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燕明
新國標中重構了綠色建筑評價技術指標體系,增加了環境宜居章節。環境宜居章節共 16 條,其中控制項新增 3 條,評分項新增 2 條。
新章節主要關注建筑的室外環境性能,如聲環境、光環境、熱環境、污染物控制等。環境宜居在促進建筑品質提升的同時,在生態環境保護、資源利用和能源節約等方面有了更多的關注。
新增控制項包括室外熱環境、建筑標識系統等,室外熱環境主要考慮建筑環境舒適度與安全性在與熱環境的關系,而建筑標識系統考慮使用者習慣,標識應具可辨識性。
新增評分項為室外吸煙區布置等,室外吸煙區布置應合理,配置相關設施標識。
建筑標識、吸煙區布置、休息區設置、娛樂區風速等方面的要求,都是人文關懷的體現。從環境宜居的角度,個人認為除了關注普通人的需要,特殊人群的需要可能也需要更多的關注。在各類設施中,可適當增加對于特殊人群需要的可選項。環境宜居和生活便利章節中也缺少對兒童設施的關注。
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減少土地的占用,減少對能源的消耗、污染物的排放,減少對生態系統的破壞(特別是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系統)。在建筑本身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等基本要求以外,不單單是建筑運營過程中節水節電等減少能耗,也不是單純考慮人們的舒適性和便捷性,更多的要從環境和諧的角度思考,甚至在必要的時候,從長遠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可以犧牲一定的舒適度和便捷性。
比如河湖岸邊,有時為了美觀與行走發方便,修筑了石頭或者混凝土河岸,其實對水生態系統破壞性很大,走路方便了,看上去也確實美觀了,但其實水生態系統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壞了。很多岸邊小微生物生態系統會被破壞,導致地表水質可能失去原有功能,逐漸黑臭。
比如建筑的選址,也應考慮地下水系統的長期影響,并不是簡單的考慮是否會污染。南方地區地下水系統發達,地下水與地表水交流比較密切。大型建筑基坑經常會阻斷或改變地下水系統。地下水不像地表水那么直觀和明顯,很多影響通過肉眼就能發現。地下水流向等改變后,并不是簡單的換個方向,對其中污染物的擴散、系統其他位置地基的影響都會產生長遠的影響。
作為非綠色建筑相關專業人員,確實感覺到綠色的感知程度比較低,確實很多評價的內容是看不見的,而舒適性便利性的項目內容又往往不容易和綠色建筑相聯系。看到綠色建筑的標識,通常難以和自身感知建立直接的聯系。所以確實需要尋找合適的方式和途徑,把不能感知或不易感知的內容,通過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展現出來,讓人看得見甚至摸得著。
另外,對于綠色建筑本身的評價體系,也需要更多的普及宣傳,讓非專業人士、普通老百姓也能更多的了解,知道綠色建筑到底能給老百姓能夠帶來哪些生活品質的提升或者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