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春鳳,李朝祥,石任重,張為華,方清永,邱海棠,鄧 梅,吳清培,冉江峰,杜 蓮,羅慶華,翟 健△
(1.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科,重慶 400016;2.重慶市綦江區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重慶 401433;3.重慶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國際合作處,重慶 401147;4.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感科,重慶 400016;5.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感染與疾病預防控制科,重慶 400014;6.重慶市精神衛生中心醫學心理咨詢中心,重慶 401147)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所致的傳染病,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告,將SARS-CoV-2感染的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和檢疫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管理[1-2]。全國各地先后派遣醫務人員馳援湖北。來自疫情處置中的各種心理創傷、SARS-CoV-2感染風險、治療中患方的各種不理解,以及與親人的分離、醫療隔離等均可能影響援鄂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故而持續關注援鄂一線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人類遭受重大精神創傷后7.80%~80.00%的個體會發生心理創傷性應激障礙而導致明顯,甚至長期的精神痛苦[3]。既往有研究表明,大多數在災難中經歷應激反應的幸存者和救援人員在幾天或幾周內的情緒、認知、身體健康和人際關系表現較差[4];在重大災害中救援人員急性心理應激障礙發生率高達30.00%~50.00%,創傷后應激障礙發生率為8.92%[5]。有研究表明,在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后醫務人員應激程度顯著高于普通民眾,對武漢地區調查發現,超過70.00%的醫護人員存在心理困擾[6-7]。王琰等[8]研究表明,75.00%的援鄂醫務人員存在不同程度失眠,且失眠在馳援湖北的醫務人員中普遍存在,近半數為中、重度失眠,存在情緒障礙。值得注意的是,睡眠質量差也是發生心理應激的一個風險因素[9]。本研究旨在了解COVID-19疫情期間重慶市援鄂醫護人員心理應激嚴重程度及其睡眠等因素的相關性,為有針對性地開展援鄂醫護人員心理干預提供指導。
1.1資料
1.1.1研究對象 選取重慶赴孝感支援隊醫護人員作為研究對象,其從重慶市主城區和區縣共60家醫療單位中選拔,共770人。
1.1.2納入標準 (1)重慶市各級醫院注冊醫生或護士;(2)參加援鄂工作臨床一線工作人員;(3)知情本研究并自愿參加;(4)堅持并認真完成問卷。
1.1.3排除標準 非臨床一線工作人員(后勤或行政人員)。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
1.2.1.1一般情況調查表 包括姓名、性別、職業、專業技術職務、科室、單位類別、派出機構地域等。
1.2.1.2創傷后應激反應癥狀自評量表(PCL-C) 采用17項版本。由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中有關急性心理應激癥狀(PTSD)的診斷標準構成;此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重測信度為0.96,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94,預測效度為0.64[10],包括再體驗、回避及過度喚起3個癥狀群,即再體驗(第1~5條)、麻木和回避(第6~12條)、警覺性增高(第13~17條)3個癥狀群(即類核心癥狀群)。問卷采用1=沒有發生、2=輕度、3=中度、4=重度、5=極重度5級評分,總分為17~85分,分數越高表示PTSD程度越重;每項條目得分大于或等于2分才判斷存在此癥狀,存在心理應激癥狀;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發生 PTSD的可能性越大[11-13]。本研究采取PCL-C≥42分提示可疑有PTSD。
1.2.2一線醫護人員簡易睡眠評估 根據《美國國家心臟、肺和血液研究所睡眠指南》推薦成人每天睡眠時間為7~8 h,將每天睡眠時間小于7 h定義為睡眠不足[14],故自制簡易睡眠評估問卷:(1)援鄂期間每晚睡眠時間自評。將平均每天睡眠時間小于7 h定義為睡眠不足,≥7 h為睡眠充足。(2)睡眠質量自評。分為1~10星,<6星為自覺睡眠質量差;6~8星為睡眠質量欠佳;>8星為睡眠質量好,星值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好。統計援鄂一線醫護人員半個月及以上時間的平均每天睡眠時間及睡眠質量。
1.2.3資料收集 本研究通過華為云welink軟件app,首先介紹本次調查的目的和意義,取得醫護人員配合后告知其填寫問卷的方法完成本次調查,完成填寫后提交問卷即可。睡眠自評量表在援鄂期間每天填寫,評估前一天的睡眠情況;PCL-C量表在援鄂醫護人員返回重慶后7~14 d內填寫完成。填寫自制每天問卷不足14 d的數據予以剔除。發放問卷770份,共回收有效問卷676份。

2.1醫護人員基本信息單因素分析 676名醫護人員中女性多于男性,護士多于醫師。其中14名醫護人員PCL-C得分大于或等于42分,存在可疑PTSD,其中10名女性護士,1名男性護士,2名男性醫生,1名女性醫生。463名醫護人員存在PTSD,發生率達68.49%。3個癥狀群的平均PCL-C得分由低至高分別為麻木或回避[(1.22±0.39)分]、再體驗[(1.28±0.44)分]、警覺性增高[(1.35±0.48)分]。676名醫護人員中229名醫護人員存在睡眠不足,447名睡眠時間尚可;31名自覺睡眠質量差,302名自覺睡眠欠佳,343名自覺睡眠質量好。不同性別、職業、派出機構地域、睡眠時間、睡眠質量醫護人員PCL-C得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女性醫護人員PCL-C得分高于男性;護士PCL-C得分高于醫師;區縣醫療機構醫護人員PCL-C得分高于主城醫療機構醫護人員;睡眠不足和睡眠質量差的醫護人員PCL-C得分更高。不同專業技術職務、單位類別、科室醫護人員PCL-C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醫護人員基本信息單因素分析
2.2醫護人員心理應激相關因素logistic 回歸模型分析 性別、派出機構地域、睡眠質量是心理應激的影響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醫護人員心理應激相關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
3.1援鄂醫護人員睡眠狀態分析 本研究采用自制簡單睡眠問卷評估了一線醫護人員睡眠狀況,其中229名醫護人員睡眠時間不足,31名醫護人員自覺睡眠質量差,302名醫護人員自覺睡眠欠佳;而睡眠時間不足和睡眠質量差的醫護人員PCL-C得分更高;且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睡眠質量差者更易發生心理應激,與既往SPOORMAKER等[9]研究結果相似,其研究表明睡眠質量差或睡眠不足導致注意力不集中、煩躁易怒,睡眠不佳在短期內可能導致更頻繁和更強烈的負面情緒,從長遠來看,可能會導致更頻繁的情緒抱怨,情緒應對能力受損,從而在面臨巨大事件時更易產生心理應激。睡眠有助于對腦內代謝廢物的清除,睡眠剝奪可影響身體健康的各個方面,對高級智能、學習記憶、情緒、精神狀態等行為表現,以及機體心血管、內分泌、新陳代謝等生理功能均具有廣泛影響[15-16]。有研究表明,睡眠剝奪狀態時動物會表現出與人類相似的認知功能下降和焦慮樣行為;而情感障礙也會加重免疫、學習、記憶等各系統障礙[17]。主觀睡眠紊亂是創傷后急性期內最常見癥狀之一,早期主觀睡眠苦惱不僅是創傷后反應的主要特征,而且也是以后軀體和精神癥狀(慢性PTSD)的預測因子[18]。故而保證醫護人員睡眠時間及睡眠質量是預防其發生嚴重心理應激反應的前提之一。
3.2援鄂人員心理應激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676名醫護人員中14名醫護人員PCL-C≥42分,存在PTSD可能;463名醫護人員存在心理應激癥狀,發生率達68.49%。援鄂醫護人員在PCL-C 3個癥候群中警覺性增高與創傷再體驗的癥狀相對較重,警覺性增高和創傷性體驗是創傷后應激障礙明確的預測指標;在抗疫前線不安的工作環境和超負荷的工作強度,以及直面危重患者因施救無效的死亡均會影響醫護人員創傷體驗;COVID-19來勢兇猛,具有高度傳染性,讓直接接觸患者的前線醫護人員更為焦慮不安,產生更大的心理壓力,增加了PTSD發生率[19]。本研究結果顯示,女性醫護人員更易發生心理應激,與馮正直等[20]和楊雪嶺等[21]研究結果一致,其研究表明女性更易產生情感波動,暴露于同一創傷性事件后女性心理應激反應患病率明顯高于男性。女性在工作和生活中比男性更細心、更注意細節,因此,遇到問題時女性更易產生情感波動,更易出現情感衰竭,產生心理應激[22]。本研究結果顯示,睡眠質量差和睡眠質量欠佳醫護人員更易發生心理應激;良好的睡眠對消除工作疲勞與保持充足的精力和體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機體出現睡眠障礙遇到突發疫情等重大緊急事態更易出現一系列情緒、思維、行為的應激反應[23]。本研究結果顯示,區縣醫療機構醫護人員更易發生心理應激癥狀。王李元柯等[24]研究表明,三甲醫院醫務人員心理健康水平較縣級醫院醫務人員好,且在面對重大壓力情境時多采用積極應對方式,可能是區縣醫療機構醫護人員更易發生心理應激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在抗擊COVID-19疫情的一線工作中援鄂一線醫護人員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心理應激癥狀,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應激預防和干預措施十分重要。其中女性、區縣醫療機構、存在睡眠障礙人群更易出現心理應激癥狀,更應加強心理干預。在創傷心理應激急性期應給予支持性心理療法,避免使用回憶創傷事件的認知療法或暴露療法,因這些方法可使其在不適宜的情況下再次體驗創傷經歷,會增加發生PTSD的可能[25]。已有研究表明,在創傷急性期通過積極干預完全有可能降低PTSD發生率;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相當比例的PTSD患者趨于緩解;相反干預不力或支持缺乏可能降低PTSD發生的閾值。個體經歷創傷事件后如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相應表現,正念減壓治療可有效提高其心理彈性水平和應激能力,促使創傷人群心境的改變,以更樂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問題,緩解其心理應激癥狀,并促進其向良性事件發展[26]。因而根據相關因素積極并早期對醫護人員進行心理干預十分重要。
本研究局限性:(1)為進行每天連續監測但同時又要兼顧不增加一線醫護人員的負擔,本研究基于自制簡單問卷評估睡眠可能不夠全面、深入;(2)未對存在心理應激癥狀及可疑PTSD的對象進行結構化問診,進一步確診;(3)未對相關情緒問題進行進一步探討。今后的研究可對存在PTSD的對象進行深入評估和隨訪,以進一步明確援鄂醫療隊員心理應激癥狀的特點和影響因素,并根據其心理應激程度選擇不同的心理干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