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杰
(河南省開封市人民醫(yī)院骨三科,河南 開封 475000)
橈骨遠端骨折是由創(chuàng)傷或骨骼疾病導致的常見骨折,患者多為老年人[1]。橈骨遠端骨折后患處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腫脹、疼痛、腕部功能障礙等癥狀,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還可導致骨折愈合延遲、畸形愈合、感染等并發(fā)癥[2]。對于輕度的橈骨遠端骨折,臨床通常采用手法復位結合夾板固定的方式進行保守治療,但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較低,保守治療后骨折處愈合較慢,需聯(lián)合其他有效的治療方案以強化療效。橈骨遠端骨折屬中醫(yī)“腕折傷”“手掌根出臼”等。骨折后治療中醫(yī)分為祛瘀、新生、骨合3個過程。《黃帝內經(jīng)》云:“腎主骨生髓。”腎臟為先天之本,腎精虧虛則骨折不續(xù),骨折后瘀血不去新骨難生[3]。本研究用手法復位配合溫陽健骨湯治療橈骨遠端骨折,觀察對腕關節(jié)活動度及疼痛積分的影響,報道如下。
共70例,均為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我院接受治療的橈骨遠端骨折老年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5例。對照組男11例,女24例;年齡65~83歲,平均(75.56±2.48)歲;骨折類型為伸直型19例,屈曲型9例,其他類型7例。觀察組男10例,女25例;年齡65~84歲,平均(75.14±2.27)歲;骨折類型為伸直型18例,屈曲型11例,其他類型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yī)符合《實用骨科學》[4]中橈骨遠端骨折診斷標準。中醫(yī)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腎陽虛診斷標準。主癥為全身虛寒、五更泄瀉素體虛弱,次癥為完谷不化、腎功能減退,舌質淡苔白、脈沉細。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②患者神志正常能配合完成研究;③首次接受相關治療。
排除標準:①中途轉手術治療;②對研究中所用藥物不耐受;③肝腎功能不全或伴有腕部手術史;④合并心肝腎功能障礙。
兩組用手法復位后夾板固定方式處理。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由兩名醫(yī)生完成手法復位,一名醫(yī)生握穩(wěn)患者近肘關節(jié)處,另一名醫(yī)生握住患手進行3~5min的對抗牽引,Smith骨折行背伸頂折復位,Colles骨折行掌屈指偏復位,復位滿意后根據(jù)患者骨折類型使用相應型號夾板固定,繃帶松緊度以可進一指為宜,并囑患者多活動指部。X線攝片確認復位滿意后三角巾固定懸吊于頸部。4周后拆除夾板復查,如X線片示骨折短端已形成連續(xù)性骨痂可適當增加腕關節(jié)活動強度,如復位不理想者再次復位,直至滿意為止。
觀察組加用溫陽健骨湯(自擬)治療。藥用熟地黃20g,鹿角膠20g(烊化),續(xù)斷15g,骨碎補15g,白芥子15g,肉桂12g,玄參8g,菟絲子8g,細辛3g。日1劑,加水500mL煎煮后取汁200mL,早晚各溫服100mL。連續(xù)服用30天。
腕關節(jié)活動度:拆除夾板時、拆除夾板后2周,比較兩組腕關節(jié)掌屈度、背伸度、旋后度、橈偏角度。
疼痛積分:分別在治療1周、2周、4周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6]量表進行評價,計0~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分數(shù)越高表示痛感越強烈。
兩組不同時間段腕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段腕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 (°,±s )

表1 兩組不同時間段腕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 (°,±s )
注:與本組拆除夾板時比較,*P<0.05。
對照組 35 42.25±6.89 40.26±3.58 81.26±5.63 10.48±4.37觀察組 35 42.06±7.31 41.33±3.75 80.75±5.42 10.68±3.29 t 0.112 1.221 0.386 0.216 P 0.911 0.226 0.701 0.829拆除夾板后2周時間 組別 例 掌屈度 背伸度 旋后度 橈偏角度拆除夾板時對照組 35 45.36±6.74 42.28±4.56 83.69±6.42 11.05±3.18觀察組 35 52.13±5.86*49.28±3.48*89.68±5.14*15.69±3.02*t 4.485 7.220 4.309 6.259 P <0.001 <0.001 <0.001 <0.001
兩組不同時段VA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段VAS評分比較 (分,±s )

表2 兩組不同時段VAS評分比較 (分,±s )
組別 例 治療1周 治療2周 治療4周對照組 35 4.58±1.25 3.89±0.85 1.58±0.35觀察組 35 3.28±1.28 2.12±0.69 1.02±0.27 F組間、P F=1053.265;P<0.001 F時點、P F=6.263;P<0.001 F組間與時點交互、P F=71.587;P<0.001
橈骨遠端骨折發(fā)生原因多為受傷時手掌撐地,腕關節(jié)背拉伸使間接暴力傳至橈骨遠端導致骨折,中老年人骨質較疏松,為該類型骨折的高發(fā)群體。橈骨遠端骨折后需及時采取措施糾正腕關節(jié)解剖位置,從而促進腕關節(jié)功能恢復至最佳狀態(tài),減少相關并發(fā)癥。
對于輕度橈骨遠端骨折,通過手法整復固定的保守治療即可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操作時應遵循“欲合先離、離而復合”的原則,使骨折端充分分離、拔拉牽伸,糾正骨折后短縮畸形,恢復骨端原始長度,再以按壓手法整復側方移位或成角,復位后再使用小夾板固定穩(wěn)定骨折端。為促進康復,手術復位后仍需聯(lián)合藥物治療。
中醫(yī)認為“骨痿”與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發(fā)生有密切關聯(lián),骨折后瘀血不去則新骨不生。腎藏精,生髓主骨,髓滿則腎堅,腎陽虛耗致腎不生骨,精髓失養(yǎng),骨折遷延難愈[7]。所謂肢體損于外,氣血傷于內,榮衛(wèi)有所不貫,臟腑失和,提示肢體外傷可傷及氣血榮衛(wèi),致臟腑功能失和,加上老年人陽氣衰退、內生寒濕。治療應以活血化瘀、溫陽補腎為主。
研究結果顯示,夾板拆除后2周,觀察組掌屈度、背伸度、旋后度、 橈偏角度均大于對照組,觀察組在治療1周、2周、4周后VAS評分均較對照組降低,表明溫陽健骨湯配合手法復位能有效改善患者腕關節(jié)活動度,有助于減輕患手疼痛。分析原因為,溫陽健骨湯有活血化瘀、養(yǎng)精益髓、續(xù)傷止痛之效,可促進手法復位骨折處愈合。溫陽健骨方中熟地黃補血滋潤、益精填髓,鹿角膠有益精養(yǎng)血、補益肝腎、益腎壯骨,兩者陰陽配伍共為君藥,可起到陰陽互補、溫陽補腎之效;芥子理氣化痰、通絡止痛、溫中散寒,肉桂溫陽補腎、散寒止痛,細辛祛風散寒、溫肺止痛,三藥共為臣藥,使君藥滋而不膩、補而不滯;佐藥骨碎補活血舒筋、補腎強骨,續(xù)斷強筋骨、調氣養(yǎng)血、補腎益肝,玄參可清熱解毒、涼血化瘀,菟絲子補益肝腎、固精縮尿。諸藥合用,可溫陽補腎、益精填髓、活血止痛、舒筋通絡,促進骨折愈合。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續(xù)斷、骨碎補等溫陽健骨類中藥能抑制體內膠原合成和骨吸收, 促進骨組織新生,增加骨骼的生物力學強度,有助于骨折后快速愈合[8]。鹿角膠能促進骨細胞生成和骨小梁形成;玄參、芥子有促進血循環(huán)、改善骨折部位新陳代謝的作用,促進橈骨遠端血循環(huán)恢復[6,9]。
綜上所述,溫陽健骨湯配合手法復位治療橈骨遠端骨折效果較好,能改善腕關節(jié)活動度,減輕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