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創業,牛永義,李斐斐
(1.中國平煤神馬醫療集團總醫院中醫科,河南 平頂山 467099;2.河南省平頂山市中醫院,河南 平頂山 467099)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為中老年男性常患疾病之一,隨著人口老齡化發病日趨增多,臨床以尿頻尿急、夜尿增多、進行性排尿困難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發病率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而增加。近年筆者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BPH取得良好療效,報道如下。
共5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25例。治療組年齡55~75歲,平均(60±4.8)歲;病程3.5~9年,平均(5±2.42)年。對照組年齡54~76 歲,平均(59±4.6)年;病程3.0~10年,平均(6±2.54)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及《中醫內科學》[1-2]制定。①小便不利,排尿困難,尿線變細,點滴難下,尿不盡;②夜尿次數增多,尿道無澀痛,小腹部脹滿;③多見于老年男性;④前列腺直腸指檢可有前列腺不同程度增大,中央夠變淺或消失,質地中等硬度;⑤作前列腺B超檢查,前列腺體積(V)>25mL,膀胱殘余尿量(mL)≤100mL,最大尿流率(Qmax)<15mL/s;并排除單純性前列腺炎、急性尿潴留、膀胱頸纖維化等。中醫辨證診斷為瘀濁阻塞證。小便淋漓不暢,或尿細如線,甚則阻塞不通,小腹脹滿疼痛,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兩組均給予西藥治療。非那雄胺片每天1次,每次1粒,口服;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每天1次,每次1粒,口服。30天為一療程。
治療組加用啟癃通閉湯。藥用黃芪30g,當歸15g,川芎12g,炮山甲5g(沖服),炒桃仁12g,紅花10g,川牛膝15g,茯苓15g,琥珀2g(沖服),甘草6g。若瘀血較重,加水蛭、地龍以活血化瘀、啟癃化通閉;若病久血虛,面色少華,加丹參、黃芪以養血行瘀;若大便不通,加大黃、杏仁以宣肺通便。每日1劑,水煎,分2次口服,早晚各1次,持續治療1個月。另用普通針刺法針刺。取中極、膀胱俞、三陰交、陰陵泉、關元穴,行平補平瀉手法,每次留針30min。每日治療1次,30天為1個療程。同時用藥物艾條,點燃后固定于艾盒上灸神闕穴,在灸的過程中注意保持艾條于穴位的距離,以局部皮膚微紅,微微汗出為度,避免燙傷。每次30min,每日治療1次,30天為一療程。
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殘余尿量,前列腺體積。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相關標準。顯效:排尿通暢,癥狀消失,B超檢查前列腺增生明顯縮小,無殘余尿。好轉:癥狀減輕,B超檢查前列腺增生有改善,殘余尿減少。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B超檢查前列腺大小無改變。
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顯效10例,好轉1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2.00%;對照組顯效3例,好轉12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60.00%。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 (±s )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 (±s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指標 對照組 治療組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最大尿流率(mL/s) 8.9±3.4 12.8±3.5* 9.1± 3.2 19.5± 3.2*△膀胱殘余尿量(mL) 37.3±23.5 23.2±17.5*36.8±22.2 18.2±14.3*△前列腺體積(V) 40.6±10.7 36.4±9.5* 41.3±10.5 26.5± 9.7*△
BPH是男性老年常見病之一,發病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增多,大多發生于50~70歲。BPH由于尿頻、尿急、夜尿次數增多、排尿費時費力、淋漓不盡,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極大困擾。晚期由于梗阻性積水,部分還會出現血尿、泌尿系感染、膀胱結石甚至腎功能損害等[4]。
BPH屬中醫“癃閉”范疇。屬本虛標實之證,其發生病變的主要機理是由于年老體衰,腎氣虧虛,氣化功能減退,推動無力,導致氣化不利,小便不通,終致敗精穢濁積聚,梗阻尿道[5]。
前列腺增生導致肥大是引起排尿障礙和影響生活質量的關鍵[6]。西醫主要是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費用大,手術不理想或術后易復發,部分患者懼怕手術,或因合并其他疾病難以手術。藥物治療常用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及非那雄胺片。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為高選擇性α1A受體阻斷劑,能夠松弛前列腺平滑肌的緊張程度,減輕前列腺的增生程度。非那雄胺片主要是通過激素調節機制縮小前列腺體積,緩解癥狀,延緩病情的發展。二藥合用可增強治療效果,改善前列腺增生癥狀。
啟癃通閉湯有益氣活血、疏經通絡功效。方中當歸活血行氣通經,具有“活血而不傷正”的特點;川芎辛散溫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氣,為“血中之氣藥”,能“中開郁結,下散淤血”;穿山甲性善走竄,通達臟腑經絡、能夠活血化瘀、消癥散結、通利經脈;桃仁味苦性平、紅花辛散溫通,二者專入血分,善破血逐瘀;黃芪補氣固本,由于“氣為血之帥”,即可增加活血化瘀藥物效果,又起到活血不傷正的作用;茯苓甘淡性平,具有滲濕利水之功,可以增加尿量,促進膀胱尿量排空,“血水同源”,利水也可促進活血;牛膝性善下行,既能活血通經,又可利水通淋,同時促進纖維組織的吸收,促使增生的前列腺逐漸變小、變軟,進而改善局部微循環,改善排尿困難癥狀[7];琥珀甘平歸膀胱經,具有活血散瘀、利尿通淋之功,《別錄》謂其“消瘀血,通五淋”;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藥性。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疏經通絡之功。針刺和艾灸治療對BPH也可起到良好效果,針刺取穴中極為膀胱募穴,配膀胱之背俞穴,俞募相配,可以疏通膀胱,促進氣化,通利小便;三陰交通調足三陰經氣血,消除瘀滯;陰陵泉清熱利濕,氣化疏利,關元是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能溫補下元,鼓舞膀胱氣化。諸穴配伍針刺治療,共達疏利氣化、啟閉通便之效。針刺治療同時采用艾灸神闕、關元穴,神闕穴為元神之門戶,位于腹之正中部,為下焦之樞紐,關元穴是足三陰、任脈交會穴,為人體元氣元陽歸聚部位,人體保健要穴,艾灸二穴可起培元固本、溫陽通脈、利水通竅功效。達到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目的。實驗表明艾灸30min后,患者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強并達到峰值,這種灸熱刺激造成生理炎癥反應過程,本質上具有維持機體穩態的功能和作用[8]。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BPH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