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軍,葛亞博
(1.河南省方城縣人民醫院中醫康復科,河南 方城 473200;2.河南省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科,河南 鄭州 4500 00)
肩周炎是以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病變而導致的以肩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疾病,對于早期即疼痛期而言,減輕肩關節周圍組織急性炎癥損傷,緩解疼痛是關鍵[1]。本研究用綜合方法治療疼痛期寒濕凝滯型肩關節周圍炎的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25例,均為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疼痛期肩關節周圍炎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62例和觀察組63例。對照組男20例,女42例;年齡40~70歲,平均(59.63±2.63)歲;病程1~6年,平均(3.23±0.89)年;疼痛部位為左肩15例,右肩27例,雙肩20例。觀察組男18例,女45例;年齡41~69歲,平均(59.58±2.52)歲;病程2~6年,平均(3.35±0.76)年;疼痛部位為左肩14例,右肩30例,雙肩1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中醫骨傷科學》[2]中關于肩關節周圍炎的診斷標準且為寒濕凝滯的辨證分型:酸痛沉重,夜間明顯;關節活動受限,受寒后更甚,舌暗紫,脈沉緊;年齡40~70歲。
排除標準:①合并急慢性感染疾病;②合并肩部骨折尚未愈合、嚴重骨質疏松癥;③對研究藥物過敏,針灸不耐受;④脫落病例。
兩組均注意肩部保暖,營養均衡,適當進行肩關節運動等。予推拿治療?;颊弑3肿⑽唬捎弥嗅t推拿手法(點、搖、按、拔伸、一指禪推)等在患者患側肩前部、上臂內側進行推拿,重復數次,同時配合患肢行被動外展、外旋等運動。1次15~20min,日1次。連續治療3周。
觀察組加用肩三針溫針灸聯合烏頭湯加減治療。①肩三針溫針灸:以肩前、肩髎及肩髃為主要穴位,根據疼痛部位針穴位,其中肩前、外側分別針刺手三里、合谷、外關、小海,肩內側取尺澤、太淵,肩胛部針刺天宗,取一次性針灸針,直刺穴位0.5~1.0寸,施平補平瀉法,得氣留針,在針柄上套上2cm左右的艾條,確保艾條尾部和皮膚保持2~3cm距離,點燃施灸,30min后出針,每天1次,連續治療3周。②烏頭湯加減:藥用懷牛膝30g,丹參20g,白芍15g,制川烏12g,黃芪12g,白芷12g,甘草9g,麻黃6g,細辛3g。日1劑,水煎取汁200mL,早晚溫服。連續治療3周。
臨床療效[3]:治療3周,肩部無疼痛感且活動度正常為顯效;肩部疼痛感基本消失且關節活動度好轉為有效;肩部疼痛度和活動度無改善為無效。
中醫證候評分[4]: 對主證肩部瘀腫、肩部痛等及次癥畏風惡寒、肩部擦沉重等予以量化評分,其中主證無計0分,輕計2分,中計4分,重度計6分;次癥則對應0分,1分,2分及3分,總分0~18分。得分越高則癥狀越重。
炎癥因子水平:治療前后抽取靜脈血5mL采用全自動生化儀(型號:LST003)以酶聯免疫吸附法白細胞介素-1β(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5-羥色胺(5-HT)、β-內啡肽(β-EP)、P物質(SP)及前列腺素E2(PGE2)水平。
不良反應:記錄暈厥、惡心嘔吐情況。
用SPSS22.1統計軟件處理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治療前中醫癥狀積分觀察組(11.21±1.35)分、對照組(11.19±1.38)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82,P>0.05);治療后中醫癥狀積分觀察組(4.28±0.59)分、對照組(6.85±2.21)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t=8.851,P<0.05)。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 )
組別 例 IL-1β(ng/mL) 5-HT(ng/mL) TNF-α(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3 124.23±10.25 65.95±9.68 24.23±3.05 13.25±2.02 13.26±3.25 6.58±1.28對照組 62 125.04±10.34 105.67±8.97 25.01±3.07 16.35±2.24 13.38±3.28 10.58±2.35 t 0.440 23.801 1.425 8.121 0.205 11.791 P 0.661 <0.001 0.157 <0.001 0.838 <0.001
續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 )

續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 )
組別 例 SP(ng/L) β-EP(ng/mL) PGE2(n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3 684.52±98.65 478.25±60.27 172.16±23.69 265.84±38.22 50.23±9.22 23.65±5.39對照組 62 685.07±99.01 540.26±70.84 173.04±23.78 230.51±35.42 50.29±9.26 31.85±4.88 t 0.031 5.267 0.207 5.362 0.031 5.267 P 0.975 <0.001 0.836 <0.001 0.975 <0.001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觀察組治療期間出現2例惡心嘔吐,發生率為3.17%。對照組出現1例暈厥,發生率1.16%。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25,P>0.05)。
肩關節周圍炎屬中醫“痹證”范疇。痹者為風寒暑濕之氣中于臟腑,陽氣虛弱,肝腎不足,致氣血運行不暢,或外傷勞損引起經脈滯澀,日久寒濕內結,氣血凝滯而發病。治療僅單純予以推拿手法無法達到內外兼治。因此應以補益肝腎、調補氣血,同時溫經通絡、活血定痛為主要治療原則。烏頭湯方中細辛,制川烏溫經止痛祛風除濕,麻黃祛風宣痹,黃芪、丹參益氣固表,懷牛膝、白芍和甘草緩急止痛、通利關節。諸藥合用,共奏散寒除濕,化瘀通絡之功。肩三針溫針灸以肩前、肩髃和肩髎為治療穴位,肩前穴為經外奇穴,針刺肩前穴可舒筋活絡,針刺肩髃可達疏風利結之功,肩髎屬手少陽三焦經,針刺可祛風通絡,三針齊刺行氣活血,調節手三陽經之氣血,祛風除痹,同時借助溫針灸的熱效應,促進局部血管擴張,以疏風散寒。烏頭湯和肩三針溫針灸聯用不僅可達內外兼治的效果,同時能產生協同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觀察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且中醫癥狀積分較對照組低,說明肩三針溫針灸聯合烏頭湯加減治療疼痛期寒濕凝滯型肩關節周圍炎療效顯著,可改善臨床癥狀。烏頭湯中麻黃散寒凝、細辛助腎陽,麻黃其有效成分可激活香草酸活化因子-1,進而促進外周循環改善,緩解疼痛[5];制川烏祛風除濕,經脈暢通,與白芍配伍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雙相調節細胞免疫[6]。結合肩三針溫針灸,以肩前、肩髃和肩髎穴位為主要穴位進行刺激,借助艾灸的熱效應逐漸向肌層深部傳達,與針刺同時施用,進一步提升局部組織溫度,促進血管擴張,在松解神經根粘連的同時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局部痙攣狀態,提高治療效果。兩者聯合內可發揮溫經散寒、祛風除濕之功效,外可調節手三陽經之氣血、祛風除痹。兩者產生協同效應且內外兼治,以提高臨床療效。另外,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差異,說明肩三針溫針灸聯合烏頭湯加減治療不良反應少。
肩關節周圍炎是無菌性炎性反應,疼痛期主要以肩關節及其周圍急性炎癥反應為主,當各種原因導致的肩關節周圍組織勞損后其菌斑炎癥細胞將發生浸潤,致血管內皮細胞通透性降低,而引發局部組織發生水腫,進而刺激疾病組織,導致肩關節關節滑膜中出現炎癥性滲出,大量炎性介質被釋放。其中PGE2、IL-1β和TNF-α是參與整個炎癥過程的重要因子,5-HT則廣泛存在于神經突觸中,當機體受到疼痛刺激后將大量釋放入血;β-EP則能與嗎啡受體結合,抑制SP、5-HT等介質釋放,阻礙信號傳遞。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IL-1β、TNF-α、5-HT、PGE2及SP較對照組低,β-EP較對照組高。說明肩三針溫針灸聯合烏頭湯加減治療疼痛期寒濕凝滯型肩關節周圍炎可改善炎癥水平。烏頭湯方中黃芪、丹參益氣固表,黃芪有效成分黃芪總黃酮可清除自由基,抑制細胞外基質降解,同時能負調控NF-κB 信號通路,以發揮抗炎作用[7];丹參其脂溶性成分丹參酮ⅡA能通過改善微循環,擴張小血管;細辛其揮發油可抑制白細胞游走,抑制炎性組織液中組胺釋放,進而改善炎癥反應[8]。另外,肩三針溫針灸將針刺、溫灸及溫針與一體,借助溫針灸的溫熱作用,刺激穴位,在增加椎基底動脈血供的同時促進拮抗炎癥因子釋放,以削弱炎癥對機體造成的刺激,恢復肩關節周圍經脈正常氣血運行,且溫針灸激活內啡肽系統,加速局部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使機體內白細胞吞噬功能得以增強,進而促進肩關節液吸收,降低其內部壓力,以改善炎癥因子水平。
綜上所述,肩三針溫針灸聯合烏頭湯加減治療疼痛期寒濕凝滯型肩關節周圍炎可改善炎癥指標,緩解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且不良反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