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涵(上海建科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32)
截至 2018年 12 月 31 日,上海市 60 歲以上老年人口達 503.28 萬人,占全市戶籍人口 1 463.61 萬人的34.4%[1],城市老齡化程度極高。上海市政府雖然提出“9073”的養老服務模式(3% 的老年人接受機構養老服務,7% 的老年人可得到有政府福利政策支持的社區養老服務,90% 的老年人以自助或家庭成員照顧為主居家養老)建設,但即將住進養老機構的老年人不愿遠離自己成長、生活了幾十年的街巷里弄。在中心城區以“留、改、拆”為城市更新原則的背景下,既有建筑改造為養老機構的需求在上海市中心城區逐步增加。如何高效適配地將既有建筑進行適老化改造,是建設單位與設計單位共同關心的問題。
上海市中心城區既有建筑與場地常面臨用地緊張、空間有限的問題。由于規范對功能布局的要求及養老機構床位考核指標等,往往在既有建筑養老化改造(簡稱“既改”)過程中,優先考慮養護單元的設置,而壓縮公共活動空間的內容與指標。本文針對這種現實,重點探索如何在保證養護單元指標的前提下合理設置與利用公共空間。
既改型養老建筑的設計面臨很多新建養老機構所沒有的問題,但對于功能空間的需求卻是統一適用的。因此,項目組針對上海市已建成公辦養老機構進行走訪調研與會談取證。通過實地觀察老年人的活動行為、訪問管理人員獲取經驗數據的方式了解機構內老年人公共活動的規律,實地考察與記錄機構內公共活動空間布局形式和公共活動內容設置。
研究選擇上海市內已建成的養老機構進行實地走訪調研,選取特點突出的 3 所公辦養老院進行重點分析。
(1)楊浦區社會福利院。該福利院成立于 1988年,屬于政府全額撥款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原始一期養老建筑年齡較大,因此選擇近年新建的二期建筑(1~3 號樓)作為研究對象。楊浦區社會福利院項目在場地南區設有較大的室外花園,但僅能休息觀賞。在建筑室內布局設計上,1 F 統一為公共服務空間,包含接待大廳、多功能廳、康復中心、音樂治療室、小賣部、理發室等。統一鮮活的色調設計,讓人耳目一新。同時,合理利用社會資源,通過爭取企業對全樓家具捐贈(如日本駐上??傤I事館對康復中心捐贈等)手段,讓公共空間的經濟性、特色性、豐富性大幅提升。
(2)上海市第三社會福利院。該福利院是上海市民政老年醫院,是結合養老服務與康復醫療的市一級福利院。院區位于寶山區,項目用地較充裕,室外公共區域假山、噴泉、廊道等設施具有一定的設計情趣;而在室內建筑布局中,院方通過與荷蘭鹿特丹市養老護理機構的學習交流,在失智老人照料中心引入小單元居家式照料設計單元。設計突破傳統照料單元采用通廊式布局,在設計中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將每個小單元照料從 10 床提高到 20 床左右且每間居室為 2 人。每個護理單元設置聊天廳(客廳)、餐廳和輔助設施[2]。將公共活動空間分散化勻布的設計探索為后續設計提供新的參考研究模式。
(3)上海宜川養老院。該養老院以公建民營模式運營,由政府投資建設,某養老連鎖機構運營。項目位于蘇州河畔,室外環境優美。由于建設基地近似三角形,因此建筑室內各功能空間圍繞中庭呈現三角形布置。中庭在 3 F 處設置樓板,形成貫通兩層的室內共享大廳,3 F 以上則形成內天井,作為通風采光豎井[3]。每層走廊公區通過不同色彩區分,有助于入住老人對環境有效識別。
通過實地調研記錄和與各家機構負責專家會談,梳理出如下關于養老機構公共空間的若干經驗。
(1)中心城區老齡化較高,區域內老年人普遍希望在交通方便和原生生活區域相近的機構養老,因此,青浦區、奉賢區等郊區的養老機構空床率較高。因為老年人普遍就醫頻率較高,所以具備醫療設施和配藥、康復服務的養老機構更受青睞。
(2)自理老人的照護成本較低,一般政府公辦養老設施中 70% 針對非自理老人,而公共活動空間的主要服務對象為自理老人,因此養老機構公共活動空間面積多少應與機構接受自理老人比例相關。公共空間劃分標準,按照30~40 人共用一個公共空間場所為宜。
(3)1 F 整體作為公共空間設計可有效劃分活動單元和養老單元,較為推薦。室內公共活動功能房間中最受歡迎的是閱讀室、棋牌室以及可供每周舉行唱歌、繪畫等集體活動的開敞多變的綜合活動空間。每層宜設置集中就餐空間,應設置助浴間和兼具用餐功能茶水間。
(4)每層宜設置 1 個擁有 2 臺洗衣機的洗衣房,并在室外場地設置 1 老人/5 m2的曬場。
(5)空間布局上宜開敞簡潔,可以適當融入地緣特色,如老上海石庫門等設計元素,增加老年人領地親切感。室外布局不宜變化太多,并兼顧私密性設計。
(6)一般養老機構內醫療設施不應過度,須結合社區醫療機構職能合理設置。優先推薦設置輸液室、理療室、心電圖檢測和醫護辦公室。
本項目位于上海市靜安區萬航渡路,前身是上海市第二毛巾廠(現面向社會出租)?;赜?1 條弄堂與城市干道相連,與周邊居住區、菜市場、學校緊鄰。改造范圍包括 6 幢主體廠房、零星設備用房、公共區域等。項目現狀如圖1 所示。

圖1 基地現狀布局圖
2010年,上海市區有一批 10 a 租約到期的快捷賓館,回流至政府部門后,較多改造為養老設施項目,比如靜安區樂寧養老院等。但是,伴隨著城市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心城區工業場所不斷外遷,以工業建筑為代表的大量舊建筑被廢棄、閑置,亟須蛻變。工廠廠房改造為養老設施項目非常少見,因為普遍意義上廠房作為工業建筑,層高、進深、結構形式以及場地周邊環境等條件與居住類建筑設計條件相差較大。面對這一特殊要求,本案通過組隊伍、查短板、挖資源、找對策、定規劃的步驟來逐步合理落實設計。本文主要聚焦公共活動空間的設計理念與落實情況。
項目土地使用面積為 5 402 m2,產權證記載建筑面積為 14 173 m2。6 棟廠房建設年代與功能和結構形式各不相同。經過綜合評估策劃,將原 4、5、6 號樓合并為 1 號樓,1 號樓改為 2 號樓,2、3 號樓合并為 3 號樓,并通過連廊貫通 3 幢建筑。配電房及門衛進行獨立梳理。改建后總平面圖如圖2 所示。

圖2 基地改造后總平面圖
2.2.1 室外平面布局設計
現代大都市生活中,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層面都有戶外活動和交往的需求。養老機構室外空間的設計者應考慮到老年人心理與生理 2 方面的需求。本案計劃服務老年人按照自理能力分類,包含 70% 的全自理老人、20% 的行動障礙老人、10% 的失智失能老人。針對大部分自理老人,采用設計提升體力活力與健康的設計原則,創造有利于健康行為的室外公共空間。
項目土地使用面積僅 5 402 m2,原始首層占地空間就達到 3 552 m2,約占用地紅線的 66%。首層公共區域除了滿足老年人活動健身外,還需要滿足園區日常經營相關的服務需求,如進出車輛通路、停車位設置等。根據國家消防相關規范設置園區 2 個出入口和車型環路后,集中室外活動空間更為有限。因此拓展建筑投影輪廓下的首層灰空間,使其作為室外活動場所增補,顯得十分必要。經過對空間序列的梳理之后,將園區主入口適當放寬,對兩側建筑進行局部架空處理,利用此處灰空間組織儀式入口區、園區導示、接待入口與無障礙活動區,繼而設計景林漫步區至多功能活動區。這里與室內多功能廳內外融為一體,以滬上風情為基調,輔以綠意繪畫,打造多場景社交空間。社交活動的增加將對抑制衰老起到積極作用,而鍛煉是很重要的社交出發點。入口西側地面健身圈和器械活動區的打造,可為老年人提供更多健身機會。設置種植賞樂區與聞風聽語 2 個小片區,構成地面綠化界面系統。保留動區與靜區有效分離,盡可能最大化提高休憩靜區的多樣化功能。
2.2.2 室內平面布局設計
受周邊建筑的遮擋,園區室內日照條件不佳,既有建筑中日照情況最好的為 2 號樓南側以及 1 號樓西南角。軟件模擬發現,園區現狀自然通風效果不理想,夏季風僅能從東南角進入園區。因此,在室內公共活動空間布局的設置上,選擇把日照條件最好的 1 號樓西南角、2 號樓東南角作為每層的公共活動交往廳,并設置連接 1、2 號樓的空中連廊。讓所有老人都可以享受到陽光,提高老年人進行集體活動的積極性。東南角交往廳和連廊的設置也有效提升了 1 號、2 號樓間的水平通達性,如圖3 所示。

圖3 室內公共活動空間分布示意圖
1 號樓原進深超過 34 m,中部采光、通風較差,通過在平面 2~5 F 中部增設中庭,輔以采光天窗,犧牲一部分使用面積,將南北進深劃分為 11 m 和 18 m。在東南側開設南向進風洞口,同時在 1 號樓西北側設置洞口及開敞戶外平臺活動空間,利用東南、西北兩側的空氣壓力差增加室內空氣流通,提高空氣質量。同時根據季節控制室內濕度,減少悶熱感或干燥感,提高人體舒適度。
1 F 多功能廳與中庭采光窗下方活動廳南北相通,并貼臨南側室外活動場地。在過渡季節可將分割門完全打開,形成室內外貫通的大型活動場地,以滿足各類活動開展。另外,中庭采光窗有效隔離活動產生的噪聲對上部養老單元的影響。
圍繞 1 號樓中庭,合理布置公共活動空間,可為老人集體就餐、繪畫等較安靜的集體活動提供采光通風、采光條件舒適的功能空間。從上至下逐層退臺的設計可提升該區域各層采光性能以及空間開敞通透性。1 號樓西南角及 2 號樓東南角交往廳可滿足各層老年人日常舉辦如合唱、茶話表演等小型有聲活動。室內公共活動空間色彩搭配選擇自然溫暖的淺棕色和黃色搭配局部現有的家具,通過自然柔和采光與人工照明補足,形成明亮溫馨的環境。
2.3.1 室外立體布局設計
底層公共空間并不能完全滿足園區內近 500 位老人的日常活動需求,因此利用好園區第 5 立面—屋頂空間,顯得十分必要。通過垂直交通和水平連廊,將園區 3 幢樓每個屋頂花園彼此連通,為園區增加了高達 3 000 m2的綠化與活動場地,如圖4 所示。

圖4 園區屋頂戶外空間示意圖
室外空間色彩與景觀打造與整體建筑風格保持統一。1 號樓屋頂的 120 m 健身步道,老年人可在此舉辦 5 min、10 min、15 min 不同類別活動。卵石步道,方便老年人赤腳行走鍛煉肌肉和按壓穴位。除健康步道外,還設置屋頂自耕農場,鼓勵老年人自我養護,活躍其腦細胞活力,并起到減壓鍛煉作用。同時設置屋頂休憩遮陰花架等安靜活動場地,打造動靜適宜的室外空間。設計選用透水性材質,減少下雨天徑流系數對園區場地及屋頂排水影響?;▓@植物選擇適合上海氣候的鄉土樹種,有利于植物營造效果,降低運營養護成本。
2.3.2 室內立體布局設計
廠房原功能為生產用房,層高為 2.5~8.0 m,項目組將層高較高的樓層通過插層的方式、層高不經濟的樓層采用“2 F 變 3 F”的方式、樓板移位的方式等改造與加固,保證各空間層高在 3.3 m 以上,單位建筑面積所占空間體積從5.09 m3降低至目前的 3.89 m3,與新建建筑接近。將高大的廠房轉化為尺度宜人的養老空間,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區中提高了土地使用率。
在室內公共活動空間立面色彩與材質搭配上,結合室外紅磚等老上海特色元素,配合暖灰色墻地面與淺棕色木質門扇、扶手、家具等設施搭配營造濃濃靜安氛圍,讓入住老年人感受區域歸屬感。
本案關于養老公共活動空間的設計遵循集約、均好兩大原則,符合項目本身用地緊張空間資源有限的情況。也對既改項目提出了公共空間的最優區共享模式和公共區滲透立體串聯兩大模式的建議。
既改型養老項目盡量將自然資源最優區域作為公共共享區域,可讓全部老年人盡可能享受到相對平等的生活資源。對于有限的空間資源應做到立體串聯,增加可利用空間區域,延展動線長度,豐富活動類型。希望為后續的,特別是中心城區的養老化既改項目提供積極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