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迪珂
(駐馬店市博物館,河南駐馬店 463000)
從博物館的功能角度來看,其乃是實現了主體同歷史聯系的主要機構,在社會高速發展的過程之中,社會公眾對于歷史和文化產生了諸多的訴求。當前一個時期,國內博物館普遍給予信息技術手段足夠的重視,并以此推出了各式各樣的數字化展示活動。特別是伴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以及AI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從而為博物館實現高品質布展活動提供了全新的技術依托。目前,通過對數字化信息技術的運用,將確保博物館所推出的展覽活動能夠同每一個入館參觀的對象實現多維度的信息溝通契機,為此,博物館工作人員應當善于依托各類信息技術手段豐富博物館的布展形式,從而能夠給入館參觀人群帶來沉浸式體驗。
博物館通過展覽陳列展品來實現游客對展品的參觀、了解,發揮博物館的文化教育職能。博物館展陳設計,則是在空間上對展覽進行設計和詮釋,來增強游客的參觀體驗,從而更好地進行信息傳播、文化教育。博物館展陳設計通常以展品為中心,制定相對應的展陳序列、空間布局、視覺識別系統及多媒體交互系統,是系統化的工程。
所謂的沉浸式設計的關鍵在于凸顯出“沉浸”(immersive),即在有限的空間之中,借助對諸如聲、光、電等不同元素的應用,強化主體的感官以及認知體驗,從而確保參觀者能夠生成處于虛擬世界的感覺,由此讓其得以獲得沉浸式體驗。從沉浸式設計的要點來看,其應當充分彰顯出科技性、互動性以及趣味性,這亦是沉浸式布置設計較比傳統的布展活動更為引人入勝的原因所在。通過對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以及相關設備的應用,將確保藝術品在參觀者的眼中變得生動起來。處于此種場域之中,將會確保參觀者能夠獲得更為深入、更為貼切的品鑒體驗,從而領會到藝術作品創作者獨具的匠心以及其創作活動所賦予作品的深厚內涵。可以說,處于此種模式之中,參觀者能夠獲得最佳的體驗,而不是以往那般的觀看,并在體驗過程之中實現了同藝術作品及其創作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在博物館展陳設計中,要想實現沉浸式設計,需要注重參觀者訴求,提升參觀者體驗,基于新媒體應用信息化技術實現沉浸式設計,注重游客直觀感受與體驗,凸顯展陳空間的情感設計。
當前,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融媒體技術得到了普遍的發展與應用,在這一過程之中,各大博物館相繼認識到交互體驗設計活動之于布展的意義,由此秉承沉浸式設計理念確保布展形式的多樣化,并依托對視覺設備、燈光操控以及數字交互設計的運用,實現了對布展空間的動態化處理,由此實現了對主體的關注,以此實現對參觀者注意力的吸引,同時,通過對給予參觀者個性化訴求的洞悉與把握,并提升信息傳播效度的同時,實現對主體同事物、主體同空間以及主體同布展技術間的關系協調。
審視布展空間同參觀者間的關系能夠發現,二者之間表現出極其微妙的關系,而布展的展品同參觀者的空間距離更進一步,因此,博物館在組織人員進行布展設計的過程當中,應當確保參觀者能夠實現對布展展品之間的深度交流,同時亦應當避免將布展展品定位為吸引參觀者眼球的對象,為此,布展設計人員應當盡情發揮自身的設計想象力,讓布展展品在參觀者眼中更顯生動,并且盡可能地實現展品的陳設在參觀者眼中處于最佳美學效果。在這一過程之中,設計人員亦應當在注重創新設計的同時,給予布展展品的真實性以足夠關注和重視,之所以強調這一點的原因在于,布展展品的真實效用及其價值能夠使參觀者認識到展品的歷史價值。在展覽路線設計方面,應當避免設計和規劃路線過長的問題,并注重對主展廳或主場地的突出,如此將會避免參觀者因為路線過長而在觀展的過程當中產生疲勞感或懈怠感,并且可以讓參觀者產生一種流連忘返的感覺。需要布展設計人員把握的一個要點是:展廳的空間體驗目的在于確保參觀者能夠順應設計人員預先設定的瀏覽節奏,有條不紊地在觀展過程當中對不同的展品加以駐足賞析、思考,并在這一過程當中實現對展品相關信息的接收與內化。可以說,卓越的空間展示體驗設計能夠將單一的信息傳遞轉化為參觀者同展品信息之間的溝通,由此確保每一個參觀者能夠以愉悅的心情完成觀展活動。
傳統的博物館展覽主要是以游客的觀看和解說人員的解說為主,展覽是單向的、單一的、固定的。而信息技術出現以后,很多的技術都能夠為博物館搭建數字場景,從而使游客身臨其境,處在沉浸式的展品展覽中。為此,博物館應該對這些技術加以應用,結合自身的展品特點,選擇適當的信息化技術,如全息影像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互動投影技術等。
(1)全息影像技術
此種技術乃是依托干涉與衍射原理記錄,同時在真實空間呈現三維立體影像,其成像于半空中,依托外部物理環境生成縱深感,因而表現出顯著的真實性,能夠使參觀者的全方位、多維度觀展訴求獲得滿足。從此種技術在現階段博物館布展設計的應用情況來看,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輔助和支持之下,其實現了由二維向三維的過渡。從而帶給參觀者更為優異的觀展體驗。
(2)虛擬現實技術
此種技術誕生于20世紀九十年代,其依托電子計算機技術、圖形技術、傳感技術實現了對虛擬世界的構建,此種技術的特點表現為能夠給人帶來沉浸式體驗,讓其諸多感覺器官獲得全方位的刺激。
(3)增強現實技術
此種技術的問世時間同VR技術接近,其借助電子計算機系統所生成的信息,實現了使用者對物理世界感知能力的提升。在電子游戲Pokemon Go火爆全球之后,此種技術走進了公眾的視線。此種技術同VR技術有著相似性,不過其借助智能手機實現了現實環境的加強處理,由此在某些方面較比VR技術更顯專長。
(4)互動投影
此類技術乃是依托紅外傳感器與投影技術得以實現,實現了主體在投影區域中的互動,顛覆了靜態空間模式。此類技術的代表為投影互動技術和視頻互動技術。前者主要實現了主體同虛擬畫面的互動,后者則借助視頻捕捉系統,將主體的動作變化呈現在顯示屏之上。
在博物館展陳設計中,要注意以人為本,結合心理學、行為學等理論,結合游客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來注重游客的直觀感受與體驗,凸顯展陳空間的情感設計。尤其是對游客知覺體驗的運用。知覺體驗并非參觀者單向度的探索,而應當成為其同作品實現良性互動。舉例來說。倫敦泰特美術館2015年舉辦了“感官泰特”主題展覽,展覽利用新科技從視覺、味覺、觸覺、聽覺等多方面的體驗理解抽象繪畫。尤其是在味覺方面,設計者制造了20世紀40年代特有的獨具強烈情感記憶的香水氣味,使游覽者在觀看作品的同時,通過氣味,仿佛回到了40年代,因此投射出了更多的記憶和體驗。
此外,博物館還可以利用視覺來為游客營造直觀感受,使游客沉浸其中,凸顯展陳空間的情感設計。以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北歐博物館為例。該展覽館使用冰藍色與白色為主色調,突出氣候變化的主題。為了突出氣候變化這一主題,使游覽者更為直觀地感受與體驗,設計者設計了巨型冰塊展廳。該展廳是冰塊狀,一分為二,而裂縫處則被設計為展室的入口(見圖1)。在入口處放置了環形凳子,游客坐在凳子上觀看展廳,會有一種直面冰川的感覺。在斯德哥爾摩的北歐博物館,色彩的設計偏冷色調,以藍色和白色為主色調,這樣大大降低了游客的視覺溫度。在入口處的數字展覽部分,整齊地排列著科普北極歷史的資料板,白冷色的室內裝飾給人一種身處冰窟的視覺體驗,整個空間猶如白色的冰塊。在冰塊展廳內部,游客可以體驗身處北極的感覺。正如設計者索菲亞·海德曼所說:“氣候變化是一個關系到所有人的重大問題。在本次設計中,我們希望游客在獲得一種強大的沉浸式體驗的同時,也覺得人們必須一起行動起來了。”
圖1 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北歐博物館
以上,筆者對博物館展陳設計及沉浸式設計進行了概述,并對博物館展陳中的沉浸式設計策略展開了研究。博物館布展設計人員應當遵循參觀者的視角進行設計,以此來實現對參觀者個性化展品品鑒訴求的滿足,在這一過程之中,設計人員應當善于利用各類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以此來為參觀者營造沉浸式的參觀環境,優化其體驗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