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濤 李 堃 李馨陽
(武漢音樂學院,湖北武漢 430060)
重奏是器樂演奏的重要形式之一,通常由兩個或以上的演奏者,各自演奏所擔任的聲部,完成同一樂曲。有別于獨奏相對自由的個體展示,又或者規模更大的合奏同一個聲部有多件同種樂器共同演奏,重奏演出的既是多聲部音樂,同時每個聲部有且只有一人演奏。重奏的特點決定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也為其訓練增加了難度,對演奏者的演奏技術、合作水平及音樂整體表現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本研究以提升重奏訓練質量為目的,以薩克斯管四重奏為實訓對象,以同期多軌錄音技術為輔助手段,探索多專業互動、跨學科交流的綜合培養模式。
薩克斯管屬于木管樂器,由于特殊的構造,使其同時具有銅管與木管音色特質。薩克斯管的種類非常豐富,按照音區來劃分有超高音薩克斯管、高音薩克斯管、中音薩克斯管、次中音薩克斯管、上低音薩克斯管、倍低音薩克斯管等。由于其家族的成員眾多,音色相對統一,因此和弦樂一樣,非常適合做同族樂器間的重奏。其組合形式多種多樣,從二重奏、五重奏到上十人的重奏團。最經典、最常規的是由高音薩克斯管(bB Soprano Saxophone)、中音薩克斯管(bE Alto Saxophone)、次中音薩克斯管(bB Tenor Saxophone)及、上低音薩克斯管(bE Baritone Saxophone)組成的四重奏編制。
薩克斯管四重奏的訓練包括許多內容,在本文的研究者中,將針對音準、節奏及聲部平衡這三個基礎又重要的方面進行重點論述。
(一)音準是器樂演奏的基本問題,也是核心問題,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音樂的演奏質量及表現力。要指出的是,在音樂獨奏中“音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聽眾對于“音”是否“準”的判斷,往往建立在前后音之間的音程關系上,并受風格、情緒、律制甚至樂器構造及發音原理等多種因素影響。換句話說,獨奏中哪怕實際演奏音高與標準音高有些許差異,但只要各個音之間能保持相對準確的音程距離,并形成穩定的、關聯性的音高的集群(調式、調性特征),聽眾仍會感覺音是“準”的。
但是重奏作為多件樂器一同演奏的形式,由于有了相互間的參照,個體音高的相對準確就不再被允許了,演奏者們需要統一在一個相互關聯的“固定”音高體系中。也就是說演奏者不能僅僅關注個體演奏的音是否準,同時也要聆聽團隊中的其他聲部,相互支撐、修正,才能體現整體的“音準”。
(二)“節奏無疑是音樂創作中最本源最重要的參數。”與音準問題一樣,在重奏中對節奏的認知也不僅僅只注意個體節奏準確性,而是需要關注各個聲部間節奏的相互關系,即多聲部的、復合節奏形態。簡單來說,在重奏訓練中要重視那些由多個聲部間共同組成的、織體性的整體律動。如下例所示,在薩克斯管四重奏作品
譜例1:三個聲部結合組成分解和弦示意圖

(三)聲部平衡是多聲部音樂演奏關鍵的評價維度,好的聲部平衡需要各個演奏者對音樂有整體理解,把握聲部間的層次關系、角色定位。其直接體現為個體對演奏力度的控制及相互間音量的協調。要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力度不僅僅是狹義的譜面力度標記,而是演奏者在相互聆聽的基礎上,對音樂整體發展趨勢、情緒表達及角色定位的綜合體現。
聲部平衡涉及音區、和弦排列、甚至樂器機械構造、體積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造成了不同薩克斯管在同一力度標記下,發音的實際響度是不同的。這種差異在樂器獨奏時并不是問題,但是當多件樂器同時演奏時,就需要演奏者相互協調才能體現出合理的力度表現。這也進一步增加了聲部平衡的難度。
綜上所述,薩克斯管四重奏的排練是一項系統性的藝術實踐,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跳出個體視角,相互聆聽、相互寫作,宏觀性地把握音樂的整體呈現。在傳統的重奏排練中,這往往是通過一個有經驗的指揮或教師,以“局外人”的視角,進行針對性的指導來實現。
同期多軌錄音是在樂隊演奏時,利用多支話筒對樂隊整體及各件樂器分別進行拾音,以獲得整體音響及各個聲部相對獨立聲音素材的錄音技術。換句話說,通過同期多軌錄音技術既可以聽到音樂的整體音響,讓演奏者以指揮或觀眾的角度聽到音樂的整體效果,發現音色、節奏、聲部平衡的方面的問題;又能通過點話筒錄制的素材單獨聽到各個聲部自身的演奏細節,針對性的發現問題。
因此,利用同期多軌錄音技術可以很好地扮演“局外人”的角色,在進行薩克斯管重奏排練時真實客觀地記錄排練時的各種內容,幫助演奏者擺脫對自身演奏的過度關注,立足樂隊整體,發現問題,找到解決方式。對提升薩克斯管重奏的實訓水平是具有一定價值及意義的。
為驗證同期多軌錄音技術輔助下的薩克斯管重奏訓練的實用性,項目組于2020年進行了一個學期的實訓。實訓方案如下:由武漢音樂學院課演藝學院薩克斯管演奏及音樂編輯與制作兩個專業各自選拔兩個學生團隊,分別組成演奏組與錄音組。通過《薩克斯管重奏排練》《拾音與擴音技術》兩門課程進行教學內容的聯動,以周為周期進行排練與錄音實踐,以月為周期進行綜合性分析研討。每周的排練與錄音實踐又分別分為前期準備、中期實訓、后期總結分析三個階段。
為實現較高的錄音質量,同時結合錄音組課教學的內容,設計錄音方案如下:根據樂器擺位,為每支薩克斯管布置了一支心型指向電容話筒,用以拾取單個聲部的素材;在舞臺前側,四件薩克斯管圍繞成的弧形中間、排練指揮的位置布設一對立體聲制式話筒,用來拾取中距離的整體音響;在觀眾席正中布置一對立體聲制式話筒,用以拾取中距離的整體音響。

圖1 樂器分布與話筒布設圖
通過一個學期的實訓,研究取得了符合預期的效果。演奏組的學生能通過聆聽排練錄音,直觀地發現自身演奏的問題,尤其學會關注個人演奏在整體音響中起到的作用,通過有意識地控制,與其他聲部相匹配,來實現音準、節奏及聲部的整體和諧。這種特質,以往在高年級、并有長期重奏排練經驗的學生身上才會體現。
錄音組的學生通過此次實訓,獲得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對薩克斯管重奏及其錄制方式有了較為系統、完整的認知及實操。同時完成了課堂教學中關于不同類型話筒拾音效果對比、不同立體聲制式的錄音效果對比、話筒定位及擺放等理論內容的實踐訓練。理論聯系實踐,提升了教學效果。
本研究項目的意義在于以多薩克斯管重奏實訓為切入點,以同期多軌錄音技術為輔助手段,將器樂演奏、錄音藝術兩個不同學科、專業組成一個團隊進行綜合實訓。以此探索將新技術引入傳統音樂訓練體系的可行性與實用性。是將多學科交叉、多專業融合的,綜合性、創新性復合型音樂人才培養模式的實際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