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文,李尚坤,余恒旺
(廣東省茂名市中醫院神經內科,廣東 茂名 525000)
水平半規管嵴帽耳石癥手法復位后眩暈多發作迅速,且和頭部扭動有關,伴有特征性眼震的眩暈,大多可以通過規范的手法復位治療,但是可能復發[1-2]。本研究用小柴胡湯聯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療水平半規管嵴帽耳石癥手法復位后眩暈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90例,均為2015年5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18~50歲,平均(45.63±2.67)歲。觀察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18~51歲,平均(45.43±1.6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診斷符合最新制定的BPPV診斷以及其治療指南(2017)[3];②有較為明顯的誘因,如體位變動、頭部轉動等,從而引發的短暫眩暈,持續時間小于1min;③通過進行SupineRoll試驗,有BPPV等癥狀,眩暈癥狀感覺與其相關強度基本一致;④為首次確診為BPPV,且經過2~3個循環Gufoni法翻滾復位法治療未痊愈;⑤可耐受治療;⑥資料完整。
兩組均進行內科疾病的治療,并防止并發癥。同時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1片,每日3次。
觀察組加用小柴胡湯。藥用柴胡12g,黃芩9g,半夏9g,黨參12g,大棗5枚,甘草3g。日1劑,水煎200mL,分早晚2次服。
兩組均治療10天。
主要評價指標:眩暈癥狀持續時間、DARS評分、VAS評分。
次要評價指標:BPPV半年復發率、眩暈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痊愈:眼震或眩暈消失。有效:眼震或眩暈減輕。無效:眼震或眩暈無變化。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眩暈癥狀持續時間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眩暈癥狀持續時間比較 (±s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眩暈癥狀持續時間比較 (±s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5 14.36±2.26 7.48±0.43*對照組 45 14.77±3.83 9.57±1.96*t 0.496 4.273 P 0.500 0.000
兩組治療前后DARS評分和VAS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DARS評分和VAS評分比較 (分,±s )

表3 兩組治療前后DARS評分和VAS評分比較 (分,±s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DARS評分 VA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5 6.37±0.73 2.84±0.58*8.64±0.96 5.27±1.39*對照組 45 6.59±0.81 3.38±0.47*8.35±0.43 7.25±0.47*χ2 0.894 8.335 0.346 11.357 P 0.360 0.000 0.130 0.000
兩組治療前后眩暈中醫證候評分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眩暈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分,±s )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眩暈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分,±s )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45 3.59±0.28 1.38±0.47 35.362 0.000對照組 45 3.92±0.35 2.62±0.29 18.226 0.000 t 0.817 6.372 P 0.420 0.000
觀察組復發2例(4.44%)、對照組復發7例(15.56%),兩組復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表明,BPPV的發病率逐年呈現上升趨勢,其中以中老年人群為主要組成,大多在40~70歲左右,患病幾率和患病誘因明顯高于其他年齡群體,因此為臨床診治帶來了較大的難度[4],臨床常用手法復位作為主要治療手段,Epley手法復位以及Barbecue翻滾療法為常用的兩種方式。
BPPV屬中醫“眩暈”范疇。發病與肝膽臟腑相關,肝氣以順達為其本,肝氣滯郁傷及脾胃,中焦運化受阻,清竅失于濡養而發生眩暈,張仲景提出“痰飲致眩”,痰濕阻滯中焦脾胃,清陽不升,頭竅不能得到滋潤而發病。因此,疏肝解郁、豁痰通竅為治療關鍵。小柴胡湯可以通利三焦暢通氣機血液和津液。
小柴胡湯聯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療水平半規管嵴帽耳石癥手法復位后眩暈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