的問題,對學習內容形成一個感性的認知,帶著疑問進入課堂。學生可通過學習平臺與教師進行交流、探討,教師則可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調整課中的教學流程與策略。
課中環節:教師要引導全體學生全程參與學習,使學生能夠清晰地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并完成知識的發現和獲取過程,讓其思維能力得到一定強度的訓練,為其獲得終身學習能力打好基礎;教師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進行各種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實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課堂上教師要準備好豐富、典型、完整的教學材料,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在實踐中去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創設情境,讓學生產生興趣,使學生“想學”,然后教導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會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積極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課后環節:學生在課外完成教師安排的實踐任務,并以小組形式進行任務的分析、實施、總結、評價等,提高實踐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通過“課前+課中+課后”全程學習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養成自主學習習慣,并強化學習思維能力的構建,讓學生能夠從“厭學”到“想學”,從“想學”到“會學”,從“會學”到“樂學”,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的學習生態環境。

圖5 “雙主體”評價機制研究
在本課程的評價研究中,構建了“雙主體”的綜合評價機制(“雙主體”是指以學生為主體和以教師為主導),如圖5所示。課堂教學評價應該是過程性、全面、多角度、多維度的評價,只有將評價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才是科學有效的。基于混合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需要橫跨線上、線下兩個空間,讓學生的每一個學習過程都有相應的評價標準,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評價內容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學習效果等,從而為學生構建自主學習體系奠定基礎。同時,為了激勵教師的進步,需要構建教師自評、學生對教師、教師對教師的評價。通過這些反饋信息,教師才能更好地把握、完善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能力,提升教學質量。
通過課程改革,將“Web前端開發技術”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成為市級線上一流課程,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智慧學習的多元需求;充分利用課程的智慧學習資源,構建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混合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夠主動投入學習;通過智慧課堂教學實施策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實踐動手能力等,為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構建了“雙主體”的評價機制,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全程參與每一堂課的每個流程,從中體驗到學習的充實感、成就感,增強學習自信心,讓學生樂于學習,教學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