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琪
(河南省新鄉市新華醫院,河南 新鄉 453000)
消化性潰瘍(PU)以胃潰瘍(GU)及十二指腸潰瘍(DU)常見。隨著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的改變,發生率有上升趨勢[1]。主要有上腹部規律性疼痛、反酸、惡心、嘔吐等癥狀,并有發生癌變的可能[2]。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消化道黏膜保護能力下降是導致其發生的主要原因。治療多用胃黏膜保護劑、抑酸等藥物,能快速緩解臨床癥狀,但長時間使用易產生耐藥性[3]。中藥治療消化性潰瘍療效較好,且復發率較低[4]。筆者自擬疏肝清胃方輔治PU取得較好效果,報道如下。
共102例,均為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1例。觀察組男27例,女24例;年齡25~56歲,平均(42.69±5.53)歲;DU31例,GU20例。對照組男25例,女26例;年齡27~60歲,平均(43.14±5.62)歲;DU33例,GU1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西醫診斷符合《消化性潰瘍中西結合診療共識意見》[5]中關于PU的診斷標準,中醫診斷符合《消化性潰瘍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6]中“肝胃郁熱證”診斷標準。①主癥:胃脘灼熱疼痛,口干口苦;②次癥:胸脅脹滿急躁易怒、嘈雜反酸、口苦納差、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數。且經消化道內鏡檢查及14C尿素呼氣試驗確診,Hp測定為陽性。
排除標準:胃炎、胃癌等其他消化道疾病,合并肝腎功能損害嚴重,妊娠或哺乳期,其他疾病或藥物引起的胃腸功能障礙,2周前使用藥物規律治療,精神疾病或依從性差,對研究使用藥物過敏。
兩組均少吃多餐,清淡低脂飲食,多富含蛋白質或鈣的食物,加強體育鍛煉,注意保持心情愉快。泮托拉唑鈉腸溶膠囊(遼寧諾維諾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067)20mg,飯后30min口服,1日1次;克拉霉素片(浙江京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652)0.5g,1日2次;阿莫西林膠囊[石藥集團中諾藥業(石家莊)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3964]0.5g,1日2次,共治療2周。
觀察組加用疏肝清胃方。柴胡15g,陳皮12g,山藥12g,香附10g,黃芩10g,延胡索10g,枳殼10g,生姜10g,梔子10g,吳茱萸10g,黃連6g,甘草6g。惡心嚴重加半夏8g、竹茹10g,疼痛劇烈加五靈脂10g,口干明顯加北沙參、麥冬各12g,有黑便加白及10g。水煎取汁300mL,早晚溫服,7天為一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檢測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水平;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血清免疫球蛋白 IgG、IgA、IgM水平。
隨訪6個月后用14C尿素呼氣試驗檢測Hp,并記錄其轉陰率;復查消化內鏡,檢查潰瘍面積,記錄復發率。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制定臨床療效評估標準。臨床痊愈: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潰瘍及周圍炎癥消失,Hp轉陰。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潰瘍消失,仍有炎癥,Hp轉陰。有效:臨床癥狀和體征好轉,潰瘍面病變縮小大于等于1/2,Hp轉陰。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者,潰瘍面病變縮小小于1/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血清IL-6、TGF-β1、EGF水平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IL-6、TGF-β1水平比較 (±s )

表2 兩組血清IL-6、TGF-β1水平比較 (±s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IL-6(pg/mL) TGF-β1(ng/mL)觀察組 51 治療前 189.82±43.59 70.12±9.63治療后 105.53±22.14*△ 51.39±7.14*△對照組 51 治療前 190.59±44.67 69.78±10.31治療后 122.46±20.18* 59.83±6.54*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 (±s )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 (±s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IgM(g/L) IgG(g/L) IgA(g/L)觀察組 51 治療前 0.88±0.52 7.51±1.42 1.55±0.57治療后 1.93±0.24*△ 12.83±3.19*△ 2.99±0.87*△對照組 51 治療前 0.91±0.50 7.60±1.39 1.61±0.59治療后 1.57±0.32* 10.11±3.07*2.24±0.35*
兩組治療前后潰瘍面積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潰瘍面積比較 (±s )

表4 兩組治療前后潰瘍面積比較 (±s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潰瘍面積(cm2)觀察組 51 治療前 2.88±1.15治療后 1.93±0.56*△對照組 51 治療前 2.91±1.12治療后 2.16±0.49*
兩組Hp清除、復發比較見表5。

表5 兩組Hp清除、復發比較 例(%)
消化性潰瘍屬中醫“胃脘痛”、“嘈雜”、“吐酸”、“泄瀉”等范疇。情志不遂、肝氣郁滯,肝胃不和;肝氣乘脾,脾失健運,濕熱上泛,胃氣上逆,不通則痛。治療當以疏肝解郁,健脾補氣,疏通經絡為主。疏肝清胃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升舉陽氣,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山藥健脾理氣、消渴生津,香附疏肝解郁、理氣調中、調經止痛,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延胡索活血散淤、理氣止痛,枳殼理氣寬胸、行氣消積,生姜溫中止痛、降逆止嘔,梔子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吳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甘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清胃瀉熱、柔肝止痛、通絡消積、去腐生新之功。
研究發現,與PU相關的炎性因子較多,機體可通過促進T淋巴細胞增值分化功能或增強其免疫調節機能而調節機體免疫力[8]。IL-6作為重要的炎性反應因子,其能促進B細胞增殖分化,刺激T淋巴細胞、免疫細胞的增值分化,以此發揮良好的免疫調節作用。病理狀態下可出現異常升高,甚至可出現免疫性病理損傷[9]。TGF-β1可由巨噬細胞、淋巴細胞等細胞產生,是十分重要的免疫調節因子[10],在機體炎性損傷過程中,其主要由巨噬細胞產生,正常表達時可抑制免疫應答和炎癥反應,而其異常表達則會誘導T細胞增值,促進肉芽組織及表皮的生長,利于創面的修復[11]。疏肝清胃方有利于減輕炎性水平,促進潰瘍面愈合,加速疾病康復進程。可與生姜具有抗炎作用,且能明顯的抑制肉芽組織增生有關[12]。此外,還有研究發現,PU患者會出現免疫抑制,機體在應激狀態時會大量釋放免疫球蛋白IgM、IgG、IgA[13]。疏肝清胃方可促使免疫球蛋白IgM、IgG、IgA明顯增加,提高患者抵抗力。可能與黃芩苷具有免疫調節功能有關[14]。此外,疏肝清胃方能減少復發。
中西藥合用治療PU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