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超,羅金鍵,王康康,汪秀梅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高新分院消化內科,河南 鄭州 450007)
潰瘍性結腸炎病因尚不明確,是一種多因素、多層次的非特異性腸道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黏液膿血便、腹痛、腹瀉等,且病情遷延反復,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1]。本研究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62例,均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1例。對照組男13例,女18例;年齡30~65歲,平均(46.23±9.36)歲;病程6個月~3年,平均(2.14±0.34)個月;True-Witts分度為輕度12例,中度19例。觀察組男14例,女17例;年齡29~66歲,平均(46.75±9.22)歲;病程7個月~3年,平均(2.21±0.29)個月;True-Witts分度為輕度11例,中度2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符合《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2]中關于潰瘍性結腸炎相關診斷標準,持續或反復發作的腹瀉,粘液膿血便伴腹痛、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腸鏡檢查顯示黏膜隱窩有膿腫,表面有膿性分泌物,黏膜下血管欠清晰,或腸道內存在假息肉或黏膜橋;或腸黏膜存在糜爛、潰瘍。腸道活檢病理顯示固有膜內有急性、彌漫性、慢性炎性細胞浸潤,上皮細胞間有中性粒細胞浸潤;黏膜表面糜爛、淺潰瘍形成和肉芽組織,中性粒細胞結構改變。中醫診斷標準符合《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2009)》[3]中關于大腸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相關診斷標準,表現為腹瀉,腹痛,便下黏液膿血,肛門灼熱,里急后重,小便短赤,口臭,口干口苦,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意識清晰,可正常交流;③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重度潰瘍性結腸炎;②合并精神疾病、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嚴重心、肝、腎等器質性病變;③過敏體質;④合并腸梗阻、腸穿孔以及結、直腸癌等疾病;⑤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
兩組均口服美沙拉嗪(葵花藥業集團佳木斯鹿靈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148)日3次,持續用藥2個月。
觀察組加用中藥灌腸聯合穴位貼敷。①中藥灌腸:榆莧方藥用生地榆、馬齒莧、白頭翁、薏苡仁各50g,黃柏、秦皮、仙鶴草各30g,白及20g。水煎成100mL,急性活動期1日1次,保留灌腸2周,后隔日1次,治療2周,總療程為2個月。②穴位貼敷:清熱止痢膏藥用黃連、五倍子、黃柏各100g,丹皮60g。由本院制劑室按照要求研成納米級超微細末,加入凡士林調成膏狀。取上巨虛、天樞、大腸等穴位,每次取3g置于5cm×5cm的穴位貼上,貼于所選穴位上,1次6h,日1次,共貼敷2個月。
炎性指標,于治療前、治療2個月后抽取3mL空腹靜脈血,使用P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C反應蛋白(CRP),檢查紅細胞沉降率(ESR)。
腸鏡下黏膜評分和黏膜病理評分,于治療前、治療后由內鏡醫師行無痛腸鏡檢查,對腸黏膜色澤、黏膜炎癥程度、血管紋理以及愈合情況進行觀察,取腸黏膜組織,由兩名主任病理醫生進行病理診斷。腸鏡黏膜下分級Baron評分,血管紋理清晰,黏膜色澤正常為0級;血管紋理稍紊亂,黏膜發紅但腸出血為1級;血管紋理模糊,黏膜有接觸性出血為2級,自發性出血,明顯阿弗他潰瘍為3級。0~3級分別為0、1、2、3分。黏膜病理評分參照TrueIove-Richards標準,黏膜上皮結構形態正常為0級;上皮形態結構改變,無隱窩膿腫,可能有小淋巴細胞浸潤或慢性病變結構改變為1級;黏膜結構尚完整,但伴有水腫、出血、充血,且有大量炎細胞浸潤為2級;隱窩膿腫,黏膜表層潰瘍形成,伴有重度炎癥,粒細胞、淋巴細胞明顯浸潤為3級。0~3級分別為0、1、2、3分。評分越低表示黏膜狀況越好。
中醫證候積分,于治療前、治療2個月后對腹瀉、腹痛、便下黏液膿血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1、2、3分,評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參照《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評價。腸鏡檢查黏膜血管紋理清晰,無炎癥,癥狀、體征消失為治愈。腸鏡檢查黏膜血管紋理紊亂,炎癥有所減輕,癥狀、體征有所改善為有效。各癥狀、體征、腸鏡無改善為無效。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指標比較 (±s )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指標比較 (±s )
組別 例 ESR(mm/h) 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1 19.68±5.45 3.91±2.09 12.16±5.46 9.78±2.29觀察組 41 19.63±5.41 2.68±1.57 12.31±5.51 8.16±1.38 t 0.036 2.620 0.108 3.374 P 0.971 0.011 0.915 0.001
兩組治療前后腸鏡下黏膜評分和黏膜病理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腸鏡下黏膜評分和黏膜病理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腸鏡下黏膜評分和黏膜病理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腸鏡下黏膜評分 黏膜病理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1 2.52±0.15 1.94±0.26 2.65±0.17 2.16±0.13觀察組 41 2.54±0.16 1.16±0.21 2.61±0.18 1.31±0.10 t 0.508 12.994 0.900 28.855 P 0.614 0.000 0.372 0.000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

表3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
組別 例 腹瀉 腹痛 便下黏液膿血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1 2.03±0.58 1.25±0.22 2.11±0.43 1.19±0.38 1.95±0.40 1.08±0.37觀察組 41 2.14±0.42 0.74±0.18 2.09±0.39 0.72±0.16 1.87±0.49 0.65±0.13 t 0.984 11.488 0.221 7.299 0.810 7.021 P 0.328 0.000 0.826 0.000 0.420 0.00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潰瘍性結腸炎往往會造成腸道免疫失衡,促炎與抑炎因子失調在該病的發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美沙拉嗪能夠對白三烯和前列腺素的合成進行抑制,對腸壁炎癥治療效果較佳,但會損傷肝功能、造成骨髓毒性等諸多副作用,影響治療效果[5]。
潰瘍性結腸炎屬中醫“泄瀉”、“腸癖”、“久痢”范疇,多因情志失調、飲食不節、感受外邪、疲倦內傷等因素所致,以濕熱為標、脾虛為本[6]。因此,治療應以清化濕熱、健脾利濕、調氣行血為主。
中藥灌腸通過腸道黏膜對藥物進行吸收而達到治療的目的。穴位貼敷是將藥物敷在相應的穴位上以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ESR、CRP、腸鏡下黏膜評分、黏膜病理評分及腹瀉、腹痛、便下黏液膿血積分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中藥灌腸聯合穴位貼敷及口服美沙拉嗪能改善炎性指標和腸黏膜,緩解臨床癥狀,效果較佳。榆莧方保留灌腸方中地榆為君藥,具有消腫斂瘡、涼血止血之效;馬齒莧、黃柏、秦皮、白頭翁為臣藥,具有止痢、清熱燥濕之效;輔以白及具有斂瘡生肌之效,仙鶴草具有止血、補虛之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榆莧方保留灌腸中主要成分具有抑菌、促進潰瘍愈合、鎮痛、保護黏膜、止血的作用,能有效降低潰瘍性結腸炎機體炎癥反應,改善黏膜狀態。中藥灌腸以藥物直接作用于腸道黏膜,能夠避免上消化道酸度和各種消化酶對藥物成分的破壞,保持藥物性能,使藥物能夠更好的被局部病灶所吸收,充分發揮藥效[7-8]。清熱止痢膏穴位貼敷中黃柏、黃連具有止瀉、清熱燥濕之效;五倍子具有澀腸止瀉之效;丹皮具有止血涼血之效。所選上巨虛、天樞、大腸俞分別為大腸經之下合穴、募穴和背俞穴,將清熱止痢膏貼于穴位可對穴位持久刺激,充分發揮藥物的功能,促進腸黏膜修復,改善臨床癥狀。中西醫結合治療能抑制脂質的過氧化作用和血小板聚集,緩解炎癥反應,促進潰瘍愈合,達到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相結合的功效。
綜上所述,中藥灌腸聯合穴位貼敷及口服美沙拉嗪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效果較佳,能減輕炎性反應,緩解臨床癥狀,促進腸道免疫平衡,改善腸黏膜狀況。