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令春,趙成龍,呂 品,王 麗,馬培志
(河南省人民醫院藥學部,河南 鄭州 450003)
為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工作、提高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水平、遏制細菌耐藥,根據《關于印發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16-2020)的通知》(國衛醫發〔2016〕43號)和《關于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遏制細菌耐藥的通知》(國衛辦醫發〔2017〕10號)要求,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遏制細菌耐藥,針對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中仍存在的薄弱環節[1]。為落實以上通知及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相關文件精神,本院臨床藥師采取多項措施,加強了對抗菌藥物的干預,并分析了干預前后抗菌藥物使用情況,探討了臨床藥師在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過程中的干預效果,現報道如下。
1.1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干預前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12 704例患者(包括分析抗生素使用效率的6 806例、分析常見6種抗生素使用情況的5 898例)和干預后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12 679例患者(包括分析抗生素使用效率的7 062例、分析常見6種抗生素使用情況的5 617例)多項指標變化情況。
1.2方法
1.2.1干預方法[2-4]在肝膽外科采取干預措施,具體方法如下。
1.2.1.1開展抗菌藥物專題培訓 通過培訓使臨床醫師深入了解此類藥物在使用及管理過程中的特殊性、國內外應用指南、耐藥趨勢、在臨床應用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處理意見等。
1.2.1.2建立抗菌藥物使用前會診制度 在會診的過程中臨床藥師向醫師提供藥物應用指征、藥物品種選擇、給藥方案設計、藥學監護等方面的建議。
1.2.1.3實施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分析 臨床藥師每月對此類藥物的品種選擇情況、合理應用情況、存在問題、改進建議等進行分析,并對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情況進行反饋。
1.2.2觀察指標 通過回顧性研究方法對干預前后抗菌藥物使用情況進行分析,統計內容包括使用率、使用強度、使用量占抗菌藥物百分率、使用前微生物送檢率等。抗菌藥物使用強度采用WHO推薦的限定日劑量(DDD)方法,以平均每天每百張床位所消耗抗菌藥物的DDD值表示[5]。藥敏試驗結果依照每年更新的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化協會標準進行判斷[6]。

2.1干預前后一般資料比較 干預前后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干預前后相關數據變化 干預前后全院住院治愈率有所提升,平均總費用、次均藥品費用均無明顯變化。與干預前比較,干預后平均住院時間明顯減少,基藥比明顯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相關數據變化
2.3干預前后抗菌藥物使用情況比較 干預后抗菌藥物使用率明顯下降,由干預前的54.25%下降至49.63%。抗菌藥物使用強度也明顯降低,由干預前的72.55%下降至58.81%。非限制級、限制級也明顯下降,抗菌藥物占使用總藥物比例也明顯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微生物送檢率提升了13.93%。見表3。干預后第3代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使用率和使用比例均大大增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干預前后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及微生物送檢情況比較[n(%)]

表4 干預前后常用6種藥品使用情況比較
2.4干預前后抗菌藥物聯用情況比較 干預后二、三、四聯用藥及特殊使用級別抗菌藥物的使用比例大大減少,一種抗菌藥物使用比例大大增加,由干預前的41.13%上升至57.84%,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干預前后抗菌藥物聯用情況比較[n(%)]
抗菌藥物在預防和治療人類細菌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關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化學合成抗菌藥物和抗生素兩大類[7]。但由于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現象的不斷增加導致細菌耐藥性增加,使臨床療效下降,因此,臨床藥師對臨床抗菌藥物的干預至關重要[8]。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本院肝膽外科微生物病原學送檢率,以及頭孢曲松、頭孢哌酮舒巴坦等抗菌藥物使用占比明顯增加,說明在臨床藥師的干預下醫師對感染部位病原學檢驗的重視及對感染部位從經驗治療到目標治療中臨床藥師抗菌藥物優化方案的認可。對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而言,肝膽外科臨床使用頻次雖然進行干預后有了明顯下降,但整體使用量仍較高,基于本院肝膽外科接診患者多為地方醫院轉診者,前期抗感染治療后患者腸桿菌科、非發酵菌等致病菌耐藥及發生重癥感染,因此,依據桑福德熱病、國家抗微生物治療指南[9-10]等推薦和患者病原學與藥敏檢驗結果,臨床藥師會診后優化使用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在使用比列有一定程度降低的基礎上使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使用更加合理,并避免了耐藥菌的發生,促進了臨床用藥的合理性。
本院在具體工作過程中積極建立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相關制度,并將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納入醫務人員培訓與考核。組織相關人員定期查房,并對臨床使用的抗菌藥物進行分級管理,針對患者使用的抗菌藥物情況進行具體的反饋,并及時給予干預。在發現有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情況出現時臨床藥師要與臨床醫師進行有效溝通,在保證療效的前提下改善臨床醫師在長期醫療活動中所形成的不合理用藥習慣[11]。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患者住院時間明顯減少,基藥比明顯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抗菌藥物的使用率也明顯下降,藥物聯用情況也有所減少,抗菌藥物(包括非限制級、限制級、特殊級抗菌藥物)使用強度也明顯下降,而第3代頭孢菌素使用比例大大增加,說明臨床藥師干預的措施是有效、可行的。對住院患者而言,臨床藥師的干預大大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同時也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藥師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利用自己扎實的臨床藥學知識,在配合臨床醫師工作的同時進行適度的干預,減少抗菌藥物濫用情況的出現[12]。
綜上所述,臨床藥師干預肝膽外科抗菌藥物是切實、可行的,對促使該科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減緩細菌的耐藥進程意義重大,同時還可減少患者醫療負擔,節約醫療衛生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